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某生产井实钻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实现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据了解,这一新技术为自主研发的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和三维靶点精准导航技术,可以精准刻画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

    今年8月上旬生产测试显示,该生产井日产石油13.5吨、天然气4.2万立方米,油气产量约是邻井的5倍,落实地质储量天然气5.1亿立方米、凝析油16万吨,实现了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验证了“智能导钻”理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对我国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钻探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油气藏属于埋深超过4000米的“千层饼”结构,准确定位储层空间发育位置难度大,常规定向钻井技术对该类油气藏总体动用程度低。智能导钻专项科研团队同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6年多的持续攻关,基于“多尺度地质规律-多源地球物理探测-高精度油藏建模-精准定向钻井”多学科融合,利用智能算法建立了河道砂体、测井信息、三维地震和地质模型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油气藏米级尺度的“构造-岩性-成分”三维地质模型,预设多个钻前靶点,设计出水平井轨迹。多支自研仪器历经上百次井场试验已完成技术定型,为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9835.html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碳化硼/铝中子吸收材料研制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8
    • 中子吸收材料又称中子毒物材料,通过其含有的大的中子吸收截面物质(如硼、镉、钆等)吸收热中子,从而抑制核裂变链式反应,主要用于核燃料与乏燃料贮存和运输中,以保证贮运的次临界安全。碳化硼增强铝(B4C/Al)中子吸收材料是由B4C颗粒添加到铝基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铝基复合材料,因其硼含量高、密度低、热导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外已替代传统的硼不锈钢等中子吸收材料大量应用于核燃料/乏燃料高密度贮存和运输。我国由于核电商业化较晚,中子吸收材料研发明显滞后,B4C/Al中子吸收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核电自主化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金属所马宗义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B4C/Al中子吸收材料制备、模拟环境服役性能考核以及全尺寸工程件研制等方面开展了攻关研究。攻克了大尺寸坯锭制备过程中界面调控难题,突破了高含量B4C/Al薄板的高效、高成品率轧制成型瓶颈,开发出适用于复合材料焊接的焊接工具与焊接工艺,打通了从材料研制到器件成型的全链条技术途径,为该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研制出B4C含量为15~35wt%的系列中子吸收板材,并完成了加速腐蚀、高温老化、加速辐照及硼均匀性测试(中子吸收法)等实验考核,材料性能全面达到或(如耐腐蚀性等)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2014年以来,金属所先后为核电重大专项《核燃料组件运输容器设计制造技术项目》、《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运输、贮存容器设计与制造技术及运输过程技术研究项目》两个项目的样机提供了多批次B4C/Al板材,率先实现了B4C/Al中子吸收材料的国产化供货。2014年5月供货的中子吸收板用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核集团科技专项“龙舟-CNSC 乏燃料运输容器研制”项目中原型样机,近日该样机在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通过了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成功自主研制了大型乏燃料运输容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对我国乏燃料运输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乏燃料运输容器关键材料国产化的关键一环,金属所研制的B4C/Al中子吸收材料为容器全面国产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为该材料的更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金属所针对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新燃料元件运输、贮存容器对中子吸收材料筒状结构的需求,在国内首次实现中子吸收材料的卷板操作和搅拌摩擦焊接,实现了中子吸收材料由板状结构向筒状结构的突破。目前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新燃料元件运输、贮存容器已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金属所承接了该容器所有中子吸收板的供货任务。   目前课题组正致力于为下一代乏燃料干式贮运容器开发耐高温结构功能一体化B4C/Al中子吸收材料。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NSFC-辽宁省联合基金(U1508216)、面上基金(51771194)、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6179)等项目的支持。
  • 《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7
    •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条件。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超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于2018年12月开始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的联合攻关研究。   2019年10月,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据介绍,该研究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3万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280纳米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同时,该研究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