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量跃升世界第一 中国创新潜力振奋人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6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19年中国首次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凸显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彰显中国创新的实力与潜力,振奋人心,难能可贵。

      可贵之一在于,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跃升步伐大。众所周知,专利所有权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志。199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为276件,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8990件,2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而且,中国的跃升带动亚洲整体的上升,来自亚洲的申请已占全部申请数量的半数以上,表明创新格局在向东方转移。

      可贵之二在于,中国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的“弄潮儿”。全球专利申请报告数据显示,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力。在众多申请者中,中国华为公司以4411件专利申请连续三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排名靠前的创新企业还有中兴、阿里巴巴和腾讯。这说明这些迅速成长的企业已经有能力克服自主研发的高成本、长周期和高风险,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潜能。

      可贵之三在于,中国对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始终不渝。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为何能持续“加速度”上升?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为何能持续数十年高速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认为,中国将知识产权置于战略高位,在各个经济领域都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持续数十年表现出长期政策决心,这些经验值得与其他国家分享。

      还应当看到,我们不能因此而自满。《专利合作条约》体系开始运行于1978年,这一体系和我们的改革开放同庚。中国用数十年时间走过西方知识产权体系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继续踏踏实实勤练“内功”非常重要。从宏观来说,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如何把创新推向深入,如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正成为紧要课题。从微观上看,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要继续奋发有为,扭转在核心技术领域常常遇到的被动局面。

      展望未来,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将继续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争相创新的良好局面。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4/15/content_443295.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天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7年的0.5万件提高到2017年的5.1万件,跃居全球第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大幅增长,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总量由2007年的1616件增长到2017年的11039件。2008年-2017年,共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6件,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359个,登记公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5万余件。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2008年-2017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量由2.5万件增长至20多万件,年均增长20%以上;成立3家知识产权法院,在南京等16地中级法院内设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开,审判标准日趋统一,判赔数额明显提高。2008年-2017年,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犯罪案件22.3万余起,涉案总价值1549.5亿元。2008年-2017年,全国海关累计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超过23.6万批次,涉及侵权货物近15.8亿件,案值近40.8亿元,海关总署累计核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5万余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全面强化,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及时性不断提高,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开透明、一视同仁,“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正在形成。全国深入开展“双打”、“雷雨”、“天网”、“护航”、“雷霆”、“清风”、“龙腾”、“剑网”、“溯源”、“打击傍名牌”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 知识产权多元保护机制不断发展,统筹推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协调联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批复建立19家,快速维权中心达到17家,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与维权援助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知识产权维权调解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全国设立10余个知识产权专门仲裁机构。开通中国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凸显 推动构建“平台、机构、资本、产业”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北京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总平台、西安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和珠海金融创新特色试点平台均已投入运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20项,外观设计金奖5项,优秀奖870项,金奖获奖项目实现新增销售额939亿元。 知识产权交易日趋活跃,我国专利、商标转让和许可数量稳步上升。新的知识产权运用模式不断涌现,知识产权收储、运营、质押、保险、托管、联盟、股权投资、拍卖等新业态方兴未艾。专利、商标、版权质押贷款发展迅速,规模突破千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轻资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持续改善 专利商标审查能力大幅提升,设立审查协作中心。审查周期明显缩短,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稳定在22个月,商标注册审查周期从法定的9个月缩短到8个月。 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持续提高,颁布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已有2.6万家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标准。 着力推动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努力培育更多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夯实强国建设发展基础。(央视记者 王婧)
  • 《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5-01
    • 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昨天(11日)在苏州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将在强化学习、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等方向重点发展。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 同时,中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机器学习等10多个AI子领域的科研产出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而在人机交互、知识工程、机器人、计算机图形、计算理论领域,中国还需努力追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数据知识工程专项首席科学家 吴信东:各个企业都在抢占他们的技术制高点,有些应用领域,我觉得我们国家已经在领先世界有些应用的分支了。从理论积累上来讲,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报告还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资源,指出美国的AI高层次学者的数量最多,有1244人次,中国位居第二,数量为196人次。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报告预测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重点发展的方向包括强化学习、神经形态硬件、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可解释性AI、数字伦理、知识指导的自然语言处理等。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修全: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分阶段在成熟中,在下一步人工智能落地和产业智能化过程中,是一个步步递进,逐步把产业潜能释放出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