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将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7
  • 工信部近日发布消息称,为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抓好重点急需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装备工业司组织全国汽标委编制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目前,虽然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遇冷,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保持较快增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38.9万辆和83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和12.1%,不过,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6.8万辆和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8.5%和59.8%。  

    据了解,2019年工信部将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立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相协调的体系框架,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标准子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为契机,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融合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其中,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工信部将完成动力电池材料回收要求、包装运输规范、拆卸要求、梯次利用要求等标准报批工作,完成汽车用废旧动力单体电池拆解技术规范技术审查,加快推进放电规范和梯次利用产品标识等标准制定,开展回收拆解指导手册和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等标准预研和立项工作。

相关报告
  • 《【工信部】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标准研制》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16
    •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 整车与关键部件: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如电池、电机)、系统集成及智能网联技术(V2X、自动驾驶)的标准研制。 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回收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覆盖碳足迹核算、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 绿色低碳与碳足迹 碳管理标准:制定汽车行业碳足迹核算规则,覆盖原材料生产、制造、使用到回收阶段。 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能在汽车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标准。 强制性安全标准:加快新能源汽车(如电池安全、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 有害物质管控:强化汽车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限量标准。 关键技术与基础设施 智能化技术:推进车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芯片)、5G轻量化/毫米波通信、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标准。 电池与储能:完善高性能锂电池、新型储能(如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制定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规范。 参与国际制定:支持企业参与联合国WP.29车辆法规协调论坛,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 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汽车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至88%,重点转化ISO、IEC等机构标准。 产业链协同 供应链协作:鼓励车企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标准(如高端材料、智能传感器),构建紧密供应链体系。 与产业规划联动:将汽车标准纳入“十五五”制造业规划,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制定汽车制造数字化工厂、智慧供应链标准,推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贯标。 【典型应用场景】 智能网联汽车:加快5G-A车联网、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无人机-汽车协同)标准研制。 电池循环经济:建立锂电池分级分类、回收利用标准,推动“电池护照”等追溯体系。 【目标与成效】 2025年量化目标:制定汽车相关行业标准超200项,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技术组织。 成本与安全:通过标准化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推动动力电池成本降至$70/kWh以下,强化电池热失控防护标准。
  • 《2018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4-03
    •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已发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现行有效标准100多项,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出发,突出抓好重点标准领域和关键标准项目,着力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标准法规的参与和协调,支撑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重点标准研究,优化体系建设 1.基础通用领域:完成电动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报批工作,完成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标准起草,开展碰撞后安全和电子电器环境适应性标准预研。 2.整车领域:完成电动客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报批工作,完成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标准审查和报批,推进四轮低速电动车标准制定,推动纯电动汽车、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测试标准修订。 3.关键系统部件领域: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审查和报批,完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卸要求、包装运输和材料回收标准审查和报批,完成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载充电机标准起草,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燃料电池堆性能、轮毂电机、高压熔断器及高压接触器标准预研。 4.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现行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探索研究大功率传导充电技术方案,开展无线充电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和标准预研,推进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系统标准制定,推动传导放电、充电信息安全、加氢通信协议及加氢口标准预研与立项。 5.标准体系优化完善: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组织开展《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修订,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子体系的建立,有序、协调、科学地推进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国际交流协调,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1.进一步发挥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电动汽车安全(EVS)、电动汽车与环境(EVE)及燃料电池汽车(GTR13)技术法规制定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参与EVS第二阶段法规的研究和协调工作。 2.全面参与ISO/TC22/SC37和IEC/TC69电动汽车国际标准活动,在动力电池及充电等重点领域积极提出中国提案,积极担任国际标准的召集人与牵头方,发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效应优势。 3.密切跟踪研究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积极利用好中德、中欧、中美、中日、APEC汽车对话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兼容与开放。 三、强化组织保障,积极发挥行业力量 1.进一步优化标准组织建设,完成新一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27)的换届工作,强化与相关标准化委员会的沟通,促进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统筹协调。 2.充分调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依托行业组织、检测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行业力量,保障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提升企业标准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形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