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张榨菜高质量基因组图谱问世》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13
  • 9月6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张明方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榨菜全基因组图谱,并从基因组选择与进化层面解答了榨菜“家乡味”的成因,这一进展将对芥菜类蔬菜作物的改良产生重要意义。

    菜用芥菜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蔬菜,榨菜和雪里蕻、大头菜等都属于不同的变种,它们在浙江、四川、重庆等南方许多省市广泛栽培。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课题组找到了两组同源基因序列,“其中一组与硫代葡糖糖苷代谢有关,它们发生了差异化进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榨菜闻起来香,有的香味不明显。另外一组则与油脂代谢有关,决定着油用芥菜的产油量和油脂的组分。”

    据论文第一作者杨景华副教授介绍,多倍化是植物进化中的普遍现象。半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以小麦、棉花、油菜等为模式作物,对复杂基因组组装和同源基因表达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尚未揭示多倍体物种中同源基因表达与选择的机制。这种机制,终于通过我国的“乡土”作物榨菜得到了揭示:异源多倍体芥菜亚基因组间呈非对称进化,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中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基因表现出更快的进化速率,这些基因在菜用和油用芥菜分化中受到选择。

    张明方认为,榨菜全基因组信息的解析不但可以推动芥菜类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的进程,同时,还能以从理论上预测重要农业性状的选择,推动对基因组育种的认识和应用。“我们将进一步寻找植物性状与基因序列之间对应的关系,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实验室里精准地进行分子设计育种,加速新品种选育的进程。”

    “例如,田间的榨菜有的抗病能力强,有的则很容易遭到病害,我们会试图找到决定抗病能力的基因,通过分子育种的方式对作物进行改良。”杨景华说,“课题组还试图通过找到控制榨菜膨大部位的基因,来‘设计’膨大部位所在的高度,以便于机械化采收。”

    《自然-遗传》的外审专家认为,“这些亚基因组间具有表达差异的同源基因对多倍体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作物改良的目标基因的选择。”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691214373385341041.shtm
相关报告
  • 《水牛的新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爱丁堡大学》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01-29
    • 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高质量水牛基因组装配,它超越了人类和山羊组装的连续性。评估基因组装配质量的一种方法是查看中断基因组序列连续性的间隙数。目前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水牛基因组装配体,其数量上的差距比以前人类和山羊基因组的数量少。尽管测序技术取得了进展,但我们产生长连续DNA序列读数的能力仍然有限,基因组中通常存在一些缺口。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了许多技术,从而使得可能产生异常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他们已经证明,通过组合这些技术,可以显着减少基因组中的缺口数量。水牛是经济上重要的牲畜物种,它通过肉类、牛奶、皮革和通风力为全球农业作出贡献。罗斯林研究所为这项研究作出了贡献,该研究由阿德莱德大学的约翰威廉姆斯教授教导。罗斯林科学家已经为超过50种组织产生了超过210亿个RNA测序读数,为水牛提供了全年的基因表达图谱,另外该数据的重要部分用于注释水牛基因组。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构建松江鲈鱼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独立完成的论文“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线发表。该研究构建了松江鲈鱼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对松江鲈鱼系统分类地位、核型进化、降海产卵洄游及短寿命性状等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机制对遗传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松江鲈鱼是一种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年生降海产卵洄游性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近期人类活动影响下,其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为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为恢复松江鲈鱼资源,各地近期陆续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但存在种源混杂及来源不清等问题,因此开展松江鲈鱼基因组及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正确认知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种质资源格局及适应性机制对于松江鲈鱼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研究利用Pacbio-CCS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构建了松江鲈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521.26 Mb, contig N50 达到2.93 Mb,  scaffold N50达到2.93 Mb,共编码21,782个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鲉形亚目和杜父鱼亚目隶属于鲈形目;染色体共线性分析揭示四次染色体融合事件是松江鲈基因组染色体数目减少的原因,其与导致三刺鱼染色体数目减少的三次融合事件是相互独立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扩张,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收缩,可能与松江鲈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短寿命)相关;与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家族显著扩张,推测与其降海洄游的生活史相关;多个与寿命相关的基因受到了正选择作用,这些基因可能与短寿命性状相关。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薛东秀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邢腾飞等为合作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刘进贤研究组近期围绕松江鲈鱼保护遗传学,聚焦松江鲈鱼种群遗传特征与适应性进化,采用传统分子标记和简化基因组研究手段,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查明了中国境内现生松江鲈鱼群体的群体遗传特征,初步解析了其本地适应性的遗传学机制,明确了我国境内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格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nservation Genetics 和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研究结果丰富了松江鲈鱼种质资源库,填补了松江鲈鱼基因组学研究空白,为松江鲈鱼遗传及保护单元的划分、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的构建对全面剖析物种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历史,深度发掘优质种质等意义重大,也为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深入探讨与种群保护及适应机制相关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链接: Dong-Xiu Xue, Teng-Fei Xing, Jin-Xian Liu (2022). 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https://doi.org/10.1111/1755-0998.13582. Yu-Long Li#, Dong-Xiu Xue#, Bai-Dong Zhang, Jin-Xian Liu (2019). Population genomic signatures of genetic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in the catadromous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751-1764. https://doi.org/10.1093/gbe/evz118. Yu-Long Li, Dong-Xiu Xue, Tian-Xiang Gao, Jin-Xian Liu (2016).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inferred from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implications for it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Genetics, 17(4), 921-93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92-016-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