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揭示我国新发现蚊媒正布尼亚病毒的特征鉴定和感染风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蚊媒病毒是一类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病毒,种类繁多,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可通过蚊虫叮咬而引发人畜共患病。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登革热、西尼罗脑炎、乙脑、寨卡病毒病等,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艾比湖病毒(Ebinur Lake Virus,EBIV)是2014年从新疆艾比湖地区的凶小库蚊中分离到的一株新的蚊媒病毒,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风险的研究。

    2021年2月1,知名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袁志明/夏菡团队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疾控中心关于我国新发现蚊媒正布尼亚病毒-艾比湖病毒感染风险研究方面的最新论文,文章题目为“Path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 of Ebinur Lake Virus: A newly identified orthobunyavirus that exhibited strong virulence in mice”(《艾比湖病毒,一种新发现的正布尼亚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和免疫反应特征研究》)。

    该论文完成了艾比湖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发病机理和宿主免疫应答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对EBIV高度易感,甚至极低的感染剂量(1 PFU)也对小鼠致死。EBIV感染后,小鼠表现出体重减轻,轻度脑炎等临床症状,并在5-9天后死亡。我们在感染小鼠的周围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检测到病毒,且在肝脏、脾脏、胸腺和脑中均观察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液成分分析显示感染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ALT、LDH-L和CK明显升高。此外,EBIV感染在小鼠的血清,脾脏和大脑中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因子变化。

    本研究以具有完全免疫能力的标准成年小鼠为动物模型,系统地研究了艾比湖病毒感染导致的宿主病理变化和诱导的免疫应答。这不仅扩展了我们对该病毒的认识,且提示该病毒具有潜在感染人或动物的风险。今后仍需对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易感宿主进行进一步研究及长期动态监测。

    武汉病毒所赵路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罗欢乐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袁志明研究员、夏菡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文章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ZX10101004)和武汉市科技计划(2018201261638501)等项目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v.cas.cn/kxyj_160249/kyjz_160280/202102/t20210205_5888262.html;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0.625661
相关报告
  • 《蚊媒正布尼亚病毒特征鉴定和感染风险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蚊媒病毒是一类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病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可通过蚊虫叮咬而引发人畜共患病。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登革热、西尼罗脑炎、乙脑、寨卡病毒病等,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艾比湖病毒(Ebinur Lake Virus,EBIV)是2014年从新疆艾比湖地区的凶小库蚊中分离到的一株新的蚊媒病毒,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风险的研究。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袁志明/夏菡团队,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的关于新发现蚊媒正布尼亚病毒-艾比湖病毒感染风险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Path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 of Ebinur Lake Virus: A newly identified orthobunyavirus that exhibited strong virulence in mice(《艾比湖病毒,一种新发现的正布尼亚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和免疫反应特征研究》)。 该工作完成了艾比湖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发病机理和宿主免疫应答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对EBIV高度易感,甚至极低的感染剂量(1 PFU)也对小鼠致死。EBIV感染后,小鼠表现出体重减轻,轻度脑炎等临床症状,并在5-9天后死亡。研究在感染小鼠的周围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检测到病毒,且在肝脏、脾脏、胸腺和脑中均观察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液成分分析显示感染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ALT、LDH-L和CK明显升高。此外,EBIV感染在小鼠的血清,脾脏和大脑中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因子变化。 该研究以具有完全免疫能力的标准成年小鼠为动物模型,系统地探究了艾比湖病毒感染导致的宿主病理变化和诱导的免疫应答。这扩展了对该病毒的认识,并提示该病毒具有潜在感染人或动物的风险。今后仍需对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易感宿主开展进一步研究及长期动态监测。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等在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暴发,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为评估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合作研究气溶胶样本和武汉市卫生设施等来源的样品,相关成果“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SARS-CoV-2 and possible aerosol transmission in Wuhan hospitals, China”(武汉医院环境中的新冠病毒分布与可能的气溶胶传播途径)于9月28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在线发表。 从2020年2月16日至3月14日,团队研究人员收集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方舱医院等共计123份室内和室外空气样本。研究人员使用qRT-PCR检测SARS-CoV-2的基因组拷贝数,发现ICU气溶胶样本(21.1%)、CT室气溶胶样本(16.7%)、门诊大楼(10%)和住院部门口(20%)样本呈阳性,而医务人员休息区和走廊气溶胶样本为阴性。此外,未从新冠病毒PCR阳性样品中培养出活病毒。 为确定口罩在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症型患者使用的外科口罩、P3实验室工作人员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及口罩,并检测病毒R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口罩呈阳性;三种症型患者的新冠病毒RNA阳性检出率为30% -50%;表明患者呼出的气体可能是SARS-CoV-2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一个危重病人的口罩样品经过传代培养后核酸检测为阳性,提示口罩可阻止患者呼出活病毒。实验室呼吸器过滤样本核酸为SARS CoV-2阳性而呼吸器内的口罩均为阴性,提示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可有效阻挡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病人口罩、环境空气以及健康研究人员的呼吸面罩过滤器检测到SARS-CoV-2的存在构成了病毒从呼出、传播到呼入的完整链条,提供了SARS-CoV-2可在空气中传播的实测证据。此外,口罩可阻止患者将呼出的病毒颗粒传入环境并防止健康人群吸入,阻止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还建议采取其他措施,如改善通风、采取环境空气消毒、采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空间等,来阻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武汉病毒所胡葭副研究员、类承凤实验师、陈珍实验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刘卫华主任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关武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曹军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