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革命性的电力:固态电池将如何改变技术》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7-29
  •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的充电时间更短,运行温度更低,并且在更小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的能量。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一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这项技术将改变从电动汽车到消费电子产品的一切,并代表着能源存储的重大飞跃。

    这些电池用更安全、更高效的固体材料取代了标准电池中的易燃液体。目前的电池可能需要30到45分钟才能充满80%的电量,而固态电池可以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2分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只需3分钟。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教授Cengiz Ozkan表示,其优势源于化学和工程。“通过去除液体,改用稳定的固体材料,可以安全地一次性向电池中注入更多电量,而不会出现过热或起火的风险。”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通过液体来移动锂离子(携带电荷的粒子)。但液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限制充电速度并带来火灾风险。固态电池则使用固体材料,为锂离子的移动提供了更安全、更稳定的环境。这使得充电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安全隐患更少。

    这些电池内部的固体被称为固态电解质。该综述重点介绍了三种主要类型:硫化物基、氧化物基和聚合物基。每种类型都有其优势:一些类型允许离子移动更快,另一些类型提供更好的长期稳定性或更易于制造。其中一种突出的硫化物基电解质的性能几乎与现有电池中的液体电解质一样,性能优越,但没有后者的缺点。

    研究人员还介绍了科学家们目前用于实时观察电池工作的工具。中子成像和高能X射线等技术可以让研究人员观察锂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内部运动情况。这有助于识别锂被卡住的位置,以及被称为“树突”的有害结构开始生长的位置。树突是一种微小的针状结构,可能导致电池短路或故障。

    了解这些内部工作原理是制造更好电池的关键。“这些成像工具就像电池的核磁共振成像仪,”Ozkan说。“它们让我们能够观察电池的生命体征,并做出更明智的设计选择。”

    固态电池也往往能更高效地利用锂。许多设计都采用了锂金属层,与目前电池中使用的石墨层相比,它能在更小的空间内储存更多能量。这意味着固态电池可以更轻、更小,同时仍能为设备供电,甚至更长时间。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通常在电动汽车使用约5至8年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而固态电池则可以保持15至20年或更长时间的使用寿命,具体取决于使用情况和环境因素。

    Ozkan表示:“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虽然具有革命性,但随着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电网、便携式电子产品和航空航天系统变得越来越普及和要求越来越高,正在达到它们的性能和安全的极限。”

    Ozkan表示,固态电池在未来的星际旅行和太空探索中也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这些电池更适合承受外太空的极端温度和辐射条件。它们还能在更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电量,这对于精打细算的任务至关重要。而且,由于没有液体电解质,它们在航天器或行星基地等封闭、受控氧气的环境中会更加可靠。

    研究人员进行此次审查的目的是指导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加速固态系统的开发、提高可扩展性和进行实际部署。

    但挑战依然存在。大规模生产这类电池仍然困难重重,成本高昂。文中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路线图,包括开发更好的材料、改进电池部件的相互作用以及改进工厂技术以简化生产。

    “固态电池每天都在朝着现实迈进,”Ozkan说道,“我们的审查展示了这项科学已经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这些电池投入日常使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manufacturing.net/energy/article/22945657/revolutionary-solidstate-battery-tech-unveiled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如何破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电池技术备受瞩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投资规划总金额超2000亿元。然而,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预计2-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尚处于研发阶段。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池厂商需摆脱传统电池业务,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人看重企业是否有核心材料和对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采用“a+b”模式,即公司已有的主业和固态电池业务拓展。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不可限量。固态电池将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有望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