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一项在中国的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4-09-19
  • 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为了进一步评价该药治疗中国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来自北京胸科医院、上海肺科医院、南京胸科医院等7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9月18日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

    广泛耐药结核病痰培养呈阳性的65名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利奈唑胺治疗组或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个为期2年的以化疗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治疗组患者在初始的4至6周内,每天要给予起始剂量为1200毫克的利奈唑胺,之后每天剂量调整为300至600毫克。

    24个月之后,治疗组中痰培养转换患者比例为78.8%,显著高于对照组(37.6%,p<0.001);治疗组的治疗成功率达到69.7%,显著高于对照组(34.4%,p<0.004)。此外,治疗组中有27名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其中25名可能与利奈唑胺的使用有关。降低用药剂量或暂时停止用药之后,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消失。

    利奈唑胺联合化疗来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能够显著促进空洞闭合、提高痰培养转换率及治疗成功率。

相关报告
  • 《氯法齐明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7-05
    • 现有抗结核药物耐药率的增加为多重耐药结核病(MDR-TB)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使得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氯法齐明用于治疗结核病(尤其是MDR-TB)的效果较好,且与其它抗结核药物几乎无拮抗作用,可被视为治疗MDR-TB的一种药物。基于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3位研究人员系统综述了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麻风活性、抗结核活性以及抗分枝杆菌复合群(MAC)/HIV活性,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年第39卷第5期。 文中指出,氯法齐明的抗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抗结核活性已得到部分研究的证实;氯法齐明脂溶性强,具有极强的疏水性,通过注射给药吸收很慢,目前多通过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氯法齐明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主要沉积于脂肪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此外,氯法齐明半衰期较长,单次给药消除半衰期约为10天,连续给药消除半衰期至少为70天;氯法齐明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其它抗结核药相比不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可防止结核杆菌对异烟肼发生耐药;氯法齐明不仅可用于治疗MDR-TB,也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的MAC感染。 文中最后还谈到氯法齐明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虽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最常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与剂量相关且可恢复。 总而言之,氯法齐明对结核病的治疗,尤其是对MDR-TB和XDR-TB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在MDR-TB治疗过程中可能有防止耐药增加和改善预后的作用,而在XDR-TB治疗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其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色素沉着但可逆,相对其它抗结核药物来说不良反应轻微,但如何控制和减轻其不良反应还在研究中,因此可以说对于氯法齐明治疗MDR-TB的治疗方案、疗程、剂量及不良反应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bedaquiline在耐药性及药敏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一项基于社区结核病感染人群的前瞻性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15
    • 2012年12月,bedaquiline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耐药肺结核,并写入WHO指南。作为40多年来首个被批准的抗结核新药,bedaquiline可能缩短对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疗程,从而为耐药结核病患者带来希望。2015年第385卷第9966期发表于Lancet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4)60523-7/abstract)着重探讨了bedaquiline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可能性,以下将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1. bedaquiline的有效性 目前抗结核治疗通常需要数月或者数年,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根据耐药程度不同,耐药结核病的治愈率为11%至79%不等。但是,将bedaquiline作为耐药结核病甚至药敏结核病的常用药物仍有问题未得到解决。 通常,我们将治疗2个月的痰菌转阴作为治疗成功的替代指标。有研究表明加用bedaquiline的患者在第8周痰菌转阴率(47.6%)和第24周痰菌转阴率(81%)较加用安慰剂组高(第8周8.7%;第24周 65.2%)。 2. bedaquiline的安全性 bedaquiline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QT时间延长、潜在的严重心律失常和细胞磷脂蓄积。 bedaquiline的长半衰期意味着这些不良反应将持续至停药后。最让人担心的是bedaquiline组的死亡率要高于安慰剂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bedaquiline的死亡率为13%,而安慰剂组仅为2%。 3. bedaquiline能否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 (1)目前,bedaquiline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有益补充 使用bedaquiline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安全性是个重要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尚需结合其它治疗耐药结核方案毒性作用来综合考虑。目前有关bedaquiline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数据相比其它抗结核药物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支持。 bedaquiline作为目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重要补充,被美国FDA加速审批通过。但有些国家延缓了对bedaquiline的审批,致使很多耐药患者无法得到可能救命的治疗,或者只能使用疗效并不让人满意的药物。 bedaquiline治疗可能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使该药加入一线药物缩短治疗药敏肺结核疗程的试验面临巨大的伦理挑战。但需要同时衡量将bedaquiline与其它一线药物合用可能的获益(缩短抗结核治疗的疗程)以及可能的风险(目前临床试验提示的死亡及不良反应数据)。 (2)bedaquiline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可能性 目前各大结核病研究和药物研发机构正在努力寻找将药物敏感抗结核治疗从6个月缩短至4个月甚至更短的方法。 Janssen的1项2b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在5种治疗耐药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加用bedaquiline可加快2个月痰菌转阴,提示bedaquiline可缩短抗结核疗程。WHO指南提示在适当监测下,bedaquiline能够用于轻至中度肝损伤患者。 HBV、HCV感染,严重酗酒在许多结核病高发地区同样多见,包括东欧和南非。但是由于全世界监测不良反应的能力和标准不同,意味着肝毒性风险不明确的药物不宜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bedaquiline的长半衰期更是需要治疗完成后的毒性监测,这在资源有限地区更加困难。 (3)bedaquiline要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仍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价廉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虽然长疗程可能会影响治疗依从性,但是在新药可能带来死亡风险的情况下,安全性和经济负担不能为缩短治疗时间让步。 但是,目前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药物仅有几个,使用bedaquiline可促进药敏和耐药结核病统一治疗方案的形成,从而简化治疗。在bedaquiline被用于缩短药敏肺结核的治疗前,仍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 ① 在目前登记使用和未来临床试验中使用bedaquiline的患者中,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是否与之前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相同?是否与不使用bedaquiline的患者相同?副作用发生率与不使用bedaquiline的患者是否相同? ② 尽可能降低风险同时缩短治疗疗程的理想剂量是多少? ③ 多少不良反应的风险与bedaquiline的长半衰期有关? ④ 考虑到bedaquiline的长半衰期,治疗完成后需要监测多长时间? ⑤ 考虑到bedaquiline可能影响QT间期,是否需要事先排除QT间期异常患者? 总而言之,bedaquiline要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CRAG曾要求在bedaquiline加入一线治疗之前,必须回答以上关于bedaquiline安全性的问题,否则将bedaquiline用于药物敏感肺结核临床试验将很难获批。 参考信息来源:http://chest.dxy.cn/article/104654?keywords=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