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绿色能源未来的新选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11
  • 从远古自然火的利用,到钻木取火,直至煤炭、石油的利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能源利用能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当代文明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到了21世纪,由于对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的担忧,以及化石能源在开采与使用过程中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绿色可持续的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唯有解决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科学问题,才是人类永续发展之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断言,“太阳是万物之母,能源之‘源’。每时每刻抵达地球的太阳光能量若能被利用万分之二,即可满足目前人类社会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陈永胜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科研使命浓缩为一句话——“向太阳要能源”! 1.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业化应用

      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太阳能电池,即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是当前已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以晶硅等无机材料为基础制备太阳能电池。但是这种电池生产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材料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眼下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材料为基本原料,通过技术手段获得高效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能源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陈永胜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有机电子学及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与以硅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样性、功能可调、可柔性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目前,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屏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并在手机和电视显示屏中获得广泛应用。

      而基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材料结构多样性、可大面积低成本印刷制备、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优点,具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良特性。除了作为正常的发电装置外,在其他领域如节能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等方面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不断刷新。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到了商业化的‘黎明前夕’。”陈永胜说。 2.突破瓶颈:努力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制约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在于光电转化效率偏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制备出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重现性良好的可溶液加工活性材料,则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基础。

      陈永胜介绍,早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的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活性层是基于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本体异质结构。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器件工艺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具有确定化学结构的可溶液处理寡聚小分子材料开始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这类材料具有结构单一、易提纯、光伏器件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陈永胜说,早期,大多数小分子溶液处理成膜性不好,因此主要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器件,使其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设计合成性能良好并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光伏活性层材料,是科学家们公认的关键难题。

      凭借对该研究领域敏锐的洞察力和审慎分析,陈永胜果断选择了当时具有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新型可溶液加工处理的有机小分子和寡聚物活性材料作为太阳能发电研究的突破点。从分子材料设计,到光伏器件的制备优化,陈永胜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展开科研攻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构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机太阳能材料体系。

      从效率5%到超过10%,再到17.3%,他们在不断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他们提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被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几年来,他们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申请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 3.转化效率一小步,能源界一大步

      陈永胜一直在思考:有机太阳能电池到底能达到多高的效率,能否最终媲美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的“痛点”在哪里,如何去破解?

      在过去几年中,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14%,但是与无机和钙钛矿等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效率仍然偏低。虽然光伏技术应用要考虑效率、成本和寿命等多项指标,但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发挥有机材料的优势,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改进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从2015年开始,陈永胜团队开始进行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他认为,要达到甚至超过以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性能的目标,设计叠层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案——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的结构多样性、太阳光吸收和能级可调节等优点,获得具有良好太阳光吸收互补的子电池活性层材料,从而实现更高的光伏效率。

      基于上述思路,他们利用团队设计合成的系列寡聚小分子制备获得12.7%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刷新了当时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效率,研究结果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该项研究入选“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究竟有多少提升空间?陈永胜和他的团队系统梳理分析了目前有机太阳能领域材料和器件方面数以千计的文献和实验数据,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和实验结果,预测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层器件实际可达到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对理想活性层材料的参数要求。基于此模型,他们选用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能力的前电池和后电池的活性层材料,获得了验证效率为17.3%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我国2016年43.6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计算,如果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由太阳能电池来产生,就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亿吨。”陈永胜说。

      有人说,硅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陈永胜看来,硅材料也有其缺点:“且不说硅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它的硬、脆特性也难以满足未来人类对于‘可穿戴’器件的柔性要求。因此,以具有良好的可折叠的柔性碳材料为基础的技术产品将是新材料学科可预见的发展方向。”(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

      从远古自然火的利用,到钻木取火,直至煤炭、石油的利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能源利用能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当代文明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到了21世纪,由于对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的担忧,以及化石能源在开采与使用过程中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绿色可持续的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唯有解决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科学问题,才是人类永续发展之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断言,“太阳是万物之母,能源之‘源’。每时每刻抵达地球的太阳光能量若能被利用万分之二,即可满足目前人类社会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陈永胜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科研使命浓缩为一句话——“向太阳要能源”! 1.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业化应用

      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太阳能电池,即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是当前已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以晶硅等无机材料为基础制备太阳能电池。但是这种电池生产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材料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眼下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材料为基本原料,通过技术手段获得高效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能源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陈永胜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有机电子学及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与以硅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样性、功能可调、可柔性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目前,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屏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并在手机和电视显示屏中获得广泛应用。

      而基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材料结构多样性、可大面积低成本印刷制备、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优点,具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良特性。除了作为正常的发电装置外,在其他领域如节能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等方面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不断刷新。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到了商业化的‘黎明前夕’。”陈永胜说。 2.突破瓶颈:努力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制约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在于光电转化效率偏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制备出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重现性良好的可溶液加工活性材料,则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基础。

      陈永胜介绍,早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的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活性层是基于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本体异质结构。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器件工艺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具有确定化学结构的可溶液处理寡聚小分子材料开始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这类材料具有结构单一、易提纯、光伏器件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陈永胜说,早期,大多数小分子溶液处理成膜性不好,因此主要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器件,使其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设计合成性能良好并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光伏活性层材料,是科学家们公认的关键难题。

      凭借对该研究领域敏锐的洞察力和审慎分析,陈永胜果断选择了当时具有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新型可溶液加工处理的有机小分子和寡聚物活性材料作为太阳能发电研究的突破点。从分子材料设计,到光伏器件的制备优化,陈永胜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展开科研攻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构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机太阳能材料体系。

      从效率5%到超过10%,再到17.3%,他们在不断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他们提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被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几年来,他们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申请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 3.转化效率一小步,能源界一大步

      陈永胜一直在思考:有机太阳能电池到底能达到多高的效率,能否最终媲美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的“痛点”在哪里,如何去破解?

      在过去几年中,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14%,但是与无机和钙钛矿等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效率仍然偏低。虽然光伏技术应用要考虑效率、成本和寿命等多项指标,但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发挥有机材料的优势,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改进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从2015年开始,陈永胜团队开始进行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他认为,要达到甚至超过以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性能的目标,设计叠层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案——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的结构多样性、太阳光吸收和能级可调节等优点,获得具有良好太阳光吸收互补的子电池活性层材料,从而实现更高的光伏效率。

      基于上述思路,他们利用团队设计合成的系列寡聚小分子制备获得12.7%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刷新了当时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效率,研究结果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该项研究入选“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究竟有多少提升空间?陈永胜和他的团队系统梳理分析了目前有机太阳能领域材料和器件方面数以千计的文献和实验数据,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和实验结果,预测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层器件实际可达到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对理想活性层材料的参数要求。基于此模型,他们选用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能力的前电池和后电池的活性层材料,获得了验证效率为17.3%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我国2016年43.6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计算,如果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由太阳能电池来产生,就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亿吨。”陈永胜说。

      有人说,硅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陈永胜看来,硅材料也有其缺点:“且不说硅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它的硬、脆特性也难以满足未来人类对于‘可穿戴’器件的柔性要求。因此,以具有良好的可折叠的柔性碳材料为基础的技术产品将是新材料学科可预见的发展方向。”(陈建强 刘茜 吴军辉)

相关报告
  • 《新突破!有机太阳能电池向前一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9
    • 7月17日,在“抚顺光伏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这一盛会上,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孟祥阁、中国石油与化工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副主任王秀江、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效玉、秘书长穆元春,以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高志贤等在内的众多顶尖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他们共同聚焦“光”的未来,深入探讨了光伏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上,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李永舫院士详尽阐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电池技术的独特魅力,其核心优势在于其超薄活性层设计,仅约100纳米的厚度,相较于晶硅电池的数百微米,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这一创新不仅显著减轻了组件的重量,更赋予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前所未有的柔韧性与透明度,为其在可穿戴设备、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如半透明窗户、智能窗帘等)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示着绿色建筑与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此外,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环保方面亦展现出卓越性能,彻底摆脱了铅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困扰,彰显了绿色能源的纯净与可持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光线柔和的室内环境中,该类电池仍能维持与户外强光下相当的光电转换效率,这一特性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场景,为智能家居、室内照明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尤为振奋人心的是,抚顺本土企业——橙子(辽宁)科技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橙子科技”)在此次研讨会上宣布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有机光伏聚合物X1系列产品的量产,其电池转换效率超过18%,标志着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橙子科技凭借其强大的生产灵活性,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从500公斤至1吨不等的定制化生产,充分满足200万至400万平方米的广阔市场需求,预示着有机太阳能电池市场即将开启全新的篇章。
  • 《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未来窗户的福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6
    • 数百年来,窗户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我们的家园和工作场所提供自然光。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窗户能够发电,能够给你的手机充电,能够帮你烧热水,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便利。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 50至70亿平方米的玻璃窗户,太阳能窗户将会为太阳能利用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的研究也从这个方面出发,让电池板通过足够的光线,使太阳能的利用率更高,向绿色可循环能源的供电生活更进一步。 现在的一小片半透明电池,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成一块块窗户。(图片由 Matthew Wright 提供) 就目前来看,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越来越高。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硅太阳能电池已经在屋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屋顶太阳能发电提供了一种越来越便宜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虽然这些屋顶很好,但这些硅模板不透明而且体积庞大。所以我们要发散思维,设计适合窗户的太阳能电池。 当我们将太阳能电池板放在屋顶上时,我们希望它吸收尽可能多的阳光,以便它可以产生最大的功率。但对于一个窗户而言,在吸收光线变成电力和透射光线之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折损。 所以我们要关注 太阳能电池板的关键参数 —— 平均可见光透射率( AVT )。 其代表着透过光通量与投射到窗户表面的光通量的百分比,这与红外线或紫外线等正好相反。 当然,我们既不希望太阳能窗户吸收太多的阳光,也不希望它透过太多的阳光,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在高电效率和高AVT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电压的问题 研究表明, 25 %的 AVT 通常被认为是太阳能窗户的门槛值。但是让四分之一的光线穿过太阳能电池会使电池很难产生大量的电流,这就是为什么半透明电池的效率迄今为止很低的原因。 但请注意, 电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电流和电压 。我们的研究专注于提高电压,所以我们选择新的有机吸收材料,这些材料可在非透明电池中产生高电压。 当将这些有机材料放置在半透明太阳能电池中时,即使有大量的透射光通过窗户,电池的电压仍然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样虽然与不透明太阳能电池相比会使电流降低,但相对于先前的半透明电池,较高的电压会使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效率。 但随着这些问题被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用这些半透明电池板制备的窗户是什么样的呢? 透过太阳能窗户,你能看到什么? 如果你的朋友穿着红色衬衫,当你通过一个普通的窗户看到他们时,他们的衬衫毫无疑问应该是红色。 但是因为半透明的太阳能电池吸收了我们在可见光谱中看到的一些光线,所以我们需要更仔细地考虑这种显色性能。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所谓的显色指数来测量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板如何准确地呈现图像。我们的研究表明,改变吸收层的厚度不仅会影响电池产生的电能,还会改变其准确描绘颜色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不同的前瞻性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很好的显色指数。研究人员将有机吸收材料替换成吸收可见光范围外太阳能的材料。这意味着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板将以正常的玻璃形式出现在人眼中,因为太阳能转换发生在红外范围内。 然而,这样做会严重限制电池的效率及太阳能转化为电力的能量。 对未来的展望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在一个小的原型规模上创建了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我们制造大型、高效率的太阳能窗之前,仍然存在几个障碍。具体来说,用于从这些电池收集电荷的透明电极是脆性的并且含有稀有元素,例如铟。 如果研究人员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大规模部署太阳能窗户将会成为可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虽然目前为止太阳能窗户还没有问世,但我们已经接近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