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氯化物含量影响细菌对废水处理过程中进入土壤的银纳米颗粒的响应,但不影响真菌多样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0-21
  • 银纳米颗粒(NPs)是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主要通过农业活动中的生物固体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已证明将金属银纳米颗粒直接添加到土壤中会影响微生物群落,而微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金属银纳米颗粒迅速转化为Ag2S,Ag2S可溶性和毒性相对较小。此外,近期研究表明银的生物利用度受土壤氯化物含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废水处理过程中从银纳米颗粒转化来的Ag2S如何在盐度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中,在向污泥添加了银纳米颗粒(大部分转化成Ag2S)后,我们将污泥混合于土壤中并观察随着时间推移0?mg、1?mg 和10?mg?kg−1 Ag盐度如何影响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通过使用16S rRNA基因和ITS2扩增子的高通量系统发育标记基因测序,我们发现,尽管从理论上讲废水处理后的银纳米颗粒毒性较小,但其仍会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并影响细菌的α多样性。此外,我们发现细菌群落组成中与银相关的变化受土壤氯化物含量的影响,细菌群落在含盐高的土壤中对银的反应更强烈。本研究强调,银纳米颗粒以及转化成Ag2S后,添加于实际的露天土壤中能够改变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而这可能也受到土壤氯化物含量的影响。

相关报告
  • 《含有或不含污水污泥的土壤中银纳米颗粒及其衍生物的生态毒理学:对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影响的综述》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5-06
    • 因其抗菌性能,银纳米颗粒(AgNPs)被广泛的掺入到许多产品中。随后,这些银被排放到废水中,导致污水污泥中银(银纳米颗粒和通过化学转化而来的衍生物)的累积。由于污水污泥在农业和土地修复中的应用,土壤成为银污染的主要接收介质。关于银纳米颗粒对环境长远影响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本文是第一篇对目前科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综述性文章,主要针对银通过污水污泥进入土壤后对微生物、蚯蚓和植物的潜在影响。银可以轻易的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机能,产生毒副作用。在土壤中,暴露于银纳米颗粒中可能改变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减缓植物的生长、抑制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对多种土壤生物和微生物均有生理、生物化学和分子影响的记录。尽管污水污泥中银的主要形式即硫化银(Ag2S)与银纳米颗粒相比影响已减弱,但还是观察到了硫化银(Ag2S)对土壤生物的不利影响。但是,银的毒性复杂不易评估,土壤中银的生态毒理学,尤其是银通过摄食链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在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的累积还有待研究。本文对环境中银的存在造成的相关危害的关键点进行了描述,讨论了与污水污泥生态毒理学相关的重要问题,以强调现有科学知识中的不足,指明了改进风险评估研究的基本方向。
  • 《修复总石油烃污染土壤过程中,复合污染物铅对生态毒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7-03
    • 全球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在2018年已达到4488Mtoe,这导致大量石油产品进入环境。如果不加以处理,将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风险。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复合污染物铅对总石油烃(TPH)进行两种生物修复过程即自然衰减和生物刺激的效能,以及其相应的毒性和对受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经过28周的围隔实验,在单一污染情况下,生物刺激法使总石油烃(TPH)浓度降低了96%;在共污染情况下,生物刺激法使总石油烃(TPH)浓度降低了84%。与自然衰减相比,生物刺激降低总石油烃(TPH)浓度的效果非常显著。在单一污染和共污染情况下,自然衰减仅能使总石油烃(TPH)浓度分别降低56%和59%。然而,虽然生物检测发现自然衰减条件下总石油烃(TPH)的降解较低,但是与经过生物刺激的土壤相比,自然衰减的土壤中相关毒性明显降低了很多。对蚯蚓的毒性检测发现,在单一污染条件下,自然衰减处理的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含量降低了72%,而生物刺激处理的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含量只降低了62%。在共污染情况下,经过自然衰减和生物刺激处理后,毒性分别只降低了30%和8%。使用16s rDNA测序分析来评估共污染和生物修复处理的影响。NGS数据表明,细菌主要类别是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p.),在自然衰减处理的第20周,这种细菌占到40%。在生物刺激处理下的土壤样本中,在第12周,食烷菌(Alcanivorax spp.)超过50%,成为细菌群落的主要菌种。自然衰减处理下,除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p.)外,铅的存在导致了一些耐铅属细菌丰度的增加,比如炔草酯降解菌(Sphingopyxis spp.)和嗜热单胞菌(Thermomonas spp.)。相反,在生物刺激处理下,共污染物铅完全改变了细菌模式,在第12周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在菌群中的含量接近45%。这些实验证明了,在修复总石油烃(TPH)和总石油烃-铅(TPH-Pb)共污染的土壤中,生物刺激比自然衰减更有效。此外,共污染物(例如,铅)的存在对受污染土壤中的总石油烃(TPH)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必须在设计生物修复方案前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