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海因里希型气候变率的两极影响和阶段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8
  • 末次冰期的特点是气候突变的Dansgaard-Oeschger(DO)和海因里希(Heinrich)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的变化有关。DO模式包括交替出现的寒冷期(stadial)和温暖期(interstadial),它们之间有10°C以上的十年尺度的变暖转换,这在中央格陵兰十分显著。根据热双极跷跷板理论,在格陵兰寒冷期期间,南极气候变暖,在温暖期期间则变冷。
    海因里希事件(HEs)是通过在北大西洋海洋沉积物中的冰筏碎片层来识别,代表了来自哈德逊海峡短暂的百年尺度冰山激增。这些HEs发生在更长的千年尺度的海因里希冰期(Heinrich stadials,HSs)中,这些时期通常被定义为北大西洋表面强烈冷却和AMOC强度减弱时期。HS还具有弱化的东亚季风(EAM)强度和格陵兰冰中粉尘浓度增加的特征。HS不一定跨越包含它们的DO冰期的全部持续时间。在不同情况下,HS的开始早于HE,这与AMOC减弱期间HS的爆发实际上可能通过地下海洋变暖触发HE的假设一致。
    末次冰期劳伦蒂德冰盖展示了北大西洋沉积物中记录的极端冰山排放事件。这些HEs具有深远的气候影响,包括对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广泛破坏,它们发生在HSs。HEs变异性在格陵兰水同位素比率中并不明显,使评估其区域气候影响和分阶段应对南极气候变化复杂化。一篇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表明HEs对格陵兰岛没有可检测到的温度影响,并且在几个HEs天体开始时会发生变冷,并且两种类型的HEs变率对南极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南极冰芯显示加速变暖与HEs事件期间甲烷的增加同步。格陵兰冰芯氮稳定同位素比率是一种敏感的温度指标,表明在HSs(距今1.78万年,现在定义为1950年)开始时突然冷却约3℃。南极变暖滞后于此次降温133±93年,这与海洋观测结果相一致。矛盾的是,与远程站点相比,近端站点受HEs的影响较小,这表明空间复杂的事件动态。(王 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75-2
相关报告
  • 《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阶段性实效_》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30
    • 近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自2019年6月11日,青海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后,我省紧盯“三步走”规划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示范省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据了解,成立了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省领导小组,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出台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青海省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行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同时,建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由青海省林草局统一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开展综合评价,梳理调整和归类自然保护地类型,利用近1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向国家林草局和各市州、县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征求第三轮意见;制定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启动了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8月,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2020年3月,我省正式发布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白皮书(2019)》。 据统计,目前,全省建立了包括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自然保护区,14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成了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体制基础。建立健全草地、森林、湿地等各类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区域生态监测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管护能力,初步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构建起“生态大保护”工作格局。
  •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回望2021年,煤炭供需偏紧,价格一度暴涨,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随着增产增供措施落地见效,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在能源保供中大显身手。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宁夏承担着向全国十几个省份送电的责任。然而,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价格高涨,2021年7月份以来,宁夏出现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的电力缺口。 自2021年3月以来,煤价上涨通道开启,9月突破千元大关,10月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涨势凌厉。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以来,各部门、各煤企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地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一矿日产煤约2.5万吨,2021年4季度以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这座矿井改进工艺,开足马力,超过一半的煤炭通过铁路、海运,发往海南省。 “我们增加了装煤仓口,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拉运能力,带速由原来的2米/秒提高至2.5米/秒,一天的铁路外运量可增加2000吨。”华阳集团一矿选煤厂负责人贾轶说,通过加强对装车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多出煤、出好煤。到2021年12月22日,华阳集团提前完成了向海南省发运170万吨电煤的保供任务。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前11个月原煤产量已达10.97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2.4%。 在保供措施持续发力下,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目前全国供热发电企业存煤已有保障。山西、陕西榆林等地煤炭平均价格已回落至900元/吨左右。宁夏煤电机组开机率已由不足50%提升至86%,自2021年11月3日至今,宁夏电网未执行有序用电。 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支撑 45岁的费国幸坐在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机电队的值班室里,打开手机App,监测着地下矿井内机电设备的信息。这是他23年前刚刚从事矿井工作时不曾想象的画面。 在曹家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监测着井上、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现场工作实况。井下场所宽敞明亮,采煤机向前挺进割下煤块。经过多个工序后,煤块经皮带最终运输至储煤仓。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 “综采队一个班的实际用工从15名减至7名,仅这7个人就可以在两小时内生产原煤3500吨!”曹家滩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李沛宸说。 智能化,成为煤炭增产增供的重要支撑。目前,陕西省榆林市已建成千万吨及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20处,产能占比超过50%,全市煤炭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154处,先进产能占比达68%。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霍尔辛赫煤矿认领了46.275万吨的保供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这座煤矿增加早班检修人员数量、提高检修效率。利用AR眼镜,井下检修人员能够和地面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时连线,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电力绿色化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从传统火电机组,到与新能源同向同行,山西国锦煤电公司连续两个供热期参与深度调峰2000多小时,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让渡电量近2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有15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有效助推新能源消纳。 作为“西电东送”战略基地,宁夏年度电力外送规模已连续数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通过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的模式,宁夏丰富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能源供给清洁化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回顾2021年煤市走势,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极端天气、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影响,进口煤供应增量有限且高热值煤源紧缺,水电发电量不理想,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需求好于预期,来自供需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煤价飙涨。 部分能源和经济领域专家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以及供给约束缓解,2022年供需错配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目前,我国煤炭先进产能仍在持续释放。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完成49座煤矿产能核增,净增能力5680万吨/年。晋能控股集团等煤炭企业界人士判断,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产能核增,统筹协调部分煤矿完善手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同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增长受限。 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部分国内大型发电、钢铁、供热企业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首批签约量超过2.6亿吨,将进一步稳定价格预期,推动市场有序回归,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