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1
  •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胜利电厂大型煤电机组掺烧牛粪试验成功。此次试验以锡林郭勒大草原牛粪为原材料,利用胜利电厂现有上煤系统,掺烧牛粪36.2吨,掺烧比例13.45%,是全国首例“牛粪掺烧”试验,试验期间锅炉燃烧稳定、设备运行良好,污染物排放达标,协力推进减污降碳,助力低碳发展。

    胜利电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一三六”发展战略和“41663”总体工作方针,聚焦国电电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作部署,深挖“降碳”潜力,蓄力常规煤电发展新动能。该厂充分发挥“草原电站”地域优势,依托锡林郭勒国家四大草原资源禀赋,按照“一厂一策”“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调研锡林郭勒大草原牛粪的发热量和可掺烧特性,创新提出煤电直接掺烧牛粪/羊粪降碳研究,积极对接西安交通大学“先进低碳燃烧”研究团队,研究比对褐煤“高挥发分、低热值”与牛粪“高挥发分、高热值”特性异同点,组织开展超超临界褐煤锅炉掺烧牛粪研究,旨在从牛粪/羊粪原料“收-储-运-预加工”、碾磨及输送特性、燃烧特性及锅炉性能及经济性研究等方面开展“牛粪掺烧”全过程产业链应用模式研究。

    该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物质掺烧”领导小组和五个专项工作组,以“安全第一、科学掺烧”原则,组织制定牛粪掺烧实施方案,先后于8月5日、8日、10日三次组织进行摸底试验,持续研究牛粪燃料块存储掺配、锅炉掺烧、燃烧调整等环节管控要点,统筹做好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着力闯出具有草原特色的“降碳”发展新路子。

    此次掺烧试验的成功开展,为国电电力“生物质掺烧”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以一台660兆瓦机组10%的掺烧比例估算,每年掺烧牛粪约20万吨,节省标煤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75万吨、碳减排增收2000万元,降低供电煤耗约25克/千瓦时,可创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奋进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7003.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首例超深基坑地埋式再生水厂试通水成功》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12 月 27 日,作为贵阳市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提升工程的重要节点工程,贵医再生水厂试通水启动仪式举行。 贵医再生水厂作为全国第一座与民用建筑相结合的深埋式地下再生水厂,项目采用 PPP 模式,工程建设总投资 7.53 亿元,规划建设总规模为 5.0 万吨 / 天,主要收集处理盐务排水干线、茶店排水干线的污水,服务面积 22.06 平方千米,是全国首例超深基坑地埋式再生水厂。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周边水体环境,对治理水污染、保护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该项目采用全地埋式,在地下完成污水处理,上方建设包括学生公寓、住宅等在内的商业楼宇,既满足了生态建设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贵阳中节能水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玉奇表示,这不仅为贵阳市地下空间深度利用、节约土地开启先河、提供借鉴,也为城市环保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在项目工艺方面,贵医再生水厂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和多重新工艺进行建设。其中,污泥处理部分采用脱水 + 干化技术,可根据最终处置方式调整污泥处理路线,使污泥含水率在 40%~60% 之间可实现灵活调整;电气系统做了特殊防潮、防腐处理,核心元器件可实现电气系统和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测,并通过 PC 浏览器及智能手机的 APP 应用,实现移动运维功能,并可远程获取报警数据;自动控制方面,项目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工艺优化控制系统,通过水厂自控系统、在线监测仪表系统、安防系统、人员跟踪定位系统、气体探测及报警控制系统等五大子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实现水厂的全自动、高可靠、智能化、精细化运行。 贵医再生水厂还是污水资源化的经典范例。污水经深度处理后,20% 的高品质回用水用于上部综合体冲厕及市政绿化浇洒,80% 的高标准出水排入贯城河用于生态补给;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温度,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为上部建筑提供热量或者冷量。"100% 污水回用充分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新理念,这套工艺路线突破了传统治污理念,同时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困境。" 刘玉奇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 2018 年 7 月开工以来,中节能及施工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克服地质关、爆破关、渗水关、支护关、噪音关等重重困难,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安全高效建设。同时,项目单位与云岩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联合办公、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每天两次调度会议制度、项目工地派专员 24 小时值守、政府质监安监部门不定期检查、引入贵州省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总协调等多种方式,为项目建设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
  • 《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完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5
    •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日前成功开展广西、云南送上海的3月月内绿色电力交易,实现了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机制里程碑式突破。这是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落地。 本次交易成交电量5270万千瓦时,其中风电占比78%,太阳能发电占比22%,上海石化、巴斯夫、科思创、腾讯、特来电等30家企业,以及华能集团、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中广核等发电集团下属29个新能源项目参与了本次交易。3月10日起,来自广西、云南的绿电连续22天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被输送至上海,以满足当地绿电需求。 上海外向型企业众多,对绿电绿证需求旺盛,绿电来源主要依靠市外采购。“十四五”以来,广西、云南新能源发展迅猛,广西新能源占比接近50%,云南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47%,有一定外送能力和意愿。 为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充分利用跨经营区的“地域差、季节差、负荷差”,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与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和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等相关方,克服规则衔接、平台对接、数据交互等多方面困难,联合制定了《2025年跨经营区绿色电力交易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参与主体范围、交易周期、方式、出清、结算、绿电溯源、绿证核发与划转等关键内容,全链路贯通了跨经营区电力交易机构间的交易业务流、信息数据流、结算资金流。 记者了解到,本次跨经营区绿电交易的机制探索和先行先试,既开拓了上海市外入沪绿电来源,又拓宽了广西、云南新能源外送范围,为后续全国范围跨经营区交易积累了重要经验。 下一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将结合试点开展情况,持续研究完善跨经营区联合机制,探索开展全国范围跨经营区多省份互送的绿电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