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夏季风降水影响南极气候和海冰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与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王春在研究员团队在一区TOP期刊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发表最新成果,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如何通过跨半球机制影响南极气候和海冰分布。论文由LTO博士研究生宋强华担任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春在为通讯作者,合作作者还包括LTO研究员张磊和中山大学副教授范汉杰。

    近年来,南极及周边海域的气候变化愈加显著,不仅影响极地生态,还对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明确南极气候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于预测未来极地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评估海平面上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海洋多尺度变率对南极气候的作用,而本研究首次提出印度夏季风降水也能通过大气过程跨越半球,调控南极地表气温和海冰分布。

    研究表明,印度夏季风降雨释放潜热,使得印度洋区域的哈德莱环流整体北移。这一变化在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附近激发出大气罗斯贝波列,并沿南印度洋传播至南极。罗斯贝波的传递改变了南极的海平面气压格局,进而在东西南极沿岸形成风场:近岸风导致南极大陆大范围升温,而离岸风触发的冷平流则影响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冷暖空气的输送使南极地表温度发生变化,海冰分布呈现出类似“三极子”的模态特征。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与南极气候和海冰之间的物理联系,还为提升南极海冰的季节预测能力、完善气候动力学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同时深化了人们对热带–极地遥相关及其气候效应的理解。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合作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Song,Q.,Wang,C.,Zhang,L.,Fan,H.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drives Antarctic climate and sea ice variability through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npj Clim Atmos Sci 8,320 (2025).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5-01213-7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9/t20250909_796362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复合海洋热浪-热带气旋事件延迟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卫强团队在复合极端事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揭示了复合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 TCs)事件延迟孟加拉湾夏季风(BoBSM)爆发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该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周雄为第一作者,徐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LTO王卫强研究员、印度海得拉巴大学Karumuri Ashok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石剑副教授、LTO张磊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Jin-Yi Yu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伯奇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Chi-Yung Tam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徐洪周研究员。 在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发生已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往往带来比单一事件更为严重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关于复合MHW–TC事件的物理机制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仍较匮乏。本研究首次从复合MHW–TC事件的视角,系统揭示了复合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对BoBSM爆发的延迟作用。 BoBSM是亚洲热带季风系统中最早爆发的子系统,通常在5月初(第25候)左右爆发,随后依次是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爆发。这一连贯接续的"三阶段"特性构成了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为亚洲夏季风的爆发源地,BoBSM的建立开启了热带印度洋的水汽输送通道,不仅调控着局地降水格局,还直接影响我国主汛期降水异常。在BoBSM爆发前期,孟加拉湾常经历MHW和TC共发的复合事件。MHW期间,异常增强的短波辐射和Ekman辐合共同作用,导致海表温度(SST)显著升高;而在TC发展过程中,异常增强的潜热释放和Ekman辐散则引起SST骤降。这一复合MHW–TC过程不仅增强了TC最大潜在强度,还在偏西引导气流的共同影响下促使其路径偏向西移,进而延迟了孟加拉湾东部海域的降水过程及其潜热释放,抑制了对流层中高层经向温度梯度(MTG)的季节反转。此外,由MHW引起的热带北印度洋SST异常增暖进一步加剧了对MTG反转的抑制作用。上述两方面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导致BoBSM延迟2候爆发。 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复合MHW–TC事件的耦合作用及其延迟BoBSM爆发的关键环节,还丰富了孟加拉湾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对提升季风预测能力和极端气候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 Zhou, X., Xu, K., Ashok, K., Shi, J., Zhang, L., Yu, J.-Y., Liu, B., Tam, C.-Y., Xu, H., & Wang, W. (2025). Compound marine heatwaves and tropical cyclones delay the onset of the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 npj Clim. Atmos. Sci. 8, 16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5-01061-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极冰盖形成期全球变冷驱动了东亚夏季风减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研究人员基于南海北部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特征研究,揭示了磁性矿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发现东亚夏季风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受到南极冰盖形成和全球变冷的影响而发生了显著减弱。 现代东亚大陆的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系统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长期演变历史和驱动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理解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如何发展具有指示意义。早期研究揭示出东亚大陆气候系统在大约2200万年前经历了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的转变,认为东亚季风起源于约2200万年前,并且自该时间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变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约4000~5000万年前,东亚大陆气候很可能就已受东亚季风系统控制了。然而,由于分布较广并具有良好年代约束的连续沉积记录的缺乏,我们对东亚季风的早期演变过程还不甚清楚。并且,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全球气候整体变冷,地球从之前的“温室状态”进入了之后的“冰室状态”。东亚季风的演化如何响应全球气候的转型或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需要有精确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来相互对比和检验。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区域最大的边缘海,自形成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地块的巨量碎屑沉积,是重建源区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研究人员选取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U1501站位钻取的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沉积(440-300米深度段)作为研究材料,基于微体化石生物带和锶同位素年代学对研究地层的年代约束,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变化特征来示踪源区的气候变化,进而揭示东亚季风在此期间的演变历史。 结果显示,沉积物中主要的携磁矿物为来自华南东南缘的碎屑(钛)磁铁矿。这些碎屑磁铁矿为源区直接风化侵蚀形成的小颗粒磁铁矿,随后通过地表径流及洋流输送至海洋沉积区。因而,沉积物中这些碎屑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受到地表侵蚀强度和径流强度的影响。在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主导了区域的降水,更强的夏季风可以造成更强的地表径流和风化侵蚀,可以输送更多并且更粗粒的碎屑磁铁矿。因此,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的磁性矿物含量变低和粒度变细很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此外,该站位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也呈现了明显降低。已有研究揭示,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在气候暖湿的环境下较高,在冷干的环境下则较低。因此,本研究推测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降低指示了华南气候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变得更加寒冷干燥。结合本站位岩芯已有化学风化、物理侵蚀和干湿变化等代用指标,同时综合对比东亚大陆现有的古气候记录,共同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在经过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发生了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夏季风强度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前存在短暂的增强。 在构造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长期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副特提斯海的后撤以及全球变冷。已有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可通过动力和热力效应-增强而不是减弱东亚夏季风,而副特提斯海向西撤退会减少西风水汽对东亚北方区域的影响,但是对华南区域影响较小。因此,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最可能是全球变冷所驱动。冰盖扩展和全球变冷可通过多种过程(如降温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降低、夏季海陆温度梯度差异减小、海平面降低等)来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本研究为东亚季风区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水热循环即温度和降水的协同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也对更准确理解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的区域响应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焦文军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和鳌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ao, W., Wan, S.*, Li, Y., Zhao, D., Liu, C., Jin, H., Li, M., Yu, Z., Zhang, J., Pei, W., & Li, A., 2023. 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8, e2023JB027265. 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