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复合海洋热浪-热带气旋事件延迟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卫强团队在复合极端事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揭示了复合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 TCs)事件延迟孟加拉湾夏季风(BoBSM)爆发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该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周雄为第一作者,徐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LTO王卫强研究员、印度海得拉巴大学Karumuri Ashok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石剑副教授、LTO张磊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Jin-Yi Yu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伯奇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Chi-Yung Tam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徐洪周研究员。

    在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发生已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往往带来比单一事件更为严重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关于复合MHW–TC事件的物理机制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仍较匮乏。本研究首次从复合MHW–TC事件的视角,系统揭示了复合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对BoBSM爆发的延迟作用。

    BoBSM是亚洲热带季风系统中最早爆发的子系统,通常在5月初(第25候)左右爆发,随后依次是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爆发。这一连贯接续的"三阶段"特性构成了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为亚洲夏季风的爆发源地,BoBSM的建立开启了热带印度洋的水汽输送通道,不仅调控着局地降水格局,还直接影响我国主汛期降水异常。在BoBSM爆发前期,孟加拉湾常经历MHW和TC共发的复合事件。MHW期间,异常增强的短波辐射和Ekman辐合共同作用,导致海表温度(SST)显著升高;而在TC发展过程中,异常增强的潜热释放和Ekman辐散则引起SST骤降。这一复合MHW–TC过程不仅增强了TC最大潜在强度,还在偏西引导气流的共同影响下促使其路径偏向西移,进而延迟了孟加拉湾东部海域的降水过程及其潜热释放,抑制了对流层中高层经向温度梯度(MTG)的季节反转。此外,由MHW引起的热带北印度洋SST异常增暖进一步加剧了对MTG反转的抑制作用。上述两方面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导致BoBSM延迟2候爆发。

    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复合MHW–TC事件的耦合作用及其延迟BoBSM爆发的关键环节,还丰富了孟加拉湾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对提升季风预测能力和极端气候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

    Zhou, X., Xu, K., Ashok, K., Shi, J., Zhang, L., Yu, J.-Y., Liu, B., Tam, C.-Y., Xu, H., & Wang, W. (2025). Compound marine heatwaves and tropical cyclones delay the onset of the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 npj Clim. Atmos. Sci. 8, 16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5-01061-5

  • 原文来源:http://lto.scsio.ac.cn/xwtz/kydt/202505/t20250508_54218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西太次表层海洋热浪极端事件生成演变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热带西太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的生成演变规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发生的、离散而短周期的极端高温事件,因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近年来海洋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传统关于海洋热浪的研究主要基于海洋表面温度,属于海表海洋热浪范畴。2021年,胡石建等人基于长期现场观测,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的、独立于表层而发生的次表层海洋热浪,并揭示了次表层海洋热浪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影响。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于2024年入选IOP Publishing Top Cited Paper Award for China(“Sustainability category”领域十篇论文之一)。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存在极端事件,其中在2008年(MHW-08)和2010-2011年间(MHW-11)是有连续观测以来、两次最极端的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为此,研究团队结合大气、海洋观测数据集和同化数据,系统研究了两次极端事件的形成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次极端事件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暖异常均在热带海域局部产生并发展,随后以多核的形态逐渐消散。两次极端事件在发生发展阶段主要受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异常导致的暖水辐聚和Ekman下降流异常导致的垂向平流输送影响;而在衰减阶段,水平流异常导致的水平平流输送和表层的辐合减弱是极端事件消退的主要机制,而次表层海洋热平流异常叠加La Nina背景下的西太暖异常是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发生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加深了对次表层海洋热浪的认识,对理解和预测热带海洋极端气候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诗翰为文章第一作者,胡石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Li, S., and S. Hu* (2024), Evolution and drivers of extreme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during 2008 and 2010–2011, Journal of Climate, doi:10.1175/JCLI-D-24-0079.1. (2)Hu, S., S. Li, Y. Zhang, C. Guan, Y. Du, M. Feng, K. Ando, F. Wang, A. Schiller, and D. Hu (2021), Observed strong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6(10), 104024, doi:10.1088/1748-9326/ac26f2. (3)胡石建, and 李诗翰 (2022), 海洋热浪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37(1), 56-64,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21.12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热带东南亚对北半球高纬快速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21
    •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两大主要气候问题,然而,热带东南亚地区对此的气候反馈目前仍属未知。为了探究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西北婆罗海槽CG18孔的陆源沉积物组成和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演化,识别了过去4万年以来它们对海平面变化和古洪水活动的沉积响应,进而揭示了热带东南亚对北半球高纬快速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Nature Index)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锶、钕同位素结果表明,CG18孔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西北婆罗洲。研究发现,在轨道时间尺度,海平面变化是控制西北婆罗海槽陆源沉积的主要因素,尽管西北婆罗洲仅发育有十分狭窄的大陆架。此外,CG18孔的陆源平均粒径和沉积通量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至最低发生在约2.1万年前,且末次冰消期发生过三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分别对应于三次冰融水脉冲事件(MWP–19 ka、MWP–1A和MWP–1B)。 CG18孔的磁化率和粒度组成结果显示,在D–O旋回的冷阶,西北婆罗海槽发育有由洪水引发的异重流沉积。现代观测结果也表明,在东亚冬季风强的年份,马来西亚通常有大洪水事件发生。因此,结合现代观测和古指标记录结果,我们发现北高纬变冷能够导致热带东南亚洪水事件的发生,其主要通过影响东亚冬季风和热带辐合带得以实现。一方面,当北半球高纬变冷时,强烈的东亚冬季风穿过南海携带大量水汽抵达热带东南亚,由于受到山地地貌的阻挡,向上爬升形成强降雨,进而引发洪水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北高纬变冷和厄尔尼诺的共同影响,造成了热带辐合带在北半球低纬区的收缩,同样也会引发东南亚洪水事件的发生。此外,我们的新记录发现,在D–O旋回冷阶,持续强烈的东亚冬季风能够将大量源于北方的水汽输送到西北婆罗洲,造成了同时期西北婆罗洲石笋相对较高的δ18O值,此时的石笋氧同位素信息可能不再反映当地降雨量的变化,而是指示了水汽来源的信号。 该研究的各种发现表明,源于北半球高纬的快速气候事件能够通过对海平面、东亚冬季风和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转化为热带东南亚的气候波动,造成当地海平面的快速上升、降雨增强以及洪水事件的爆发。显然,这些信息对于正确评估热带东南亚地区未来的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杰副研究员是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Huang, J.*, Wan, S., Chang, F., Liu J., Yang, Z., Sun, H., Ma, X., Li, A., & Li, T. (2023). Rapid climate links betwee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and tropical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last 40 k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7171.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