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气占比上升全球油气市场格局深度调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3-01
  • 全球油气市场格局深度调整当前。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和俄罗斯、墨西哥等产油国联合减产协议履约率去年创下20年新高, 推动全球原油价格企稳回升。随着技术进步和页岩革命的深化, 美国页岩油产量飙升, 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卖家。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费国, 去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对全球原油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领原油贸易重心加速东移。尤其是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 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油市的定价权 美国跻身重要原油出口国从去年初起,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开始执行减产协议。在沙特大规模减产的带动下, 2017年欧佩克参与减产的11个产油国平均原油产量为2977万桶/日, 较减产基数下降120万桶/日, 减产履约率高达100%, 个别月份甚至实现超额减产, 可谓20多年来欧佩克执行减产效果最好的一次。

相关报告
  • 《页岩油气将主导未来油气增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7
    • 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增速有所放缓,但国际能源署在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表示,在既定政策情景下,2030年时,全球新增石油产量中约有85%、天然气中约有30%将来自美国。届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将达到2200万桶/日,约等于俄罗斯与沙特产量之和。剩下15%的石油产量增幅则由其他几个国家瓜分,主要包括伊拉克、巴西、沙特等。 伊拉克2018年的石油产量为470万桶/日。预测显示,到2025年,其石油产量将增至530万桶/日;2040年时达到650万桶/日。但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石油产量增长主要取决于政局的稳定和注水项目的投资情况。巴西2018年的石油产量为270万桶/日,2040年时将达到470万桶/日。沙特的石油产量(包括天然气液)将出现增长,将从2018年的1240万桶/日增至2040年的1310万桶/日,主要来自其海上油田。俄罗斯因老油田减产和北极新页岩油项目受限于高成本和西方制裁,石油产量将逐渐下滑,从2018年的1150万桶/日降至2040年的940万桶/日。 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已成为未来20年全球当仁不让的主要石油增长源,而这其中,页岩油占主要地位。 美页岩油撬动全球能源版图 据国际能源署11月29日发布的数据,美国今年9月单月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超过进口量,70年来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这一变化的背后正是美国页岩油在起作用,十几年前开启的页岩油气革命推动了美国油气产量的迅猛增长。 2010年,美国页岩油产量仅60万桶/日,但当下已超过600万桶/日,也超过20世纪60年代末沙特的原油增产幅度,这在全球石油市场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也正因如此,在近几年来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署对美国页岩油气的预测一直着墨甚多。 业界继续看好页岩油气前景 在2018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署认为,美国页岩油气将在未来全球油气供应市场承担重要责任,尤其是考虑到2014年中期油价崩溃以来,全球常规油气勘探投资都呈持续下降态势,未来极可能出现较大的能源供应缺口,而美国页岩油气似乎是唯一现实可行的增长来源。国际能源署预测称,美国需要在7年内再造一个俄罗斯的产量规模,才能维持全球石油供求平衡。为此,国际能源署在2018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美国页岩油将从2025年起开始产量递减,并呼吁业界加大向油气上游的投资,未雨绸缪,防止供应缺口的出现。 时隔一年,全球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虽然经历了美国再次制裁伊朗、沙特重要原油处理设施遇袭等数桩“黑天鹅”事件,但疲软的国际石油市场并未出现以往同类事件下常见的油价暴涨,国际油价依然徘徊在相对较低的价位。国际能源署在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也不再强调美国在供应上的责任,但对其页岩油气的前景依然看好,认为美国未来从石油净进口国向石油净出口国地位的转变和巩固,以及在国际油气市场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都将主要依赖页岩油气。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在既定政策情景下,2025年,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将超过俄罗斯的油气总产量;2030年,美国用于出口的轻质油和成品油将达到1200万桶/日,进口石油(主要为重质油)将降至750万桶/日。美国生产和出口轻质油的同时进口重质油这一趋势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流入和流出美国的石油量都将大幅超过页岩油气革命前。 美将延长页岩油增产期 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根据美国对几个重要页岩区的重新评估结果调高了预测美国页岩油的资源基数,至1550亿桶,较2018年的《世界能源展望》调高了35%。而2011年,国际能源署对这个基数的估值仅为240亿桶。更高的基数意味着,美国页岩油产量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且持续时间也更长。 基于该基数的预测表明,在既定政策情景下,到2035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从去年的600万桶/日增至1100万桶/日,仅二叠纪盆地的产量就将超过整个非洲大陆的产量。与2018年的《世界能源展望》相比,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强调的不是美国页岩油何时抵达产量峰值,而在于这个峰值平台期的持续长度。国际能源署称,如果21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页岩油仍未达到产量峰值,则其他依赖石油资源的国家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有些国家可能放松对产量的控制,以占领市场份额。基于这个考虑,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将2040年的国际油价预测在2018年预测的基础上下调了10%。 美国页岩油产量的长期增长势必导致一些常规油资源国和出口国收益下降,也将伴随着国际油气市场话语权的转换。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以及挪威和巴西的产量增长,到2025年,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占比将萎缩至36%,这是其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占比;到2030年,欧佩克和俄罗斯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占比也将从2005年的55%降至47%。份额的此消彼长,也意味着全球油气市场的话语权迁移。与2018年《世界能源展望》有关2025年美国页岩油将开始产量递减的预测相比,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表示,美国页岩油产量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后才会开始减少,中东产油国届时才有机会重夺市场份额,并最终重返现在的水平。 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还表示,到2040年,全球石油产量将增长10%,天然气将增长40%,美国油气出口国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页岩气将成新的增长极 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称,美国页岩气将比页岩油增长空间更大。在既定模式下,至21世纪20年代中期,全球天然气产量中将有1/4来自美国。由于美国市场及其与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连接的管网只能少量消化这一产能,美国将主要通过液化天然气(LNG)的形式出口。从现在起到2040年,美国LNG贸易将以年均3.5%的幅度快速增长。 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在不同预测情景模式下,油气市场的演化路径也各不相同,但美国页岩油气之间的联系却并未改变。虽然在下游领域,油气之间的关联较松散,但在上游,二者之间的伴生关系仍无法忽视,美国每采出1桶石油,就有60立方米的伴生气(2119立方英尺)。 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也指出了美国页岩油气当前存在的隐忧。过去十年,国际能源署估算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吸引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约有9000亿美元都投向了上游,但迄今许多公司仍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2018年,页岩油气上游整体都没能实现正现金流。实际上,今年以来,美国中小页岩油气公司申请破产的数量出现了2014年以来的又一次快速增长。这些迹象都表明,页岩油气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的整体融资环境都非常不好。尽管如此,预测显示,美国页岩油气资源的竞争方兴未艾,页岩油气革命的深远影响还将陆续有所体现。美国在非常规油气革命上的经验也表明,投资流向的改变可以快速改变整个能源发展格局。 评论 “推波助澜”的美国政府 可以说,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取得当下的成就,与美国政府的助力不无关系。在页岩油气产量大增后,美国急需相应的配套政策。在今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发布前不久,国际能源署还出炉了一份《美国能源政策回顾》的报告,这份报告对过去5年美国的能源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回放,凸显了美国政府在能源政策导向上的作为,以及其对页岩油气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视为对《世界能源展望》中美国页岩油气预测基础及结果的注解。 美国政府过去5年能源相关政策反映出的战略思路主要表现在提高能源产量、借力能源出口、领先能源科技和减少消费者的能源支出等方面,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些政策的核心主要在于消除遏制美国能源增产的管理弊病、提高美国能源工业的竞争力。其中较重要的举措包括取消原油出口禁令、简化LNG出口批准流程等,都很及时到位。 如果想实现《世界能源展望》中描绘的前景,美国页岩油气还面临许多挑战,其未来的油气生产增长和出口增长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气运输瓶颈的突破。 虽然美国政府努力为油气出口提供便利,但中游基建设施的缺乏仍制约着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未来。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到,加大对相关油气管网的投入,不仅有利于将美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出口,而且可以大幅减少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天然气放空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这显然也符合当今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相关措施的大势。
  • 《八大效应将主导2019年全球油气市场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018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有人欢喜有人愁。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2018年12月中旬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年会致辞时强调,如果用一个字概括2018年全球油气市场的话,就是“变”,国际油价大变、石油地缘政治大变、油气进出口国关系大变;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退群”,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卡塔尔退出欧佩克、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等等。再加上最后两个月,国际油价暴跌超过35%,实属历史罕见。 2019年已经来临,有专家分析说,2019年的形势可能比2018年更为艰难。决定世界格局的几个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未来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样的大背景下,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到底会怎样演变?受那些因素影响?以下这八个效应将继续发酵,影响甚至主导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格局。 特朗普效应 所谓特朗普效应,就是特朗普执政以来,其奉行的能源政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奉行“能源新现实主义”,重新重视传统油气产业,高度重视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生产;二是恢复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三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两年,特朗普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持续增大,仅仅是特朗普5月8号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就使得国际油价飙升到近90美元/桶;仅仅是特朗普政府在11月4日宣布豁免8个国家,可以继续进口伊朗石油,就导致油价在40天左右的时间下跌了30%以上。 2019年,特朗普效应将继续释放巨大威力:一是2019年5月初,特朗普政府是否继续豁免上述8个国家,这将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全年国际油价的走势。二是美国继续重视传统油气产业的政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的页岩油气产量。根据丹尼尔•耶金博士在12月14日的北京国际能源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美国近几年的页岩油年均增产量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中等产油国”,“仅仅北达科他州,2018年的日产量水平就达到100万桶,相当于一个委内瑞拉”。预计2019年,美国页岩油气生产仍将保持迅猛上涨势头,连续第3年(2017年以来)保持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天然气生产国地位,分别达到6亿吨和8000亿立方米左右。而且,美国将进入全球重点油气出口国的行列,这将使得全球油气市场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驱动油价继续保持中低位运行。三是特朗普政府继续“轻视”气候变化,使得美国在新能源发展和减排方面继续“甘居”中国和欧盟之后,导致后两者承担更大的气候变化压力和责任。 维也纳联盟效应 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催生了一项新的国际石油合作机制——沙特与俄罗斯的“维也纳联盟”,即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通过达成联合减产协议来控制全球石油产量,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双方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立场,但在石油寒冬中却抱团取暖。在2016年10月的中国杭州G20峰会期间,俄、沙两国元首就联手减产初达共识,并于当年冬天的维也纳会议达成联合减产首次协议。“维也纳联盟”从2017年1月开始的首次减产协议产生了效果。减产180万桶/日的措施促使国际石油市场转暖,推动油价进入触底回升通道。至此,“维也纳联盟”在全球石油市场声名大噪。 根据12月7日达成的协议,从2019年1月1日起,双方将减产协议再次延长6个月,并联合减产120万桶/日。其中,欧佩克减产80万桶,占欧佩克总产量的2.5%;非欧佩克减产40万桶,占总产量的2%。2019年上半年,如果国际油价不能企稳回升,甚至布伦特油价继续“跌跌不休”到40美元/桶左右的话,那么沙特和俄罗斯联手减产将势在必行,“维也纳联盟”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预计在2019年5月底或6月初的欧佩克与非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将会再次达成联合减产协议,减产的幅度将会更大,可能恢复、甚至超过前几次达成的联合减产180万桶/日的量。如果到时美国对伊石油制裁力度不减的话,石油市场供需可能恢复至2018年上半年的“紧平衡”状态,油价将有所回暖。 乌克兰事件效应 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与美欧爆发激烈的地缘政治冲突,俄罗斯遭受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再加上2018年11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军舰在亚速海发生对峙,乌克兰军舰遭到俄方扣留,迫使乌克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推动俄罗斯与美欧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俄与美欧的政治关系降至冷战以来的最低点。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俄乌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愈发错综复杂,双方围绕供气价格、数量、欠款和过境费等问题争执不断,频频上演“斗气”戏码。2009年初的俄乌天然气冲突更是殃及欧盟,给严寒中的欧洲近20国造成能源灾难。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两国关系恶化。2015年底,乌克兰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转从欧洲国家购气。而且,2018年3月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又发生了新一轮的“斗气”风波。 2019年,一方面,因乌克兰事件而起的美欧对俄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制裁将会维持,这将使得俄罗斯国内油气田建设运营中的关键设备采办继续受阻,使得俄罗斯主导的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的重大项目进展继续受挫,俄罗斯油气供应和出口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围绕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方面,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将加剧。2018年11月21日,南部天然气走廊在土耳其和希腊边境的马里查河实现对接。南部天然气走廊旨在绕过俄罗斯而扩大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是将阿塞拜疆里海沙阿德尼兹油田的天然气经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输入欧洲,实现欧洲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俄罗斯对此的反制举措是,花大力气推进“北溪”和“北溪-2”管线项目,以期继续保障对欧洲油气供应的相对垄断地位。同时,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加强与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预计2019年底投产,这将是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能源安全效应 能源安全曾经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全球主要的石油消费体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美国朝着完全实现能源独立的方向迈进,欧盟和日本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峰值并在走下坡路,而与此同时,中国跃居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直逼70%的心理线,能源安全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今年以来更是频繁引起政府高层和业界关注。乃至中国最高领导人做出了“今后若干年要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示。 由于中国的油气产业早已融入全球市场,这预示着,今后若干年,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9年,中国能源安全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的影响,一是国内显著加大对上游勘探开发的资本性投入将显著推高全球当年上游业务投资总额,所释放的强烈信号将导致油气市场预期变得更为宽松。二是中国将不遗余力在非常规油气领域,特别是页岩气开发上加大投入,继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年产60亿立方米之后,2018年12月24日,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四川长宁-威远)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预计全年产量超过41亿立方米,2018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100亿~110亿立方米,2019年预计将达到150亿~160亿立方米。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推动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三是中国致力于提高能源安全系数,或将引起中东、俄罗斯、非洲、拉美等传统石油出国大国的担心,在美国石油进口量进一步萎缩,欧洲、日本进口量饱和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再降低石油进口该怎么办?这种恐慌心理将进一步加剧,或将引发全球油气市场的波动。四是带动中国的石油工程服务企业率先走出这一轮行业低景气周期的寒冬,显著增加的国内勘探开发投资将迅速变成工程服务企业手里的新签合同额,这对持续低迷的全球油服市场而言是件好事。 一带一路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是能源资源开发。油气合作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主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20个左右的国家属于能够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油气领域的分量将越来越重。 2019年,一带一路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将在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地区陆续展开或收官。首先,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项目预计2019年年底投产运行,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及LNG项目全部设计产能实现达产,中俄油气合作继续为全球油气行业注入新动力。其次,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中东伊拉克、中亚哈萨克斯坦等高端油气市场上的深度合作将继续,预计将有新的重大项目签订,这对恢复伊拉克这一全球重点产油国应有地位,对强化中亚地区一带一路枢纽地位而言显得十分必要。再次,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跨境管道、中国与缅甸的油气管道能否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也将释放出不一样的地缘政治信息,从而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影响,需要重点关注。 能源转型效应 对于能源转型,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低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例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持续上升,预计能够在2030年前后达到20%左右。但业内也普遍认为,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乃至到2050年前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能源,消费占比将保持在50%以上。 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能源转型效应,能源转型已经对行业和传统石油公司带来一系列影响,形成了倒逼机制。不管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行业的人们是否愿意,传统化石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转折点,未来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时代。 2019年,预计至少将有四股力量在推动能源转型。一是传统石油企业的自身转型,从高碳业务转向低碳业务。目前,大国国际石油公司和部分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把低碳环保的天然气视为核心业务,通过自主勘探和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取天然气资产,以期抢占能源转型的制高点。二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把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降下来,使得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能够媲美化石能源。三是在2015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由埃克森美孚、BP、壳牌及中国石油发起成立的“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OGCI)预计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约束性基础,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相当一部分独立石油公司和中国民营石油企业,他们以灵活的机制、到位的公关和相对透明的管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一席之地,他们推荐能源转型的决心最大,手段也最彻底。 拉美转向效应 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地区国家是传统的产油大国,加上巴西最近几年在深水盐下层系陆续发现巨型油田,拉美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近几年,“拉美转向”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拉美重点资源国政治生态的转向,总体由左翼思潮向右翼转变;二是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和中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深水油气勘探的焦点,拉美石油工业复兴在望。 2019年,巴西新当选总统博索纳罗将执政,博索纳罗号称“巴西特朗普”,奉行市场化和务实改革的方针,特别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改革表示了他的关切。巴西石油工业发展和改革新动向将是全球油气市场2019年的一个看点。另外,2018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深水海域分别获得三次重大油气发现,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接近40亿桶油当量,壳牌2018年在美国墨西哥湾也获得了两次重大油气发现,拉美地区的自主勘探突破吸引着全球油气市场的目光。2019年,拉美地区的油气自主勘探仍将是全球的热点,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 卡舒吉事件效应 卡舒吉事件使得一向十分牛气的全球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变得灰头土脸,造成了沙特近十年来在国际国内最大的一次战略被动。该事件发生后,搅得沙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油气市场不得安宁,沙特王储默罕默德•萨勒曼在这件事上被怀疑是幕后黑手。该事件尚未了结,只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强力“庇护”下有所缓解而已。 卡舒吉事件极有可能在2019年持续发酵,其影响较为深远。一方面,沙特国际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加上沙特专制王权的国家治理模式一直遭到世人诟病,未来一年,沙特无论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还是在欧佩克中的控制力,还将持续下降。这使得作为全球最大阿拉伯产油国集群的海合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全球最大跨区域产油国联盟的欧佩克内部生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近卡塔尔这一老资格会员退出欧佩克就是明证),从而给全球石油市场供应侧带来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在这一事件的冲击下,萨勒曼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王室内部的矛盾加剧,反对势力趁机发难,可能导致沙特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内乱。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沙特国内石油生产将会出现大的波动,这将对全球油气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且,该事件使得近期沙特与伊朗、土耳其的博弈中处于明显下风,使得沙特在美国这位最大石油市场竞争对手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和底气,有点任人宰割的味道。 以上这八个效应基本属于全球油气市场供应侧,这也说明,2019年全球油气市场需求侧的热点和亮点难找。在全球经济表现持续疲软、几个主要消费大国能源转型与节能力度加大、能源地缘政治态势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是继续波澜壮阔,还是波澜不惊?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