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厉害!一招把2D金属硫化物合遍了元素周期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0
  • 大面积、高质量的二维晶体材料是实现其在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应用的前提,CVD 法是目前制备大面积二维晶体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并且获得的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接近机械剥离法制备的材料。过渡族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作为非碳层状二维材料,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并具有显著的量子自选霍尔效应、谷极化效应,在光电转换、自旋器件、柔性薄膜电子/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的高熔点特点,目前的制备方法中通常由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硫化、硒化和碲化来合成Mo、W系的TMDCs,而其他原子级厚度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制备仍是个难题。但是,由金属-硫二元相图可知,在高温下( >500 ºC)金属容易与硫化合形成硫化物,即使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的铂族金属( Pt、 Pd、 Os)也会形成 PtS、RuS2、PdS、PdS2、OsS2等,这为二维TMDC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提供了可能。熔融盐辅助法可以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制备陶瓷粉末,这种方法最近也被用于促进单层WS2和WSe2的生长。

    成果简介

    今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刘政教授,日本国家高等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林君浩博士以及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刘广同教授联合团队(共同通讯)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A library of atomically thin metal chalcogenides”。研究人员证明熔融盐辅助化学气相沉积可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种原子级厚度的二维TMDCs材料,通过熔融盐辅助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47种二维TMDCs材料,其中包括32种二元化合物(基于过渡金属Ti、Zr、Hf、V、Nb、Ta、Mo、W、Re、Pt、Pd和Fe ),13种合金 (包括三元、一元和一元),以及两种异质结构化合物。阐述了盐是如何降低反应物的熔点,促进中间产物的形成,提高总反应速率。单层NbSe2和MoTe2样品中的超导性以及在MoS2和ReS2中的高迁移率的证据证明,该团队采用此方法合成的大多数材料都是可用的。虽然一些材料的质量仍然需要发展,但该团队的工作为研究各种二维TMCs的性能和潜在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相关报告
  • 《元素周期表将新添四种新元素》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1-08
    • 自201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增加114号和116号两个元素后,元素周期表中就再无新成员加入。不过2015年12月30日IUPAC宣布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取得突破,证明该俄美团队发现了115、117和118号元素。此外,IUPAC也已认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科研人员发现的113号元素。 这四个新元素都不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现,而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两个研究团队通过让质量较轻的核子相互撞击,并跟踪其后产生的放射性超重元素的衰变情况,合成了上述四种元素。 这是日本首次获得新元素命名权,相关工作也有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中国研究人员参与。这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合成新元素。 日本在2004年就宣布合成了第113号元素。同一年,美俄联合研究小组也宣布自己首先合成了第113号元素,不过IUPAC认为,RIKEN的成果更加符合发现新元素的标准,最终认定RIKEN获得命名权。 这几种新元素皆为超重元素,在自然界中很难出现。核物理学家此前曾提出“稳定岛”假说,预言在第114号元素附近存在着超重原子核稳定区域,该区域内的原子能够长时间地存在。研究人员认为新合成113号等元素不但证实了“稳定岛”假说,还为超重原子核化学特性和人造元素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为这4种元素命名,以及赋予符号,据IUPAC称,命名可以按照发现地点、发现者的祖国,或纪念某科学家,或是借用星宿名和神名,或是表示元素某一特性等原则。 (综合 新华社、环球网、cnbeta网站 报道) 更多阅读:科学家确认发现117号元素 或将列入元素周期表(2014.5)
  •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界面铁电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4
    • 麻省理工学院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新的纳米厚度的二维铁电半导体,其中单个组分分别为非铁电单层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即WSe2,MoSe2,WS2和MoS2。通过将两个相同的单层TMD平行叠加,得到了具备电学反转特性的菱面体堆叠构型,其面外极化被面内滑动翻转。用压电力显微镜观察到了莫尔(moiré )铁电畴和电场诱导的畴壁运动,可以制备近似平行堆积的双层膜。此外,通过在铁电场晶体管的几何结构中使用近邻的石墨烯电子传感器,这项研究量化了铁电体内置的层间电势,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很好地吻合。这四种新型TMD的半导体铁电性为研究铁电性与其丰富的电学和光学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开辟了可能。相关论文以题为“Interfacial ferroelectricity in rhombohedral-stacked bi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