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所(PKU)的朴世龙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在了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种植)如何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中国通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实现碳中和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LULUCF是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战略。
重要原因:作为《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中国已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它将需要平衡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从大气中清除的二氧化碳量。实现这一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陆基解决方案,特别是有助于捕获和储存碳的造林。然而,由于不同的估计和模型,中国森林实际能吸收多少碳还存在不确定性。这项新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在中国碳收支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碳减排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主要发现:
中国的森林是一个重要的碳汇:这项研究证实,中国正在进行的植树造林和恢复森林的努力已经将该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转化为一个重要的碳汇,这意味着土地吸收的碳多于排放的碳。从1994年到2018年,中国的森林吸收了大量的碳,符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植树造林在碳中和中的作用: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植树造林,其森林可以抵消相当一部分难以通过能源和工业等其他部门减少的排放。事实上,持续的植树造林可以帮助中国达到到2060年仍难以减少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碳捕获随时间的限制:然而,该研究还强调,造林的固碳潜力有其局限性。随着可用于新森林的土地变得稀缺,碳的清除速度将减慢。该研究预测,在本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土地利用机会的减少,森林捕获碳的能力将开始下降。
长期战略至关重要:该研究强调了2035年以后持续造林的必要性,届时中国当前的造林目标有望实现。这种持续扩张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和林业部门的碳去除潜力以及确保中国走上碳中和的轨道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进展?
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建模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去除进行了较为精确的估算。研究人员使用了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奥斯卡模型(奥斯卡中国),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这一新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中国森林实际捕获的碳提供了更清晰的图像。
a、 1980-2100年LULUCF碳通量
b、 1994-2018年LULUCF多年平均碳通量
c、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中国森林面积估算
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以加强中国的碳封存战略。虽然植树造林是减少排放的重要工具,但该研究还强调,中国不能仅仅依靠土地利用变化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包括能源和工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持续努力对于更大规模地减少排放是必要的。此外,该研究强调了改进碳核算方法的重要性,以确保准确计量陆基碳固存。
这篇题为“与国家清单相符的中国未来土地碳清除量”的论文由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何跃与IIASA的朴世龙和托马斯·加瑟教授合著。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