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植物大小、纬度和系统发育解释了食草动物群体内的变异》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5-7lippeGpeltf8IJozWxQ

    2023年11月9日,The Herbivory Variability Network在Science发表题为Plant size, latitude, and phylogeny explain within-population variability in herbivory的文章。

    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大多数生态系统的核心,但它们的强度是高度可变的。一个系统内可变性的数量被认为影响植物-食草动物生物学的大多数方面,从生态稳定性到植物防御进化。然而,我们对影响变异的因素的理解受到稀疏数据的限制。

    该研究收集了横跨116度纬度的790个地点的503种植物的食草性标准化调查。通过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食草动物种群内的变异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植物大小而减少,并且具有系统发育结构。因此,变异幅度的差异是植物-食草动物生物学如何在宏观尺度梯度上变化的核心。研究人员认为,增加对相互作用变异性的关注将促进对地球上生命模式的理解。


相关报告
  • 《石蒜属植物进化复杂性解析:染色体变异、基因组大小与系统发育关系的多维研究》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在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石蒜属(Lycoris)因其妖娆的花朵和药用价值备受关注,但这个属的物种却让分类学家们头疼不已——不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从12到33不等,基因组大小差异近一倍,形态特征又极易受环境影响。更棘手的是,天然杂交和多倍化现象在石蒜属中极为普遍,导致传统形态分类体系频遭挑战。这种"美丽的混乱"不仅影响种质资源鉴定,更阻碍了对该属进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国家石蒜属种质资源库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研究。他们收集了代表20个物种、5个天然杂交种的64份种质,通过整合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绘制出迄今最全面的石蒜属进化图谱。研究发现,虽然全样本中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相关性较弱(R2=0.3026),但在倍性分组内呈现显著规律:二倍体组(2n=12-22)呈负相关(R2=0.8575),而异源多倍体组(2n=19-30)呈强正相关(R2=0.8484),特别是基数x=11的类群(2n=22/33)相关性高达0.9841。这些发现暗示石蒜属可能通过异源多倍化(Allopolyploidy)和染色体倍性变化(Dysploidy)等机制驱动物种分化。
  • 《Science | 食草动物限制全球植被恢复的成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06
    • 本文内容转载自“iMedicines”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ZgUYBk23TpMep-WHRH79A 2023年11月3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贺强教授团队在Science 上以封面论文发表了题为Herbivory limits suc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lobally的研究成果。通过构建和分析包含64个国家、2594组实验的全球动物消费者效应数据库和全球植物互作与恢复数据库,在全球尺度上系统研究了植食动物对植被恢复的下行效应、调控因素及管理措施。 该研究阐明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气候等调控因素,为何时、何地、如何管理下行效应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提供了新见解,为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提供了新思路。当前,随着伯恩计划(Bonn Challenge)、非洲绿色长城(Africa’s Green Great Wall)、蓝碳计划(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等的实施,大规模植被恢复工程正在全球许多地区快速推进。该研究表明管理植食作用等下行效应将有助于这些大型植被恢复工程的优化推广,也为近年来有关通过恢复食物网结构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自维持能力的“营养级再野化”(trophic rewilding)倡议提供了实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