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24
  • 马骏建议各地结合产业优势构建创新中心。既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也要建立管产学研相结合、独立市场主体的新机制。以打通技术创新链为核心任务,补足应用研究、商品化等关键环节的短板,关注材料、设施、中试场地、生产车间、技术标准、认证检验、原型样机等方面,使生产企业能够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地从试验性应用快速过渡到规模化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东认为,需要从创新政策环境、研发机构建设、优秀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协同发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他建议,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话语权,并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21日举行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发表了题为《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的主旨演讲。魏建国指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要走“三步棋”。第一步棋,是要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中国有着全球门类最全、布局合理、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要从三个优势抓起,进行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分类施策。第二步棋,是要依托城市群建设加快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这需建设好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形成以龙头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群产业配套的国内制造业高端集群。第三步棋,发挥我国现有创新优势,要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制造业能级。应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供需对接,特别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提高消费者多元化偏好和企业柔性生产能力的匹配度,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参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的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具备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较好基础和战略优势。地方政府要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技术及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的机遇,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加速汽车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新的阶段。

    在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高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认为,数字革命时代,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全新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类彼此之间的一切联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财富的时代已悄然到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在中小企业精品制造高端论坛上指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是实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升级的需要,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技术特色化和持久创新的现实途径。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9/23/content_431365.htm?div=-1
相关报告
  •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印发行动方案,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等六大专项行动,明确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多领域应用需求。
  • 《上海实施“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5-01
    • 智能制造是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记者从16日举行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推进大会上获悉,上海正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实施“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到2022年建设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打造1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世界一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家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据了解,上海在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的推进过程中,预计将新增1万台机器人,拉动新增投资300亿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抓住数字新基建、在线新经济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上海智能制造新高地,加快形成“新基建+新经济+新智造”上海样板。抓实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通“基地+基金+人才”生态圈,聚力培育新增量、新动能。   上海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上海全市智能制造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将加强土地和财税等政策保障,结合在线新经济发展,以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为创新载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高能级产业投资,以高品质园区建设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产业生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   上海将重点构建无人工厂储备库,聚焦供给端的优化能力,编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荐目录。同时,聚焦应用端的“深耕行业”,持续推进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上海还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入智能制造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