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属植物进化复杂性解析:染色体变异、基因组大小与系统发育关系的多维研究》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在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石蒜属(Lycoris)因其妖娆的花朵和药用价值备受关注,但这个属的物种却让分类学家们头疼不已——不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从12到33不等,基因组大小差异近一倍,形态特征又极易受环境影响。更棘手的是,天然杂交和多倍化现象在石蒜属中极为普遍,导致传统形态分类体系频遭挑战。这种"美丽的混乱"不仅影响种质资源鉴定,更阻碍了对该属进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国家石蒜属种质资源库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研究。他们收集了代表20个物种、5个天然杂交种的64份种质,通过整合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绘制出迄今最全面的石蒜属进化图谱。研究发现,虽然全样本中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相关性较弱(R2=0.3026),但在倍性分组内呈现显著规律:二倍体组(2n=12-22)呈负相关(R2=0.8575),而异源多倍体组(2n=19-30)呈强正相关(R2=0.8484),特别是基数x=11的类群(2n=22/33)相关性高达0.9841。这些发现暗示石蒜属可能通过异源多倍化(Allopolyploidy)和染色体倍性变化(Dysploidy)等机制驱动物种分化。

相关报告
  • 《利用薯蓣属植物分析繁育系统演变的遗传效应》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繁育系统是高等真核生物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征之一,对有效种群大小、分子进化速率和遗传突变积累等群体遗传参数具有深刻影响。有性繁殖向无性繁殖的转变将对基因组进化产生多重影响。相对于有性生殖物种而言,长期依赖无性繁殖的物种可能伴随着遗传负荷上升、环境适应力下降,并最终导致种群萎缩和灭绝风险上升等后果。尽管上述理论预期在不同层面上有过试验验证,现有的结果依然无法充分解析无性生殖方式在物种间的影响差异,尤其是在不同进化时间尺度上无性生殖的负面遗传效应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薯蓣属(Dioscorea)植物的繁育系统形式多样,特别是兼具种子(有性)和珠芽(无性)的混合繁殖方式,是探索繁育系统多样化对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提供理想材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性系统功能与演化(周伟)专题组在前期工作(Zeng et al. 2024,?New Phytologist;Wang et al. 2021,?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Zhong et al. 2019,?New Phytologist;Zhou et al. 2017,?New Phytologist)的基础上,选用19个薯蓣属物种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完全依赖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物种,主要通过珠芽进行无性繁殖的物种,以及同时利用种子和珠芽进行兼性繁殖的物种,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展不同性系统间DNA序列分化与多态性比较分析(图1)。研究发现,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物种在重组缺失的情况下,穆勒棘轮(Muller’s Ratchet)效应将显著加速近中性和中度有害突变的累积,负选择效力的下降同时导致群体层面和物种层面的遗传负荷上升(图2)。相比之下,兼性繁殖的物种在群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遗传负荷积累,但是,在物种层面却没有检测到无性克隆所蕴含的负面效应,暗示一定配比的有性兼无性繁殖可能是一种较优的繁殖策略。薯蓣属的研究工作表明,无性繁殖产生的负面遗传效应不仅取决于繁殖方式发生及其持续的时间长度,同时也取决于物种对无性繁殖的实际依赖程度,揭示了植物繁育系统变异对基因组进化的复杂影响。     以上研究结果以Effects of mode of reproduction on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divergence in wild yams (Dioscoreaceae:?Dioscorea)为题发表在Plant Diversity。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鑫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封庆红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伟研究员和王红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陈高研究员、蔡杰高级工程师、曾志华博士研究生,以及云南大学张志强副教授等参与了本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云南省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 《Nature Plants发表植物基因组分析及其数据库》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为植物基因功能、群体遗传、进化和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因组数据资源。近日,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Technology-enabled great leap in deciphering plant genomes”文章,系统收集并分析了自2000年(第一个植物基因组发表)以来测序组装完成的高质量植物基因组,合计包括来自1,575个物种的3,517个基因组。这些测序完成的基因组中,2/3的基因组(2,373个)和1/2的植物物种(793个)是在最近三年(2021-2023)完成的,相比于前20年(2000-2020)呈现出了一个巨大飞跃(图1)。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完成这些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和组装算法及其变迁。测序和拼接技术的进步推进了近期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全面地展示测序物种信息,并提供有关测序技术和组装算法应用情况,他们搭建了N3数据库(N3: plants, genomes, technologies),提供了现有3,517个植物基因组的详细信息,包括测序平台、组装质量、组装工具、可用基因组及其注释文件的下载链接等。该数据库为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支撑。 近三年来,植物基因组的组装质量迅速提高,拼接达到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比例从前20年的47.3%增长为近三年的73.2%,平均contig N50大小从1.44 Mb增长到11.92 Mb。近三年组装的2,373个基因组涵盖了植物界物种的主要分支(目),同时大量研究致力于更高质量基因组的组装,例如单倍型基因组,泛基因组和端粒到端粒(T2T)基因组。在近三年组装的基因组中,94.0%的基因组均利用了三代测序(TGS)技术,已占据主导地位,6.0%的基因组仅使用二代测序(NGS)数据进行拼接。其中三代HiFi数据在2022年的使用比例激增,2023年已达到35.1%。组装算法的创新也为获得更完整的复杂基因组提供了机会。文章详细分析了组装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统计分析了每个阶段最常使用的软件并详细阐述了其算法的迭代过程。例如基因组拼接步骤,其算法最初是基于测序读序重叠区联配延伸的OLC算法为主,NGS数据出现后德布鲁因图(de Bruijn graph)算法成为主流算法(如SOAPdenovo和Velvet),而随着TGS数据的出现,由于测序读序变长,OLC算法(如Canu)重新换发活力,同时串图(string graph)算法(Hifiasm,Falcon和NextDenovo)可以利用长读序优势,同样成为主流算法。 该研究搭建的N3数据库(http://ibi.zju.edu.cn/N3database/),提供了1,777篇植物基因组相关论文的元数据,涵盖来自1,575个物种的3,517个植物基因组的详细信息。N3数据库提供了代表性物种基因组及其基因注释集,BLAST搜索和JBrowse基因组浏览等功能,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及时跟踪获取已测序的植物基因组详细信息的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