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维诺德·阿胡贾在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8
  • 11月6日,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主题为:深化“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交流合作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论坛聚焦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领域,致力于搭建国家级食品安全政策权威解读平台、农业食品产业国际深度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国家参与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发声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平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维诺德·阿胡贾以录制视频的方式为论坛开幕式致辞。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维诺德·阿胡贾致辞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代表,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17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首先,我谨代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主办方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并热烈祝贺这一重要活动的成功召开。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提升食品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供应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粮农组织的领导下编写的《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2023年有7.13亿到7.57亿人(分别占全球人口的8.9%到9.4%)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此外,粮农组织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将有5.82亿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消除饥饿)面临着巨大挑战。   

    女士们,先生们,   

    农业食品体系需要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安全且营养丰富的食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需求,并且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技术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实现“零饥饿”世界的新机遇,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农业食品体系,包括食品安全领域。2022年,粮农组织发布了《思考食品安全的未来:前瞻报告》,探讨了气候变化、新的食品来源和生产系统以及技术创新等驱动因素将如何影响未来世界的食品安全。   

    无论是水母、食用昆虫、细胞培养肉等新型食品,还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新技术,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食品。   

    与所有新兴技术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人类必须为可能的食品安全风险做好准备。同时,为了让这些技术惠及所有人,关键在于推动标准和最佳实践的建立,能够使用可靠且设计良好的参考数据库,交流经验,并在利益相关方之间透明地共享数据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创新,粮农组织启动了《 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2021-2025)》,旨在为特色农业产品创造绿色可持续的价值链,支持小农户和家庭农民充分分享全球市场的回报。最终,这将促进农业食品系统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粮农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数字千村”行动计划。通过发展数字农业、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推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农业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选出10个数字乡村案例。粮农组织正与中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私营部门合作,通过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在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   

    未来,粮农组织将继续与各方携手,聚焦技术创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食品安全,充分发挥农业食品系统的潜力,推动更高效、包容、韧性更强、可持续的农业食品系统转型,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本届论坛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相关部委、司局领导和上海、广西、宁夏、四川等省市、自治区政府领导,各省市场监管部门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上海合作组织代表和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卢旺达、塞舌尔、匈牙利、保加利亚、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斯里兰卡、乌拉圭等多家驻华使馆使节以及国内外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

  • 原文来源:https://news.foodmate.net/2024/11/702635.html
相关报告
  • 《专家访谈:“缺水意味着农业生产用水减少,自然也意味着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安全和营养面临进一步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访谈录》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6
    • 水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挑战之一,2023年联合国水事大会召开在即,而第二届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刚刚闭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接受采访,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1.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多紧迫? 气候变化和全球人口增长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可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且越来越不稳定,对水资源的争夺越发激烈。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难以预测,干旱和洪水越演越烈。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显得力不从心。“水关乎生命”,要实现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兼顾,水的作用极为重要。采取必要行动,刻不容缓。而加强协调与合作,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 2.缺水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有多大? 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不同作物实现良好生长所需的水量不尽相同。农业对于解决水资源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大约70%的淡水消耗用于农业。缺水意味着农业生产用水减少,自然也意味着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安全和营养面临进一步威胁。鉴于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约90亿,显而易见,缺水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因为必须用有限的水资源种植出更多的粮食。 3.各地区有可能经历哪些缺水类型? 通常情况下,各国面临的缺水问题主要分为物理性缺水和经济性缺水。物理性缺水是指在给定的降雨条件下,对水的需求超过了当地自然可获得的水资源总量,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经济性缺水指当地往往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发电、工业、矿业、家庭生活和农业等各种用水需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了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缺水,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尽各种可能获取水资源,例如长途调水,提高灌溉效率,对海水进行淡化,抽取地下水等。 气候变化破坏了降雨的季节性规律,一些国家的农业完全依赖自然降水,随着降雨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常规的种植时间表被打乱,作物一再歉收,粮食供应无法保障。面对临时性的物理缺水,开展储水用于补充灌溉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新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例如改种耐旱作物,或者用覆盖作物(如豆类作物)进行间作,这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以便主要作物(如玉米)在没有雨水的时候也能继续生长。 在世界各地,随着降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种植业用水更加难以保障,储存雨水势在必行,以便通过人工灌溉缓解用水缺口。 4. 解决全球缺水问题,粮农组织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解决全球缺水问题,粮农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农业缺水问题。例如,在区域层面,近东区域面临物理性缺水,近东缺水问题区域倡议以多种方式帮助区域内各国,包括建立水资源台账,研究水资源使用情况,深挖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潜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国管理水资源的政策和制度条件也接受了评估。 最近,缺水问题区域间技术平台得以建立,旨在监督全球范围内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区域倡议之间的协同作用。粮农组织还发起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70多个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联合国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和行业协会。自2017年以来,各方充分利用粮农组织召集的论坛,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寻找合作解决方案。 5. 最近在罗马举行的非洲成员区域小组会议上,非洲各国常驻粮农组织代表对论坛将如何影响非洲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您对此有何看法? 非洲国家常驻粮农组织的各位代表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管理是非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非洲大陆,可用的淡水资源只有6%通过水库储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物理性缺水在非洲频频发生。近期,在佛得角普拉亚举行了第二届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非洲各国、非洲联盟和萨赫勒地区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都参与其中,成效十分显著。非洲联盟是论坛的积极合作伙伴,并且是论坛下设水和营养工作组以及可持续农业用水工作组的成员。根据非洲联盟的建议,论坛积极推动加压灌溉的技术培训,以满足非洲日益增长的补充灌溉需求。另一方面,萨赫勒地区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卜杜拉耶·马哈马杜表示,委员会将与佛得角政府共同组织未来的论坛活动,此举体现了这一机制的意义所在,通过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有助于委员会完成其使命。 尤为重要的是,论坛通过了《普拉亚行动呼吁》,并邀请粮农组织所有成员国成为论坛的合作伙伴。 6.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的目标是什么? 论坛的愿景是保证不断变化的气候不会危及农业粮食体系的安全,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论坛致力于利用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大力完善农业粮食体系、增强其适应性,并用数据证明工作的成效。论坛呼吁在国际和国家层面采取紧急行动,力争在以下重点领域解决相关问题: 倡导将农业缺水问题作为政治议程的优先事项;协商敲定工作方案;分享和传播知识和经验;制定新的解决方案,完善现有对策;推动可持续和综合性水资源管理;提高合作伙伴、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能力;促进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 论坛的各项工作将直接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7.今年的论坛效果如何?论坛上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今年的论坛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几个里程碑以及若干具体的解决方案。在第二届论坛期间,与会代表通过了《普拉亚行动呼吁》:支持佛得角政府将普拉亚定为论坛主场的提议。这很有意义,因为佛得角在缺水问题上很具有代表性,佛得角人民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方案的努力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境况相似或稍好的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采取17项相关行动,包括通过动员获得政治层面支持,增强各国自身的责任感,推动国与国之间联合行动,采用跨国、跨部门和多学科的工作方式。采取各项具体行动,包括尝试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农民和青年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包容性技术,推广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农业用水、粮食安全和营养、个人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发展旱作农业和盐碱地农业,应对移民问题。 8.2023年联合国水事会议有助于实现那些目标? 2023年联合国水事会议呼吁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采取行动,加速转型,解决世界各地的水资源危机。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刻,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必须做出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承诺,以实现国际商定的与水资源有关的目标和具体指标,其中包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近50年来的首个大型水事会议,堪称一代人以来最为重要的水事活动。 粮农组织积极参加本次大会,在会议期间将主办、合办和支持超过35项活动。详情请访问粮农组织与联合国水事会议。
  • 《【食品伙伴网】2025年全国两会热点回顾-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与乳业发展新蓝图》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3-19
    • 2025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月4日在北京召开,于3月11日、3月10日闭幕。会上各位委员、代表各抒己见,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食品伙伴网整理了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乳业发展方面的热点提案,供您参考。 春风送暖,陌上花开。2025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月4日在北京召开,于3月11日、3月10日闭幕。会上各位委员、代表各抒己见,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食品伙伴网整理了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乳业发展方面的热点提案,供您参考。   01   食品安全   2024年全国出现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诸如,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月饼使用防腐剂“脱氢乙酸钠”等。对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严格食品药品监管,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提议修订《食品安全法》,主张强化食品安全违法惩处,提升违法成本并实施严厉的惩罚性赔偿;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系统,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同时,优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其科学实用并覆盖新兴食品业态与技术等。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建议构建行政许可分级审批管理体系,推行“负面食品类别清单”以管理扩大使用范围的申请,并持续加大对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惩罚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范银莲建议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健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有关制度,确保各个环节消除隐患。   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建议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完善供应链监管,利用现代技术构建全程追溯体系,整合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加快新兴食品领域标准制定,加强监管力量与技术支撑,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形成多方共治的食品安全格局。   02   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报告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钱前建议强化粮食类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民增收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侵权成本,严打假冒伪劣,建立企消联动保障机制,打破地方保护,构建全国统一公平竞争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毕利霞建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印遇龙建议修订相关法律,将种养结合纳入强制性规范,并强调通过种养结合循环来确保粮食安全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考建议推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四新”融合农业科技发展新模式,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孙东伟建议大力发展花生产业,扩大新疆等适宜种植区的花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油料自给率,加固我国油料作物安全屏障。   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建议构建涵盖种植、收储、加工全环节的高蛋白玉米标准化产业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落地。   03   乳业发展   乳业,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乳业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建议从多个层面加大乳制品产业扶持力度,包括做大做精深加工产业,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和原创性研发;拓宽乳业新领域,聚焦运动营养、特医食品、益生菌、蛋白加工等高潜力市场进行产业布局;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及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液态奶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产品品质、效率和市场规模等。   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建议加大力度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健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支持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全行业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王彩云建议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助推形成更多突破性成果转化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魏立华建议从供给侧角度,建议出台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通过调节市场供需来稳定价格,保障养殖和加工端的利益,进而稳定基础产能和产业链安全,促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需求侧角度,则需进一步健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机制,加强乳品营养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培养乳制品消费习惯。   04   小结   两会热点提案映射出民众对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乳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切期待。这场相约春天的盛会,正以中国式民主的巨大力量,把人民群众的期许、社会各界的诉求带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和行动部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