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合作研究在胆固醇代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430044、81260041、U1403221)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团队在胆固醇代谢机制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 LIMA1 Variant Promotes Low Plasma LDL Cholesterol and Decreases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LIMA1基因变异减少小肠胆固醇吸收并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题,于2018年6月8日在Science(《科学》)上在线发表。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和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张莹钰博士、新疆医科大学付真彦教授与武汉大学魏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3/1087.full。

      该研究发现哈萨克族饮食习惯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但患有冠心病的病人比汉族、维吾尔族少。新疆心血管疾病风险调查时,发现一个哈萨克族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的家系,并对该家系中低水平的和正常的LDL-C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LIM Domain and Actin Binding 1(LIMA1)基因的一个杂合移码缺失突变K306fs(LIMA1: NM_001113546: exon 7: c. 916_923 del: p. K306fs)和血浆低LDL-C水平有关。通过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该家系成员血浆中芸苔甾醇:7-烯胆烷醇(Ca: L)的比值,发现携带LIMA1-K306fs突变成员的小肠胆固醇吸收降低。为揭示LIMA1蛋白参与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通过动物实验首先证实LIMA1蛋白在小鼠小肠组织高表达,并发现LIMA1基因缺失导致小鼠胆固醇吸收减少、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能够抵抗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小肠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LIMA1、NPC1L1和myosin Vb蛋白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上存在共定位。细胞水平研究发现LIMA1蛋白参与NPC1L1蛋白从内吞循环体(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ERC)向质膜(Plasma Membrane,PM)的细胞内转运过程。结果表明LIMA1蛋白介导NPC1L1蛋白和myosin Vb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参与NPC1L1蛋白的细胞内转运,阻断LIMA1和NPC1L1的结合可以抑制NPC1L1介导的胆固醇吸收。该研究证实LIMA1是调节胆固醇吸收的关键蛋白,为研究降胆固醇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文章发布于2018-07-09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能源转型与共同富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B2019、72022014)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明来与其导师李聪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林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以及海外合作者针对能源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开展研究,相关成果以“能源-贫困-不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大规模中国家庭的分析与预测(Energy-poverty-inequality SDGs: A large-scale household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in China)”为题,于2024年12月30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08167121。 消除贫困、推行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减少不平等均是联合国旨在2030年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约束内实现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亟需破解的瓶颈问题。该研究从能源转型驱动的家庭收入分配状态变动机制切入,突破了将能源转型视为经济增长结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驱动包容性增长的能源路径,验证了“能源-贫困-不平等”多目标协同推进的可行方案。 研究构建了“能源-贫困-不平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理论框架(图)。将清洁能源转型、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和收入分配等纳入到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能源转型驱动共同富裕的路径机理与边界条件,为推进能源公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采用工具变量等因果推断方法,发现推广清洁能源有助于促进家庭收入增长和减少不平等,探明了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能源路径。通过评估能源转型的健康效益与劳动供给结果,发现清洁能源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由人力资本提升和时间分配改善驱动,厘清了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耦合推进的起效机理。最后,测算了推动能源转型的成本收益与收入分配前景。通过对炉具补贴、燃料补贴和宣传推广等多重能源转型路径的情景模拟,发现能源转型整体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与社会效益。 该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将“能源-贫困-不平等”的耦合关系纳入决策,协同推进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
  •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325707)等资助下,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gr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cost-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为题,于2025年6月5日在《科学》(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4105。 碳和氮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元素,在维持土壤健康、促进植物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类源碳氮排放量快速增加影响地球系统安全。实施碳氮综合管理优化策略,调整多界面(空气、土壤、水体等)和跨部门(工业、农业、林业等)动态碳氮耦合过程,对我国实现低成本高效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自主构建了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碳氮循环模型(CHANS-CN),系统解析了中国16个关键子系统的碳氮耦合过程,并通过多情景模拟揭示了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的减排潜力和经济可行性。通过整合碳氮减排措施库和子系统碳氮耦合机理,识别了碳氮综合管理的优选措施和优先部门,在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下,预计到2060年将减少91%的碳排放和74%的氮排放,且能够使碳氮排放比回到稳定的历史区间(35~44)。相比单一碳或氮管理,综合管理策略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60年总实施成本带来的社会收益(包括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效益)超过实施成本的四倍。综合管理能将单位减排成本降低37%,达到3.1美元每千克碳氮当量(CNIeq),显示出其在减排成本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双重优势。 碳氮综合管理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限制差异设置碳氮减排措施组合与优先度,可促使生产过程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促进碳排放和氮污染有序减少,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依据,为制定多层次和弹性的碳氮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