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性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自交综合征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大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 assurance)和基因的自动传递优势(transmission advantage)能够抵消近交衰退导致的适合度折损,自交便有可能受到选择。

       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自交谱系/物种又呈现相对一致的进化盲端(dead end)现象。持续自交的谱系/物种,其表型和基因组层面会发生一系列趋同演化的特征,称之为自交综合征(selfing syndrome)。通常认为,表型自交综合征主要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而遗传自交综合征主要是非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进化时间层级。理论上,表型的适应性进化应该比遗传的非适应性(或中性)进化过程要快很多。那么,自交谱系/物种要在多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发育出自交综合征?表型自交综合征的发育速度是否如通常认为的那样远超遗传自交综合征?自交综合征的发育规律能否解析自交谱系/物种在面临进化死胡同的窘境下依然不断涌现的悖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性系统功能与演化专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Zhou et al. 2017, New Phytologist; Zhong et al. 2019, New Phytologist; Wang et al. 2021,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以报春花属(Primula)迎阳报春复合群(Primula oreodoxa complex)为研究对象,该复合群包含迎阳报春(P. oreodoxa)和灌丛报春(P. dumicola)两个姊妹种。利用异型花柱物种异交为主,而同型花柱物种通常以自交为主的特性,对该复合群三个谱系分支开展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繁殖性状演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交配系统演化过程中自交综合征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迎阳报春复合群自交谱系发生两次独立起源,分别形成一个相对古老的灌丛报春自交谱系和一个相对年轻的迎阳报春同型自交谱系。古老的自交谱系处于表型和遗传自交综合征发育相对成熟的阶段,与其较早的自交起源历史相符。在年轻的自交谱系中,研究人员不仅检测到表型自交综合征的初步发育,同时也检测到明显的遗传自交综合征发育信号,两者呈现出平行演化的特征。这一发现与放松选择和遗传漂变导致的基因组变化应滞后于表型适应性变化的预测形成了鲜明对比。借助群体遗传理论和同型花柱物种特殊的群体历史特征,研究人员充分解析了植物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过程中表型和遗传自交综合征平行演化的潜在影响因素。

      该研究充分表明植物在表型和基因组层面均能对性系统转变作出快速的反应,为理解植物交配系统演变的生态和遗传效应提供了新见解。研究结果以Parallel evolu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genomic selfing syndromes accompany the breakdown of heterostyly为题,在国际植物学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发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志华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伟研究员、李德铢研究员和多伦多大学Spencer Barrett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王鑫,贵州中医药大学吴之坤副教授,以及云南省林业与草业科学院钟莉博士等也参与了本项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401/t20240115_6954956.html
相关报告
  • 《植物性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自交综合征发育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 assurance)和基因的自动传递优势(transmission advantage)能够抵消近交衰退导致的适合度折损,自交便有可能受到选择。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自交谱系/物种呈现出相对一致的进化盲端(dead end)现象。持续自交的谱系/物种,其表型和基因组层面会发生一系列趋同演化的特征,称为自交综合征(selfing syndrome)。通常认为,表型自交综合征主要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而遗传自交综合征主要是非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进化时间层级。理论上,表型的适应性进化应比遗传的非适应性(或中性)进化过程要快。那么,自交谱系/物种在多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发育出自交综合征?表型自交综合征的发育速度是否如通常认为的那样远超遗传自交综合征?自交综合征的发育规律能否解析自交谱系/物种在面临进化死胡同的窘境下依然不断涌现的悖论?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性系统功能与演化专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报春花属(Primula)迎阳报春复合群(Primula oreodoxa?complex)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该复合群包含迎阳报春(P. oreodoxa)和灌丛报春(P. dumicola)两个姊妹种。利用异型花柱物种异交为主,而同型花柱物种通常以自交为主的特性,科研人员对该复合群三个谱系分支开展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繁殖性状演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交配系统演化过程中自交综合征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迎阳报春复合群自交谱系发生两次独立起源,分别形成一个相对古老的灌丛报春自交谱系和一个相对年轻的迎阳报春同型自交谱系。古老的自交谱系处于表型和遗传自交综合征发育相对成熟的阶段,与其较早的自交起源历史相符。在年轻的自交谱系中,研究不仅检测到表型自交综合征的初步发育,而且检测到明显的遗传自交综合征发育信号,且两者呈现出平行演化的特征。这一发现与放松选择和遗传漂变导致的基因组变化应滞后于表型适应性变化的预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助群体遗传理论和同型花柱物种特殊的群体历史特征,研究解析了植物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过程中表型和遗传自交综合征平行演化的潜在影响因素。     该研究表明植物在表型和基因组层面均能对性系统转变作出快速的反应,为探索植物交配系统演变的生态和遗传效应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以Parallel evolu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genomic selfing syndromes accompany the breakdown of heterostyly为题,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     该工作由昆明植物所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在超高多样化类群的系统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05
    • 快速辐射类群因其在年轻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进化、适应和环境变迁研究中的潜在价值而备受关注,同时也是解决生命之树问题的最大挑战之一。紫堇属Corydalis 是罂粟科中超高多样化的属(约53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为主要辐射分化中心。长期以来,关于紫堇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往往基于个别叶绿体基因片段和少数类群取样,未能很好解决本属内的组间系统发育关系,且所提出的亚属级和组级分类系统一直存在争议。此外,紫堇属多数物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该属植物分类、分子系统学等研究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属内优质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孙航研究团队题为An updat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hyper-diverse genus Corydalis (Papaveraceae: Fumarioideae) based on phylogenom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紫堇属首次进行全球广泛取样并测序,获得280个代表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271个代表类群的低拷贝核基因数据集,涵盖紫堇属当前已定义的所有组和“系”。基于质体基因组和核基因两套数据,研究构建了紫堇属迄今最全面和最稳固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属下拓扑结构的核质不一致情况,阐明了属内的组间系统关系,结果表明过去界定的42个组和5个独立的“系”中,仅25个组和1个“系”为单系,且多为物种数较少的组。祖先性状重建分析表明生活型、是否具主根、是否具短囊状距和果实类型相关的性状较为稳定,可用于属下分类鉴定。基于组级水平的完整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证据、地理分布和祖先特征的重建,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紫堇属组级分类系统,包括4个亚属(1个新亚属被建立)、39 个组,并对各组异名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16 个组的范围被重新界定,恢复了1个组,新建立了6个组。该研究是以扎实野外考察和标本查阅为基础,结合多组学数据以及形态-地理-性状等多维证据对紫堇属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发育分析,重新认知了属内系统关系,极大提高了我们对该属性状进化的理解,为紫堇属深入的分类学、多样性进化以及资源利用和保护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植物所陈俊通博士、黄先寒博士和乌普萨拉大学Lidén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邓涛研究员和孙航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张良副研究员、博士生张信坚、硕士匡田辉以及康奈尔大学Landis博士和华中师范大学王东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   孙航研究团队长期关注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起源、演变和进化适应机制研究,以宏观生物学研究为基础,以植物类群的起源发生和分布格局形成为核心,以物种多样性演化和适应机制为切入点,多学科交叉,宏微观结合,探讨高山植物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化过程和生存机制及其在全球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变中的作用,也为探讨泛第三极环境演变提供生物学证据。如提出东亚植物区系形成新观点(Chen et al., 2018),同时聚焦紫堇属、风毛菊属、葱属等超高多样化类群开展了从系统发育(Yusupov et al., 2022等)、地理格局形成(Zhang et al., 2020, 2021等)到伪装色彩进化(Niu et al., 2021等)以及适应性进化基因组机理(Chen et al., 2019; Zhang et al., 2023等)全链条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