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试点开展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06-27
  •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报道 近日,随着首份《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公报》出炉,我国台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今年台风季,上海、浙江、福建、广东4省(市)气象局以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将联合第三方调查机构,客观评价台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为更好地分析服务问题、挖掘服务需求、改善服务供给提供参考。   首份《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公报》,对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苗柏”影响期间的预报准确性、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情况等进行了评估。初步评估显示,公众对此次台风过程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好,达87.5分;评价最高的是台风预警信息服务的便捷性,达90.1分。根据初步评估,在防御台风“苗柏”过程中,成功实现无人员死亡,社会公众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逾亿元。   据介绍,我国台风预报准确率目前居世界领先水平。2016年台风路径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仅为66公里,为防御工作赢得主动。

相关报告
  • 《西藏:气象工作融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0-31
    • 近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多项气象工作融入其中。   《实施意见》指出,加快各种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地震等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灾害定期会商机制;以气象、地震、测绘、国土资源等部门为主,民政、林业、农牧等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发挥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完善运行管理办法,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研究基层气象信息员、水利信息员、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的多元统一、一员多责,发挥灾害信息员在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信息传达、灾害统计上报、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意见》强调,气象部门要推进卫星遥感、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应急指挥、应急评估等能力,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为防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和开展救助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实施意见》,西藏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协调体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减灾委员会牵头,民政、发展改革、财政、气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各级减灾委员会与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等机构及军队、武警部队之间的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同时,将加强防汛抗旱、生态环境治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制定或修订有关预案、条例、办法和标准,加强防汛抗旱、气象灾害防御、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救灾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西藏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 《山西电力首次采用直流融冰技术防灾减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6
    • 1月20日至23日,山西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晋南运城、晋城等地出现大到暴雪,其中运城中条山处于华北地区降水中心,温度湿度客观环境极易发生输电线路覆冰,为加强防灾减灾,提高除冰效率,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首次采用了直流融冰技术。 冰情前期,山西公司编制线路融冰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并由设备部、省电科院和相关运维单位专人负责融冰前各项准备。同时,安排直流融冰车提前两天抵达运城,组织人员在220千伏桃园站完成融冰电缆敷设、融冰装置电源接入、变电融冰间隔调试,邀请国网防灾减灾中心专家抵晋,现场指导自然灾害应对和抗冰融冰技术操作,随时进入实战阶段。 22日—23日,覆冰险情发生后,山西公司迅速开展了首次高压输电线路直流融冰,在专业人员的精心操作和沿线人员的密切监测下,前后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220千伏桃平一线、桃平二线、桃朱一线的覆冰“解冻”工作,融冰效率较以往至少提高20小时,大大缩短了电网正常方式恢复时间,降低了输电线路倒塔断线风险。 据悉,根据气象部门报告,1月25日至27日、2月1日至3日,山西还将出现多轮雨雪冰冻天气,线路覆冰现象风险较大,为此,山西公司正认真总结本次直流融冰经验,强化相关专业技术学习,多手准备,严阵以待,全面增强抵御雨雪冰冻灾害的能力,确保冬奥和“两节”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人民群众安全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