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隧道新型缓冲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08-13
  • 缓冲层是目前隧道面临软岩大变形、活动断层错断、大幅值地震等强烈外扰动时的有效防护手段。其中,缓冲材料是缓冲层结构的关键所在,泡沫混凝土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混凝土是目前常用的缓冲材料,其缓冲吸能的关键机理是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蜂窝状孔洞,具有体积压缩的力学特性。尽管取得了一定应用,目前的缓冲材料仍具有明显的缺陷,如大体积泡沫混凝土在大规模浇筑时其存在底部气泡性能不稳定、易塌模、填充成本高以及浇筑后填充材料干缩和接顶不足等问题。EPS混凝土在制备过程中由于EPS泡沫密度较小易上浮而导致明显分层现象。

    为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抗震研究团队基于大粒径球形高吸水性树脂(SAP)的优良物理造孔性能,研发了一种隧道新型脆性缓冲材料。研究团队首先基于SAP材料的吸释水特性,探索了系统的制备-浇筑-养护流程。随后通过常规物理特征试验、CT扫描、SEM扫描、单轴压缩试验、三轴压缩、落锤冲击试验,系统研究了新型缓冲材料的物理与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粒径的SAP颗粒,缓冲材料孔洞尺寸可在mm~cm级内调配,通过采用不同体积比的SAP颗粒,孔洞率可在30~70%范围内调配,通过采用不同强度水泥胶凝剂,强度可在1~7MPa内调配,极大方便了根据缓冲层性能要求设计缓冲材料配比。SAP混充材料在浇筑时的层析现象不显著,大体积浇筑时孔洞分布均匀,施工可保障。SAP的内养护作用使得孔洞壁形成致密的钙矾石“蛋壳”,不易渗水,使得材料等效渗流断面小,抗渗能力优于其它多孔混凝土材料。力学测试表明本材料具有脆性力学性质,脆-延转换门槛高(>2MPa),脆性破坏后可消纳较大压缩变形,屈服后强度的迅速跌落,不会将较大的荷载传递至隧道二衬,是具有良好潜力的缓冲材料。其缓冲吸能性能经过了模型试验的验证。

    研究成果发表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水利部水网工程与调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doi:10.3963/j. issn.1671-4431.2023.12.012

    doi:

    10.3973/j.issn.2096-4498.2023.12.008

  • 原文来源:http://www.whrsm.ac.cn/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深部煤系地层水泥基注浆材料及加固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07-22
    • 深部围岩地质环境复杂,岩体软弱破碎,在强采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冒顶等大变形灾害。注浆加固是控制破碎煤岩体巷道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能快速有效提高围岩完整性、恢复岩体整体强度。目前,注浆理论相比注浆材料及设备的发展明显滞后,亟需开展深部破碎煤岩体注浆控制机理及方法研究。 为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深部煤系地层水泥基注浆材料(HGC),材料的主要组成矿物成分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粉煤灰以及减水剂等添加剂。通过开展宏观破碎煤岩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注浆节理岩体直剪试验与微观浆-煤界面纳米压痕与电镜扫描试验,研究揭示了煤岩体注浆加固微观机理,发现了不同注浆材料浆-岩界面显著差异。由此提出了浆-煤界面过渡区宽度和强度定量表征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注浆材料注浆加固体强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HGC浆液加固体峰值强度最大为17.65 MPa,相比传统OPC和SAC注浆材料分别增加了54.42%、35.25%。此外,HGC浆液显著减小了浆-岩界面过渡区(ITZ)宽度并提升了ITZ的平均压痕模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煤粒径的增加,试样峰值强度和声发射b值均呈现降低趋势,试样的破坏区域逐渐由ITZ演化到煤块内部。因此,不同注浆材料在微观上表现为ITZ宽度和强度的不同,并通过膨胀粘结、充填压密和界面胶结效应使得胶结体在宏观上表现为加固体力学特征的差异。 研究成果发表于土木工程领域TOP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基金(U22A20234)和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CB121)资助。 论文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0061824004690 论文2:http://rockmech.whrsm.ac.cn/CN/abstract/abstract43211.shtml
  • 《武汉岩土所新型水力联合TBM破岩技术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linana
    • 发布时间:2024-07-04
    •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CZ铁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逐步实施,急需建设大量公路铁路隧道、超长水工隧洞、矿山巷道等。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以其快速、高效、环保、智能化等独特优势成为长大隧道(隧洞、巷道)建设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发展方向。然而,自TBM诞生至今已有百年,机械刀具破岩模式从未改变,导致传统TBM的掘进效率已达到瓶颈,从技术上再无显著提升空间。因此,在不改变传统TBM主体结构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把传统刀盘刀具机械破岩与水力、激光等技术组成联合破岩方式,研发新型高效的联合破岩技术,实现我国TBM破岩方式“从0到1”的技术创新,成为解决当前TBM高效快速破岩难题的重大突破点。 对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体工程多场耦合效应团队开展了新型水力联合破岩技术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研制了高围压水力联合线性破岩试验系统,可开展30 MPa围压条件下的常规类型滚刀、多技术预处理以及水力联合的线性切削破岩试验;揭示了“两侧水刀预先切槽+中间刀/齿滚压破岩”联合破岩机制,揭示了切槽深度控制下的3种破岩形态:欠深度切槽,充分深度切槽以及过深度切槽,确定了切槽深度“可行的”最优区间;开展了不同岩性、刀具类型、槽深、槽间距、贯入度等参数影响的线性切削破岩试验,提出了“切多深、破多深”的最优破岩效果的参数优化匹配技术;开展了不同岩性纯水、磨料的高压水射流切槽试验,获得了高压水射流切槽影响因素及规律,建立了重复切割深度预测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刀盘布局设计方法。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50项(已授权12项,其中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