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例猪心脏的人类活体移植成功,患者状况良好,去年首例移植患者存活2个月》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5
  • 2023年9月22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声明,宣布一名58岁男性成为世界第二位接受猪心脏器官移植的病人,该移植手术已于9月20日完成。该声明显示,患者在移植后猪心脏后,可以自主呼吸,新的心脏没有任何辅助设备的帮助,功能也很好。

    世界首例猪心脏异种器官移植手术,以及此次的第二例手术,均由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医生进行,首例患者在2022年1月10日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并在3月8日因多种原因(包括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死亡。

    据悉,此次这位名为 Lawrence Faucette 的58岁男性因为存在血管疾病和内出血并发症,无法接受捐赠的人类心脏进行移植。他因出现心力衰竭正在于9月14日入院治疗。FDA基于“同情使用”计划,批准了这项实验性猪心脏异种器官移植手术。

    这颗猪心脏由Revivicor公司提供,提供这颗心脏的猪被编辑了10个基因,其中敲除了3个猪的基因,以消除猪细胞中的α-半乳糖苷寡糖,这种糖会引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严重排斥反应,还编辑了一个控制猪心脏大小的基因,防止猪心脏体积过大,并敲入了6个人类基因,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对猪器官的接受度。

    在手术前,Lawrence Faucette 表示:我唯一真正的希望就是用猪心脏进行异种移植,至少现在我有了希望,有了机会。

    与去年进行的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手术不同之处在于,去年手术后,研究团队才发现用于移植的猪心脏中潜伏着猪巨细胞病毒(PCMV),这也可能是患者之后出现心力衰竭并死亡的原因之一。而这一次,研究团队使用了更好的检测方法来寻找隐藏的病毒,排除了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存在的迹象。

    该患者在完成移植手术后,状况良好,手术后2天,他已经可以自己坐在椅子上了。他正在使用常规的抗排斥反应药物,同时接受一种新的抗体疗法,以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防止排斥反应。他还接受密切监测,以观察任何排斥迹象或猪相关病毒感染的情况。

    该研究的领导者 Bartley Griffith 博士表示,我们再次为一位垂死的病人提供了延长生命的机会,非常感谢 Lawrence Faucette 先生的勇气和意愿,他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表示,Lawrence Faucette 完全同意接受这项实验性治疗,并被告知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外,他还接受了全面的精神评估,并与医学伦理学家进行了讨论。

    猪是人类器官移植的理想来源

    1954年12月23日,美国成功进行了世界第一例人体器官移植。此后,器官移植技术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器官移植已经成为肾功能衰竭和其他器官疾病患者的切实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然而,阻碍这些患者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器官供体的严重短缺,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不足1:20。以美国为例,现在有11400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手术,但每年只有3万人等到了器官进行手术,平均每天有20多人在等待中去世。

    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器官移植短缺问题,其中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是异种器官移植。异种器官移植,是使用其他物种的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然而,但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外来器官,因此异种器官移植非常具有挑战性。

    早期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灵长类动物身上获取的器官,例如,1984年,心脏学家 Leonard L. Bailey 博士首次将狒狒的心脏移植给了一个名为Fae的新生儿,Fae出生时就患有严重的心脏发育不全,在垂死之际,Bailey 博士为她进行了这项轰动世界的异种器官移植手术,然而这并未能拯救Fae,她在手术后第21天死于机体排斥和器官衰竭。

    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异种器官移植的来源放到了猪的身上,猪本身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被大量养殖,因此用于器官移植所产生的的伦理问题较少,此外,猪的产仔数量大,妊娠期短,且器官大小与人类接近。因此,猪成为人类理想的器官移植来源。

    实际上,来自猪的心脏瓣膜、来自猪肠的肝素、以及猪皮移植物和猪角膜,已经被成功应用于人类的治疗。但是将猪的整个器官移植给人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免疫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猪携带的基因产生的α-半乳糖苷寡糖所致。基于这一点,United Therapeutics的子公司Revivicor开发出了敲除该基因的猪,并于2020年12月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将这些猪用作人类的食物或药物。

    将基因编辑后的猪器官移植给脑死亡人类

    2021年10月,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 Robert Montgomery 医生首次将这种基因编辑后的猪的肾脏移植给了一位脑死亡的女性,她的家人同意医生在她停止生命迹象之前进行这项异种移植实验。研究团队将这种猪的肾脏连接到这位人类受体的一对大血管上,然后在呼吸机上观察了两天时间,移植后的猪肾脏能够正常过滤废物并产生尿液,而且没有引发排异反应。

    该研究的领导者 Robert Montgomery 医生表示,移植后的猪肾脏工作绝对是正常的,并没有像之前担心的那样立刻产生免疫排斥。

    2023年7月24日,Robert Montgomery 等人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论文【1】,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使用编辑了10个基因的猪的心脏移植给了两名脑死亡的人类患者,并在66个小时的过程中监测异种移植心脏的功能、血流动力学和全身反应。结果显示,这两个异种移植心脏在移植后立即显示出良好的心脏功能,并在研究期间继续发挥功能,但有一例移植后心脏功能下降,原因是供体猪心脏和人类受体的大小不匹配。此外,研究团队没有发现排斥反应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猪到人类的心脏异种移植是可以成功地进行,而且不会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或人畜共患病。

    而就在这个月,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宣布,Robert Montgomery 等人将基因编辑的猪肾脏一直到一名因脑肿瘤而脑死亡的患者体内,猪肾脏在患者体内运行了61天,这是异种器官移植运行时间的新记录。

    首个活人接受猪心脏异种移植

    2022年1月10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世界首例活人成功植入基因编辑猪心脏的手术,57岁的心脏病患者 David Bennett 接受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以挽救生命。

    但不幸的是,同年3月8日,David Bennett 因病情恶化而不幸去世。这颗基因编辑的猪心脏让他的寿命延长了2个月。虽然2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是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一个巨大成功和里程碑事件。

    2023年6月29日,负责这项猪心脏移植手术的 Bartley Griffith 医生等人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期刊发表论文【2】。深入分析了这项世界首例猪心脏异种移植研究,揭示了第一次成功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到人类患者身上但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具体原因。

    分析显示,在移植后的最初几周内,该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心脏的功能良好,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系统功能持续,没有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迹象。然而,患者在术后第47天发生舒张性心力衰竭,术后第50天,心内膜活检显示毛细血管受损,伴有间质水肿、红细胞外渗、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和补体沉积。

    研究团队分析,可能有好几个相互重叠的因素导致了患者的心力衰竭,其中包括他在移植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导致他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这也限制了在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中有效的抗排斥方案的使用,因此患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对器官的排斥。

    此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在移植后的第二个月,该患者被注射了两次免疫球蛋白,以帮助预防感染,这也可能引发针对猪心脏的免疫反应。

    最后,研究团队还调查了猪心脏中一种被称为猪巨细胞病毒(PCMV)的潜伏病毒的存在,这种病毒可能导致移植功能障碍。病毒的激活可能是在患者减少抗病毒治疗方案以解决其他健康问题之后发生的。这可能引发了引起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但没有证据表明病毒感染了病人或扩散到心脏以外的器官。对此,研究团队已经开发了改进的PCMV检测方案,用于灵敏地检测和排除潜伏病毒,以便将来进行异种器官移植。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导致世界首例猪心脏异种移植人类患者死亡的病因,从中吸取到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将更好地为未来的异种器官移植提供信息和依据。




    本文内容转载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11GE-M2d9TS29EDu7zHTA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11GE-M2d9TS29EDu7zHTA
相关报告
  • 《Nature Medicine:世界首例!我国学者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人体内》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8-27
    •     2025 年 8 月 25 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鑫、刘小友、何建行等人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Pig-to-human lung xenotransplantation into a brain-dead recipient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世界首个将基因编辑的猪肺成功移植到脑死亡的人类患者体内的案例,其能够存活 9 天并发挥功能。据悉,这是跨物种肺移植的首例记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报告了一例猪到人的肺异种移植案例,将一只经过六基因编辑的猪肺移植到了一名因脑出血而脑死亡的 39 岁男性受者体内。     和之前的基因编辑的猪肝脏异种移植一样,该基因编辑供体猪同样来自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团队对供体猪(巴马小型猪)进行了六基因编辑改造:删除猪的三大“危险分子”基因:GTKO、CMAH 和 B4GALNT2,这三个猪基因会表达引起超急性排斥和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猪抗原;加入了三重“保护盾”基因:人类补体调节蛋白基因 hCD46、hCD55,人类凝血调节蛋白基因 hTBM,前两个人类基因能够抑制免疫攻击,第三个人类基因能够防止凝血紊乱。这三个人类基因通过 CRISPR 介导的 HDR 修复插入了猪基因组中的安全港位点。     在为期 216 小时(9天)的监测期内,移植的基因编辑猪肺保持了活力和功能,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的迹象。     移植手术后 24 小时观察到了严重水肿,类似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术后第 3 天和第 6 天,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似乎导致了异种移植物受损,到第 9 天时部分恢复。免疫抑制方案包括抗胸腺细胞兔球蛋白、巴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依库珠单抗、托法替尼、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以及逐渐减量的糖皮质激素,术后根据免疫状态评估对方案进行调整。     该研究代表了猪肺人体移植的第一步,证明了猪到人的肺异种移植的可行性,该研究还表明,移植后的器官排斥和感染相关的重大挑战依然存在,因此,仍需通过改进优化对供体猪的基因编辑改造,并改良用于预防对移植肺的免疫介导排异和维持长期功能的免疫抑制药物。     该试验中的供体猪提供者、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潘登科研究员对《生物世界》表示,对于肺移植而言,无论是同种移植还是异种移植,都面临着比其他实体器官移植大得多的障碍。这些挑战包括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复杂的器官相容性问题以及因为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从而增加感染风险。该案例表明,经过基因编辑改造的猪肺能够在没有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下保持活力和功能;然而,观察到的并发症——严重的肺损伤、快速水肿形成、抗体介导的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已知生物学障碍范围内的预期结果。尽管这些结果为人类对异种肺的免疫反应提供了有价值的机制见解,但也表明肺异种移植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比其他器官(例如肾脏)要艰难得多。     这项研究强调,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基因改造来改善结果。肺部广泛的毛细血管网络使其极易发生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引入额外的人类转基因,例如内皮蛋白 C 受体(EPCR)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能有助于改善凝血失调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此外,肺部含有大量的常驻巨噬细胞群,其在免疫识别和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入人类 CD47 可能有助于减轻对异种细胞的吞噬清除,并降低先天免疫激活。针对免疫检查点通路或过表达抗炎分子(例如 HO-1)也可能有助于调节该案例中观察到的强烈炎症反应。     总的来说,尽管这项开创性研究在异种移植研究中意义重大,但它也清楚地表明,要在人体内实现肺异种移植的存活,还需要更多的基因工程改造和优化免疫抑制方案。距离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持续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在已故人类受体和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对于克服这些障碍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也令人清醒地意识到异种肺移植固有的复杂性。     在异种移植领域,中国科学家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完成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的人体移植,又完成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的人体移植。同时,完成的基因编辑猪肾脏人体移植,患者已长期存活近 6 个月,且状态良好。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61-x
  • 《世界第三例艾滋病治愈患者出现?干细胞移植后她体内的HIV消失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0
    • 艾滋病(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现存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数高达3800万人,且已累计导致超过3500万人死亡。然而,至今仍未开发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也只能抑制病毒,而不能清除HIV病毒或治愈艾滋病。 2022年2月15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会议(CROI)上报告了一个艾滋病治疗案例:一名接受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在停止艾滋病药物治疗后,已经长达14个月没有检测到HIV病毒了。 这是继“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之后第三个经干细胞移植实现艾滋病长期缓解的病例。 该研究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Yvonne Bryson 博士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Deborah Persaud 博士领导的国际孕产妇/儿童/青少年艾滋病临床试验网络(IMPAACT)P1107观察性研究。该研究起始于2015年,旨在观察25名HIV感染者在接受了CCR5 Δ32/Δ32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癌症、造血疾病或其他疾病后的疾病发展情况。 CCR5是HIV病毒入侵和感染人类细胞的受体,CCR5 Δ32/Δ32 基因突变后,细胞缺乏CCR5受体,HIV病毒也就无法感染。对于感染HIV病毒的白血病患者,首先通过化疗杀死癌细胞,在移植具有CCR5基因突变的造血干细胞,有可能在治愈白血病的同时,让患者体内的HIV病毒无法感染,从而逐渐清除HIV病毒,实现艾滋病的长期缓解,甚至是治愈。 这名女性患者,在被诊断患上急性髓性白血病时,已经接受了4年的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在进行化疗后,她的白血病得到了缓解。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前,她的HIV病毒控制的不错,但是能够检测到HIV病毒存在。2017年,她接受了CCR5 Δ32/Δ32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在移植100天后,这些干细胞被成功植入,且体内已经检测不到HIV病毒。在移植后37个月,她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ART)药物治疗。停止治疗后长达14个月内,患者体内依然没有检测到HIV病毒,也就是干细胞移植实现艾滋病额长期缓解。 在此之前,一共有2名艾滋病患者通过这种干细胞移植实现艾滋病的长期缓解,或者说“治愈”,分别是“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前者是一名白人男性,后者是一名拉丁裔男性。 柏林病人广为人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地球上唯一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他名叫 Timothy Ray Brown ,他在1995年被发现感染艾滋病,此后一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2006年,他患上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007年,他接受了CCR5 Δ32/Δ32 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治好了白血病,体内的HIV病毒也彻底消失了。此后差偶偶12年时间里,他没有在检测到HIV病毒,因此被认为是治愈了艾滋病。2020年9月,他死于白血病复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柏林病人是唯一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直到2019年3月5日。 这一天,Nature 发表了一篇题为:HIV-1 remission following CCR5Δ32/Δ32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的论文。 一名感染了HIV病毒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接受CCR5 Δ32/Δ32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霍奇金淋巴瘤得到了有效治疗,同时,他在长达30个月的时间里,体内没有再检测到HIV病毒。 2020年3月10日,Lancet HIV 期刊发表论文,在对“伦敦病人”治疗后连续4年的跟踪研究后,将其病情改善情况从长期缓解改为治愈。宣告了世界上第二个彻底治愈的艾滋病患者出现。 第三例干细胞移植后的艾滋病长期缓解病例表明,应当考虑CCR5 Δ32/Δ32 干细胞移植以实现缓解和治愈这种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他疾病的HIV感染者。 此外,哈佛大学医学院徐宇教授曾于2020年8月和2021年11月,发现两例未经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实现自愈的艾滋病患者,分别将其称为“旧金山病人”和“埃斯佩兰萨病人”。这两人均为精英控制者,他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在无需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就足以抑制HIV病毒,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而这两人可谓精英控制者中的精英,仅靠自身免疫系统就实现了清除HIV病毒。 而在2019年9月11日,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团队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研究论文。 该临床试验,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进行CCR5基因编辑,实现了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造血系统重建。然后对一个患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7岁男性进行治疗。治疗后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达到形态上的完全缓解,病人的T细胞呈现一定程度上对HIV病毒的抵抗能力,且未发现脱靶效应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