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Nature | A full-featured 2D flash chip enabled by system integration》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10-11
  • 【内容概述】据大半导体产业网10月10日报道,近日,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发的“长缨(CY-01)”架构,将二维超快闪存器件“破晓(PoX)”与成熟硅基CMOS工艺深度融合,率先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这是继半年前“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问世,复旦大学在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道路上再获里程碑式突破。这一突破攻克了新型二维信息器件工程化的关键难题,为新一代颠覆性器件缩短应用化周期提供范例,也为推动信息技术迈入全新高速时代提供强力支撑。

        据悉,依托前期完成的研究成果与集成工作,此次打造出的芯片已成功流片。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和IP可授权给合作企业。

    (原文见附件)

  • 原文来源:https://www.semi.org.cn/site/semi/article/3488203ebf314d27ae8be8ab8cc79773.html
相关报告
  • 《【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 Disordered-guiding photonic chip enabled high-dimensional light field detection》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8-31
    • 【内容概述】8月20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新亮教授、余宇教授研究团队提出基于无序引导型光子芯片与神经网络的高维光场探测系统,可同时实现光的强度、宽谱以及混合全斯托克斯偏振态的综合检测。      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创新的无序引导芯片,通过对无序分布进行精心设计,引入复杂的干涉和散射效应,将光谱与偏振信息编码为不同的多通道光强分布,基于逆向设计的引导区将输出高效收集至片上锗硅光电探测器阵列,神经网络再对多路光电流解码恢复光场信息。 图1.高维探测与成像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能够在1540-1560nm波长范围内,同时检测混合偏振状态和宽带光谱,偏振测量误差仅为1.2°,光谱分辨率高达400pm。     此外,研究团队还展示了该芯片在高维成像中的应用,其识别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单维检测方法。例如,在“苹果”图案的成像实验中,芯片成功区分了不同波长和偏振组合的目标,实现了100%的分辨准确率,而传统单维成像系统则无法分辨。该研究不仅为光学检测提供了一种高分辨率、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并且在生物医学诊断、材料分析和光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文见附件)
  • 《【文献】Nature子刊|Ultrasound sensing with optical microcavities》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7-22
    • 【内容概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李贝贝特聘研究员团队近年来致力于设计并制备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超高灵敏度超声波传感器,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基于过往的研究和对大量资料文献的总结,该课题组对基于光学微腔的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及发展进行了梳理,撰写了综述文章“Ultrasound sensing with optical microcavities”( Light Sci. Appl. 2024, 13, 159)文中归纳了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场景。还总结了几类常用的微腔超声波传感器包括:法布里-珀罗(F-P)腔,π相移布拉格光栅与回音壁模式(WGM)微腔。 这篇综述概述了基于三种类型的光学微腔的超声波传感机制,并讨论了如何优化超声波传感器的关键参数,关注了光学微腔实现超声波传感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总结(见表1)。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光学微腔超声波传感器在不同探测场景中的应用,例如光声成像、测距和粒子检测等方面,为未来高性能超声波成像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相比于传统压电超声波传感器,先进的光学微腔超声波传感器不仅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还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等优势,有望在生物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这种基于光学微腔的新型超声波传感技术,必将为超声波在各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4-0148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