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危险毒素转化为生物传感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0-30
  • 某些类型的细菌具有向其他细胞打孔并杀死它们的能力。他们通过释放被称为“成孔毒素”(PFT)的特殊蛋白质来实现此目的,该蛋白质锁存在细胞膜上并形成穿过细胞的管状通道。跨膜的这个孔(结构?)称为孔。通过多个PFT刺穿,目标细胞自毁。

    但是,除细菌感染外,PFT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它们形成的纳米级孔用于“感测”生物分子:生物分子,例如生物分子。 DNA或RNA像电压所控制的绳子一样穿过纳米孔,其单个成分(例如DNA中的核酸)发出可以被读出的独特电信号。实际上,纳米孔感测已经作为DNA或RNA测序的主要工具投放市场。

    EPFL的Matteo Dal Peraro领导的科学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文章研究了另一种主要的PFT,该PFT可有效地用于更复杂的传感,例如蛋白质测序。毒素是气溶素,由嗜水气单胞菌细菌产生,是在许多生物中发现的PFT主要家族的“创始成员”。

    溶血素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形成的孔非常狭窄,可以分辨出比其他毒素要高得多的分子。先前的研究表明,气溶素可用于“感知”几种生物分子,但几乎没有关于气溶素的结构与其分子感测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气溶素的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其结构。气溶素是一种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该模型帮助科学家们了解了这些氨基酸通常如何影响气溶素的功能。

    一旦了解了这种关系,研究人员便开始从战略上改变计算机模型中的不同氨基酸。然后,该模型预测了每种变化对溶血素的整体功能的可能影响。

    在计算过程结束时,这项工作的主要作者Chan Cao博士制作了16个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突变”气溶胶蛋白孔,将其嵌入脂质双层中以模拟它们在细胞膜中的位置,并进行了各种测量(单通道记录和分子易位实验),以了解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调节气溶素孔的离子电导率,离子选择性和易位特性。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驱动溶血素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因素:溶血素的帽。溶血素的孔不仅是穿过膜的管,而且还具有帽状结构,可以吸引并束缚目标分子并通过孔的通道“拉动”它。研究发现,决定这一关系的是该帽区域的静电。

    Dal Peraro说:“通过了解溶菌素孔的结构如何与其功能联系的细节,我们现在可以设计出用于各种传感应用的定制孔。” “这些将为测序DNA,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的生物分子开辟新的,未开发的机会,并有望在基因测序和诊断用生物标志物检测中应用。”科学家已经为基因工程化的溶菌素孔的测序和表征申请了专利。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29日

相关报告
  • 《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食物中的毒素比实验室检测更快》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能够比标准实验室检测更快地检测食物中的组胺(过敏原)和毒素。 该团队使用喷雾喷印技术制造了这种传感器。通过软件控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图形几何形状,从而实现快速原型设计和传感器布局的高效优化。 来自西北大学的资深作者Mark Hersam教授对今天发表在IOP出版期刊2D Materials上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说:“我们开发了一种喷雾可打印的石墨烯墨水,可以有效地探索不同的设备设计,这对优化传感器响应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它只在需要的地方沉积材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气溶胶喷射打印传感器成本低,制造简单,便于携带。这可能使它们能够用于需要对食品样品进行持续现场监测以确定和保持产品质量的地方,以及其他应用。 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资深作者卡门·戈梅斯教授说:“喷雾喷印技术是这种传感器发展的基础。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等独特的材料特性,可以显著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 但是,由于现场电化学传感器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的,因此它们需要材料能够适应低成本、高吞吐量和可扩展的制造。气溶胶喷印给了我们这个。” 该团队在柔性衬底上制造了高分辨率交错电极(IDEs),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通过CO2热退火工艺在石墨烯表面生成的氧基共价连接,将其转化为组胺传感器。 然后,他们在缓冲溶液(PBS)和鱼汤中测试了传感器,看它们检测组胺的效果如何。 合著者Kshama Parate,从爱荷华州立大学,说:“我们发现石墨烯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组胺在PBS和鱼肉汤toxicologically-relevant范围6.25到100 ppm (ppm)和6.25到200 ppm,分别与类似的检测限制的百万分之2.52和3.41 ppm,分别。这些传感器的结果意义重大,因为鱼体内的组胺水平超过50ppm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影响,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鲭鱼食物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器还显示出33分钟的快速响应时间,无需对鱼样本进行预标签和预处理。这比同等的实验室测试要快得多。” 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不受食品样品中常见的用作阻断剂的大蛋白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的显著影响。 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资深作者Jonathan Claussen博士说:“这种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设施、进出口港口以及需要对食品样品进行连续现场监测的超市。”这种现场检测将消除将食品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因为实验室检测需要额外的处理步骤,增加了组胺分析的时间和成本,因而增加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浪费的风险。 “它也可能被用于其他需要快速监测目标分子的生物传感应用,因为使用开发的免疫传感方案可以消除样品预处理。”除了检测小的过敏原分子,如组胺,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目标,如细胞和蛋白质生物标志物。通过切换固定在传感器平台上的抗体,使其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合适的生物目标物种,该传感器可以进一步满足特定的应用。例如食物病原体(沙门氏菌)、人类致命疾病(癌症、艾滋病毒)或动植物疾病(禽流感、柑橘属植物病)。”
  • 《将蛋白酶活性转化为DNA输出用于开发智能生物传感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2-27
    • DNA可以通过基于序列的重组来处理信息,但通常不能从大多数生物过程中接收输入信息并将其翻译成DNA兼容的语言。将DNA与响应生物事件的底物耦合可以解决这一限制。一个包含嵌合肽- DNA底物的双组分传感器在这里被评估为蛋白酶- to - DNA信号转换器,它通过区分不同输入蛋白酶的DNA门来转导蛋白酶活性。受体染料标记肽‐dna被组装到半导体量子点(QD)供体上作为输入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酶的加入,可切割其同源肽序列,改变Fo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与QD的效率,释放与四面体输出门相互作用的DNA输出。下游的输出栅极重排导致一种新的受体染料的荧光增感。通过对组件组装的表征和单个步骤的优化,确认了传感器区分这两种蛋白酶的能力,以及交叉交流潜力最大的关节相互作用的影响。处理多比特信息的感知结果提供了更多的信心,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单一的变化,特别是对不同目标之间的区别。将其他底物与反应类似的DNA结合可以帮助靶向其他类型的酶。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