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基因组和头足类动物的进化神经形态新颖之处》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雷洁
  • 发布时间:2015-09-16
  • 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它的“伙伴”还包括鱿鱼和墨鱼,都是有着丰富而复杂行为的积极捕食者。在无脊椎动物当中,它们拥有多个引人注目的形态特征——如照相机般的眼睛,可抓握的腕足和一种复杂的变色系统。同时,它们的神经系统是最大的——章鱼大脑中有5亿个神经元,身上还包括非常敏感的化学和触觉感受器。这种独特的神经构造使其具有超过一般动物的思维能力,也使头足纲的基因组堪称庞大而繁复,为其进行测序和组装都很有挑战性。

    为了了解头足纲的大脑的分子基础和它们身体上的特殊特征,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卡洛琳·阿尔博廷和她的研究团队,此次对加州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进行了基因组和多个转录组的测序。研究中他们发现,章鱼的发育以及和神经元相关的基因,与在其它无脊椎动物中发现的大致类似,只排除了两个以往认为只在脊椎动物中才会被扩增的基因家族。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几百个头足纲特有基因,它们在章鱼特定的功能中表达水平有所提升,包括其独特的皮肤、吸盘和复杂的神经系统。这些章鱼特有的功能以前曾被认为是由全基因组复制所导致,但是此次研究人员虽然也发现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排的现象,却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以往的观点。

相关报告
  • 《Nature | 239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中受限序列元件的鉴定》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29日,美国 Illumina公司等机构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onstrained sequence elements across 239 primate genomes的文章。 非编码DNA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基因调控和复杂疾病至关重要,测量进化序列约束可以确定人类基因组中推定的调控元件的功能相关性。与蛋白质编码DNA相比,非编码DNA的进化更快,分离灵长类动物物种的时间相对较短,以及以前全基因组测序的可用性有限,阻碍了鉴定在灵长类动物中特异性受到限制的基因组元件。 该研究构建了239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比对,代表了灵长类动物中所有现存物种的近一半。使用该资源,研究人员以5% 的错误发现率鉴定了在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处于选择性约束下的人类调控元件。研究人员检测到111318个DNase I超敏性位点和267410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些位点在灵长类动物中特异性受到限制,但在其他胎盘哺乳动物中不受限制,并验证了它们对基因表达的顺式调控作用。这些调控元件富含影响基因表达和复杂性状和疾病的人类遗传变体。该研究结果强调了近期进化在将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与其他胎盘哺乳动物区分开来的调控序列元件中的重要作用。
  • 《Cell | 灵长类动物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反复突变区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2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毛亚飞课题组在Cell 期刊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ly divergent and recurrently mutated regions of primate genom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比较分析了人类和8个非人灵长类基因组,发现了多个与疾病相关的风险遗传位点。该工作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结构生物学和单细胞转录组学等交叉学科手段,系统性地发现了与人类精神分裂症、精子生成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等相关复杂基因组结构变异片段。 在这项研究中,该课题组利用高质量灵长类基因组数据,绘制了灵长类简单结构变异图谱,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多个人类特有的结构变异,并解析了这些结构变异可能致病的遗传基础。课题组进一步利用新的图形化比对方法发现了多个灵长类基因组上的结构多变区,揭示了与人类精神分裂症相关的C4单倍型和选择压力。同时,该研究首次深入解析RGPD基因家族演化历史,阐明了片段重复在灵长类演化和人类疾病中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最后,该课题组重点研究了生物医学模式动物狨猴的基因组,发现了多个狨猴特有的基因组结构,并利用全长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等解析了狨猴特有重复基因在大脑不同亚细胞群中与人类的差异,为后续以狨猴作为生物医学模式动物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