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骨架提升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低局部电流密度抑制锂枝晶生长》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01
  • 金属锂负极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易生长出树枝状的锂枝晶沉积。锂枝晶一方面会刺穿隔膜,引发电池内部短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锂枝晶的生长使得新生长的金属锂不断与电解液接触,消耗电解液和金属锂形成多余的锂盐膜(即固液界面膜),带来不可逆的电池容量损失,大幅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抑制金属锂枝晶的生长,对于改进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和储能效率至关重要。

    为了抑制金属锂枝晶的生长,清华大学张强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石墨烯纳米结构骨架的金属锂负极结构。该负极结构(1)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1666 m2 g-1),可将充放电过程中微观结构表面实际的电流密度降低到整体电极电流密度的仅仅万分之一,通过这一极低的电流密度,实现了无枝晶的金属锂沉积形貌;(2)具有极高的孔容(1.65 cm3 g-1),从而拥有可达4.0 mAh mg-1的极高的稳定充放电容量,是常见锂离子电池所用石墨负极(0.372 mAh mg-1)的约十倍;(3)具有极高的电导率(435 S cm-1),降低了负极金属锂表面的界面阻抗,提高了电化学性能。此外,该工作中结合使用了新型的双盐电解液,可形成稳定具有弹性的锂盐固液界面膜,实现对金属锂的有效保护,保证了该金属锂负极的充放电循环性能。相关工作发表在3月16日出版的《先进材料》期刊上(Adv. Mater., 2016, DOI: 10.1002/adma.201504117)。

    该工作提出了具有极高比表面积、孔容、电导率的石墨烯骨架负极用于锂硫电池中的金属锂负极,提供了通过极低局部电流密度来抑制金属锂枝晶生长、并提高金属锂负极安全性和循环效率的高效研究思路。这类石墨烯纳米结构骨架有望进一步解决金属锂负极的关键问题,进而在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MaterialsViewsChina

相关报告
  • 《石墨炔”隔膜,让锂金属电池更安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2
    • 锂离子电池给移动电子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并正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进展,但是要想进一步改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功率,就需要新技术。其中一种选择是:锂金属电池,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充电速度更快,但这项技术存在问题。锂沉积物(通常被称为锂枝晶)倾向于在阳极上生长,这可能会产生短路,从而导致电池失效、着火或爆 炸。 现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汕头大学和中国高压科学技术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于碳同素异形体(名为石墨炔)的隔膜,用作锂离子的过滤器,并防止枝晶生长。科研人员将这一科研成果发表在了“Materials Today Energy”杂志上。 锂金属电池在概念上类似于锂离子电池,但依赖于锂金属阳极。在放电过程中,锂金属阳极通过外部电路向阴极提供电子。然而,在充电时,锂金属会沉积在阳极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欢迎的树突才能形成。 这就是隔膜发挥作用的地方。薄的隔膜由超薄(10nm)的石墨制炔成,(石墨炔是由丁二烯键连接的二维单层碳原子六角形),具有一些显著的特性。石墨炔不仅同时具有柔韧性和坚固性,其化学结构形成了一个均匀的多孔网格,只允许一个锂离子通过每个孔。这调节了离子通过薄膜的运动,使得离子的扩散高度均匀。对于电池而言重要的是,该膜的这种特征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 “抑制锂枝晶可以稳定固体电解质中间相,从而提高装置的寿命和库仑效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李玉良解释说。“它可以避免树枝状的锂枝晶引发短路,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研究人员认为,石墨炔薄膜可以克服锂和其他碱金属电池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例如锂枝晶等棘手的问题。 “石墨炔是一种完美的材料,具有超级共轭结构,固有带隙,天然大孔结构和半导体特性,这为解决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巨大的希望。”Li说。 这种二维材料也很简单,并且在正常的实验室条件下易于生产。 “尽管需要更多努力来提高大规模石墨炔膜的质量,但我们认为石墨炔可能会在锂电池的安全性方面带来一些重大突破。”Li说。
  • 《李煜章教授最新Nature:超大电流密度实现独立于SEI的超快锂多面体沉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不受控制的锂(Li)枝晶沉积形貌导致较差的循环效率、较短的寿命和显著的安全性问题。与锂金属沉积同时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控制锂离子(Li+)向沉积表面的传输,进而影响沉积形貌,导致了复杂的SEI形成和锂沉积的反馈循环。这种同时发生的Li沉积和SEI膜生长是我们深入理解和预测锂的沉积行为的阻碍。原则上,如果Li+可以在比电解液分解更快的时间尺度下被还原,那么Li电沉积和SEI膜的形成可以解耦。由于电解液分解发生在几秒钟的量级,因此在金属锂电沉积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电流密度来克服SEI膜的影响。 【成果掠影】 2023年8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煜章教授课题组通过在超快沉积电流密度下超过SEI膜的形成速度来解耦这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同时也避免了质量传输的限制。通过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本工作发现一旦SEI不再影响锂金属的沉积行为,Li金属将不再沉积为的枝晶状,而是形成了完美的菱形十二面体形貌,这与电解质化学或集流体基底无关。本工作提出了一种脉冲电流源协议,通过利用Li菱形十二面体作为成核种子来克服这种失效模式,从而实现了致密Li的后续生长,提高了电池性能。虽然在过去的研究中,锂沉积和SEI膜的形成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但本工作的实验方法为从根本上理解这些相互解耦的过程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设计更好的电池带来了新的见解。相关论文以题为“Ultrafast deposition of faceted lithium polyhedra by outpacing SEI formation”发表在Nature上。 【成果启示】 综上所述,本工作挑战了锂金属沉积的两个长期以来的公理:(1)高电流密度促进锂枝晶状生长;(2)电解液化学性质控制锂沉积形貌。在避免Li+耗尽的超快电沉积过程中,本工作的UME和Cryo-EM研究揭示了Li金属的本征形貌为非枝晶状菱形十二面体,与电解液化学无关,与bcc晶体的Wulff Construction理论结构相匹配。此外,本工作还演示了这种电流密度如何诱导独特的失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以通过脉冲充电协议来缓解。通过加快SEI膜的形成,并将其与锂金属的生长解耦,本工作开辟了新的机会,为在没有表面腐蚀膜的影响及其对电池运行的影响的情况下,探索反应性金属沉积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2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