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能源转型与共同富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B2019、72022014)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明来与其导师李聪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林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以及海外合作者针对能源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开展研究,相关成果以“能源-贫困-不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大规模中国家庭的分析与预测(Energy-poverty-inequality SDGs: A large-scale household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in China)”为题,于2024年12月30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08167121。

    消除贫困、推行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减少不平等均是联合国旨在2030年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约束内实现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亟需破解的瓶颈问题。该研究从能源转型驱动的家庭收入分配状态变动机制切入,突破了将能源转型视为经济增长结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驱动包容性增长的能源路径,验证了“能源-贫困-不平等”多目标协同推进的可行方案。

    研究构建了“能源-贫困-不平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理论框架(图)。将清洁能源转型、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和收入分配等纳入到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能源转型驱动共同富裕的路径机理与边界条件,为推进能源公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采用工具变量等因果推断方法,发现推广清洁能源有助于促进家庭收入增长和减少不平等,探明了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能源路径。通过评估能源转型的健康效益与劳动供给结果,发现清洁能源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由人力资本提升和时间分配改善驱动,厘清了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耦合推进的起效机理。最后,测算了推动能源转型的成本收益与收入分配前景。通过对炉具补贴、燃料补贴和宣传推广等多重能源转型路径的情景模拟,发现能源转型整体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与社会效益。

    该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将“能源-贫困-不平等”的耦合关系纳入决策,协同推进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4287.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5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5204、92262305)等资助下,南京大学朱嘉教授与合作者在盐湖锂资源绿色开发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Solar transpiration–powered lithium extraction and storage)”为题,于2024年9月2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m7034。   锂作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战略性关键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盐湖型锂矿是全球锂资源的主要来源,以我国为例,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盐湖锂矿资源。然而,由于盐湖化学条件复杂以及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至今尚未实现大规模开采,成为我国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卡脖子”难题。因此,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盐湖提锂新技术,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朱嘉教授团队借鉴盐土植物对盐分的“选择性吸收-储存-释放”机制,开发了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材料与器件(STLES,图A-B)。研究团队采用高效光热转换的铝基等离激元蒸发器(图C)作为界面光热层,实现了水的快速蒸发并在百纳米通道内产生超高毛细压强。同时,采用亲水多孔的二氧化硅陶瓷作为锂盐存储层(图D),聚酰胺纳滤膜作为离子筛分层(图E),实现了锂离子的选择性提取和存储。装置运行过程中,水和锂盐在毛细压强作用下穿过离子筛分层进入存储层,随后通过水循环系统收集,完成装置再生。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从稀释的盐湖卤水中高效提取锂,并在超过500小时的连续运行中保持优异的稳定性,展现了长期应用的巨大潜力。此外,该技术兼容性强,通过优化离子筛分层和采用多级提锂工艺,锂选择性分别提升了6倍和40倍。模块化设计还使得锂产量能够随模块数量线性增长,进一步增强了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和扩展性。   该工作通过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实现了盐湖中锂资源的有效提取,有望推动我国青藏盐湖锂资源的绿色开发,减少我国对进口锂矿的依赖,保障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锂的安全供给。
  • 《我国学者合作研究在胆固醇代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430044、81260041、U1403221)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团队在胆固醇代谢机制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 LIMA1 Variant Promotes Low Plasma LDL Cholesterol and Decreases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LIMA1基因变异减少小肠胆固醇吸收并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题,于2018年6月8日在Science(《科学》)上在线发表。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和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张莹钰博士、新疆医科大学付真彦教授与武汉大学魏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3/1087.full。   该研究发现哈萨克族饮食习惯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但患有冠心病的病人比汉族、维吾尔族少。新疆心血管疾病风险调查时,发现一个哈萨克族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的家系,并对该家系中低水平的和正常的LDL-C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LIM Domain and Actin Binding 1(LIMA1)基因的一个杂合移码缺失突变K306fs(LIMA1: NM_001113546: exon 7: c. 916_923 del: p. K306fs)和血浆低LDL-C水平有关。通过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该家系成员血浆中芸苔甾醇:7-烯胆烷醇(Ca: L)的比值,发现携带LIMA1-K306fs突变成员的小肠胆固醇吸收降低。为揭示LIMA1蛋白参与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通过动物实验首先证实LIMA1蛋白在小鼠小肠组织高表达,并发现LIMA1基因缺失导致小鼠胆固醇吸收减少、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能够抵抗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小肠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LIMA1、NPC1L1和myosin Vb蛋白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上存在共定位。细胞水平研究发现LIMA1蛋白参与NPC1L1蛋白从内吞循环体(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ERC)向质膜(Plasma Membrane,PM)的细胞内转运过程。结果表明LIMA1蛋白介导NPC1L1蛋白和myosin Vb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参与NPC1L1蛋白的细胞内转运,阻断LIMA1和NPC1L1的结合可以抑制NPC1L1介导的胆固醇吸收。该研究证实LIMA1是调节胆固醇吸收的关键蛋白,为研究降胆固醇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文章发布于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