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缺水意味着农业生产用水减少,自然也意味着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安全和营养面临进一步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访谈录》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6
  • 水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挑战之一,2023年联合国水事大会召开在即,而第二届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刚刚闭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接受采访,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1.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多紧迫?


    气候变化和全球人口增长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可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且越来越不稳定,对水资源的争夺越发激烈。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难以预测,干旱和洪水越演越烈。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显得力不从心。“水关乎生命”,要实现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兼顾,水的作用极为重要。采取必要行动,刻不容缓。而加强协调与合作,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

    2.缺水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有多大?


    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不同作物实现良好生长所需的水量不尽相同。农业对于解决水资源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大约70%的淡水消耗用于农业。缺水意味着农业生产用水减少,自然也意味着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安全和营养面临进一步威胁。鉴于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约90亿,显而易见,缺水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因为必须用有限的水资源种植出更多的粮食。


    3.各地区有可能经历哪些缺水类型?


    通常情况下,各国面临的缺水问题主要分为物理性缺水和经济性缺水。物理性缺水是指在给定的降雨条件下,对水的需求超过了当地自然可获得的水资源总量,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经济性缺水指当地往往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发电、工业、矿业、家庭生活和农业等各种用水需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了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缺水,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尽各种可能获取水资源,例如长途调水,提高灌溉效率,对海水进行淡化,抽取地下水等。


    气候变化破坏了降雨的季节性规律,一些国家的农业完全依赖自然降水,随着降雨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常规的种植时间表被打乱,作物一再歉收,粮食供应无法保障。面对临时性的物理缺水,开展储水用于补充灌溉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新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例如改种耐旱作物,或者用覆盖作物(如豆类作物)进行间作,这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以便主要作物(如玉米)在没有雨水的时候也能继续生长。


    在世界各地,随着降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种植业用水更加难以保障,储存雨水势在必行,以便通过人工灌溉缓解用水缺口。


    4. 解决全球缺水问题,粮农组织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解决全球缺水问题,粮农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农业缺水问题。例如,在区域层面,近东区域面临物理性缺水,近东缺水问题区域倡议以多种方式帮助区域内各国,包括建立水资源台账,研究水资源使用情况,深挖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潜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国管理水资源的政策和制度条件也接受了评估。

    最近,缺水问题区域间技术平台得以建立,旨在监督全球范围内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区域倡议之间的协同作用。粮农组织还发起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70多个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联合国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和行业协会。自2017年以来,各方充分利用粮农组织召集的论坛,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寻找合作解决方案。


    5. 最近在罗马举行的非洲成员区域小组会议上,非洲各国常驻粮农组织代表对论坛将如何影响非洲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您对此有何看法?


    非洲国家常驻粮农组织的各位代表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管理是非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非洲大陆,可用的淡水资源只有6%通过水库储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物理性缺水在非洲频频发生。近期,在佛得角普拉亚举行了第二届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非洲各国、非洲联盟和萨赫勒地区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都参与其中,成效十分显著。非洲联盟是论坛的积极合作伙伴,并且是论坛下设水和营养工作组以及可持续农业用水工作组的成员。根据非洲联盟的建议,论坛积极推动加压灌溉的技术培训,以满足非洲日益增长的补充灌溉需求。另一方面,萨赫勒地区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卜杜拉耶·马哈马杜表示,委员会将与佛得角政府共同组织未来的论坛活动,此举体现了这一机制的意义所在,通过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有助于委员会完成其使命。

    尤为重要的是,论坛通过了《普拉亚行动呼吁》,并邀请粮农组织所有成员国成为论坛的合作伙伴。

    6.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框架国际论坛的目标是什么?


    论坛的愿景是保证不断变化的气候不会危及农业粮食体系的安全,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论坛致力于利用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大力完善农业粮食体系、增强其适应性,并用数据证明工作的成效。论坛呼吁在国际和国家层面采取紧急行动,力争在以下重点领域解决相关问题:

    倡导将农业缺水问题作为政治议程的优先事项;协商敲定工作方案;分享和传播知识和经验;制定新的解决方案,完善现有对策;推动可持续和综合性水资源管理;提高合作伙伴、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能力;促进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

    论坛的各项工作将直接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7.今年的论坛效果如何?论坛上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今年的论坛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几个里程碑以及若干具体的解决方案。在第二届论坛期间,与会代表通过了《普拉亚行动呼吁》:支持佛得角政府将普拉亚定为论坛主场的提议。这很有意义,因为佛得角在缺水问题上很具有代表性,佛得角人民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方案的努力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境况相似或稍好的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采取17项相关行动,包括通过动员获得政治层面支持,增强各国自身的责任感,推动国与国之间联合行动,采用跨国、跨部门和多学科的工作方式。采取各项具体行动,包括尝试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农民和青年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包容性技术,推广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农业用水、粮食安全和营养、个人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发展旱作农业和盐碱地农业,应对移民问题。

    8.2023年联合国水事会议有助于实现那些目标?


    2023年联合国水事会议呼吁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采取行动,加速转型,解决世界各地的水资源危机。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刻,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必须做出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承诺,以实现国际商定的与水资源有关的目标和具体指标,其中包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近50年来的首个大型水事会议,堪称一代人以来最为重要的水事活动。

    粮农组织积极参加本次大会,在会议期间将主办、合办和支持超过35项活动。详情请访问粮农组织与联合国水事会议。

  • 原文来源:https://www.fao.org/newsroom/detail/water-scarcity-means-less-water-for-agriculture-production-which-in-turn-means-less-food-available-threatening-food-security-and-nutrition/zh
相关报告
  •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产业兴,乡村兴。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新的一年,如何在产业兴旺上迈出新步伐?农业转型升级的质量导向、绿色导向、市场导向应如何把握?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   记者:为什么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农业部门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韩长赋:当前,农业质量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种齐全、花色繁多,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但同质化严重,分等分级少,缺少个性化产品。其二,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而且我国农产品大品牌不多,有市场影响力的更少。其三,农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此外,我国粮肉蛋果菜茶鱼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大国地位还不相称。   这些问题表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推进农业标准化,把优质产出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抓手是按标生产。要加快标准制修订,2018年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让农民一看就懂。   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多、链条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围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出重拳、求突破。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高毒农药已禁止使用39种,2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剩余10种今后5年内要逐步禁止使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今年再创建200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省为单位整建制创建。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树起来。去年我们开展了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推出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与产品品牌,各方面反响很好。今年要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三区三园”建设、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再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要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   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让产业强起来。我国农业质量不高、大而不强,最根本的是产业素质不高,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围绕提质增效重大需求,遴选具有示范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组装集成特色高效品种技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质量。此外,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要推动设施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着力解决土地板结等问题。   坚持绿色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今年,农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韩长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使得我们有能力把资源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而农业资源环境存在围湖造田、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倒逼我们发展绿色农业。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农业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要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当前,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下一步要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上下功夫。今年要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再选择100个生产大县整建制推进试点。选择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力争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要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变污染为资源,是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当前,首先聚焦586个生猪、奶牛、肉牛大县,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去年支持96个县整建制推进,今年争取再支持200个县,探索有效治理机制,确保到2020年基本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同时,以东北、华北玉米秸秆较多的地区为重点,在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西北、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   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将优质的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以黑土区为重点,集成推广深松深耕技术,力争今年深松深耕整地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大力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加快制定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如果简单采取减少种植、关闭养殖场的办法,就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本意,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记者: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方向在哪里?   韩长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产量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两年,我们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供需脱节、资源错配问题仍很突出。下一步,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坚定不移调整种养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控水稻、增大豆、粮改饲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两年玉米调减效果明显,要继续推动“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为优势产区留出空间。扩大粮豆轮作试点,增加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料等品种种植。以调生猪、提奶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退出不合理产能、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向“三区三园”集聚。要以“三区三园”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今年要基本完成水稻、小麦划定;加强“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今年再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建设体系;推动创建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新增5个省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力争今年底建成15万个益农信息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动建设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要强调的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重点追求质并不是不要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定,做到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手一起抓。要重点保口粮保谷物稳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 《发展中国家农业水供应量将减少》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5-20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和世界水理事会联合发布报告《打造一个水和粮食安全的未来》。报告称尽管2050年将有足够的水源用来帮助生产届时全球预计90亿人口所需要的粮食,但过度消费、退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导致许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水供应量减少。报告呼吁各国完善政策,增加投资,并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报告指出,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影响到世界上超过40%的人,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其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和农业用水量过大。例如,在南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以及在近东、北非、北美洲和中美洲,地下水的使用量超过了自然补充能力。 报告表示,到2050年,若要养活世界90亿人口就必须实现粮食增产约60%,发展中国家则需增产100%。农业仍将是全球最大的水用户。在许多国家,农业占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取水量的约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虽然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2050年全球大部分人口和多数贫困群体仍将继续以农业为生。农业部门的水供应量将由于城市和工业需求增多而减少。因此,农民将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实践,设法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 粮农组织和世界水理事会的这一报告在世界水论坛(4月12-17日)举行期间予以发表。世界水论坛(4月12-17日)是一次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旨在为地球面临的诸多水资源挑战寻找共同解决方案。除了与世界水论坛共同制订白皮书以外,粮农组织还在论坛会议期间联手多家合作伙伴,发布了2030年愿景和全球行动框架,这是一套以改善地下水管理为目的的政策、指导方针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