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以药为媒 中医药产业“丰景独好”》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8
  • “三夏”大忙时节,“新农人”王斌也没闲着。这两天,他最新研制的一款黄芪咖啡饮品刚刚生产下线,这是他依托家乡陇西丰厚的中药材家底,研制出的第246款中医药保健产品。王斌所在的甘肃省陇西县,是“中国黄芪之乡”“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一个个金灿灿亮闪闪的“国字号”为何会落户这里?西北小城,缘何药蕴天成、香飘四海?记者走进甘肃陇西,探索“千年药乡”的发展密码,感受中医药产业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陇西因地处陇山之西而得名,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条件,这里也是全国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的重要种植基地。如果说,绿色、有机、道地的50多万亩好药材让这里名声大噪。那么,首屈一指的西北龙头药市更是让这儿吸金无数。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道地好药的加持下,国内一大批知名药企纷至沓来、落户陇西,年加工转化中药材50万吨,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份提取、配方颗粒、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等精深加工拓展延伸。2023年,全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350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区域首位产业。2023年,国家火炬陇西高新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拔锚起航,陇西县科技主体数量和增速处在全省第一梯队。陇西县委书记祁雪峰说:“中医药产业是我们壮大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我们将始终秉持‘种好药、做好药、卖好药、管好药、用好药’的理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决打好中医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中医药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当前,立足甘肃、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正大踏步走在“春天里”。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57517.html
相关报告
  • 《保定: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5
    •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54个地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保定市榜上有名。国家级试验区缘何花落保定?保定市卫健委主任庞颖表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具体的中医药发展举措以及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是保定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优势发挥,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产业思维,加快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文化弘扬,着力提升保定特色中医药传播力影响力……11月15日,保定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医药发展重要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东侧的国际医疗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外墙轻钢龙骨隔断龙骨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是保定市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是保定市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保定市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和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培育,形成南有安国中药都、中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有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的中医药康养发展格局,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探索创新。庞颖介绍,近年来,保定市承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办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安国国际药材节、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等中医药盛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保定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强化科技、质量、人才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构建中药现代化繁育体系、制造体系、商贸体系和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据介绍,预计到2028年,保定市将涌现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企业,打造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医药产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保定市西大街,一场中药与美食碰撞的盛宴——保定“安国药膳”市集火热开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健康又美味,刷新药膳在我心中的认知!”游客王斌说。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安国大力推广“安国药膳”品牌,是保定市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保定市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和保定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专科联盟为载体,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为引领,依托保定市康复医院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全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业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城区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活馆,打造城区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建设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环京护理院、疗养院。预计到2028年底,建设一批环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保定市做强现代化中药繁育种植链条,实现中药材质量精准管理。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农业育种制种龙头企业和院所,实施中药材种业提升计划,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和中药材品种繁育,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建成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机制。依托安国药博园,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为让传统中药制药插上科技翅膀,保定市做长做强现代化中药制造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为主,以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中药制药企业培养计划,以药都制药、天浩制药、保定中药等企业为引领,培育本土优质潜力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中药企业。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引培育大健康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医药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产业科技合作计划、中医药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叫响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易县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助推保定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易水学派、寒凉学派等中医流派,刘完素、张元素等名医辈出。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保定市重点围绕文化、品牌、科技、质量、人才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中医流派和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继承和传播。保定市围绕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着力打造四馆一庙中医药文化地标,塑造刘完素、张元素、邳彤等国医名家文化品牌,提升守真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张元素博物馆、葛洪博物馆、安国药王庙建设。以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刘完素研究分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为平台,建立守真中医药研究中心和易水学派研究中心。依托中医药特色主题园区、中医药博物馆、药博园等建设中医药综合文化体验基地,办好守真文化节和安国国际药材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广场、中医药健康文化驿站,开发100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宣传矩阵,以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以影视、诗歌、动漫等多形式展示为载体,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作品,讲好保定中医药故事。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持续巩固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宣传中医”良好氛围,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培养中药材种植栽培专业人才,支持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传统炮制、中药饮片鉴别等技能人才。实施守真人才培育工程,建设守真书院,加强国家、省级名中医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传承,建设3至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至8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年均培养西学中人才1000人。 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依托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和优秀临床人才培训。依托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建设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以县级优才为骨干,覆盖县、乡、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培养基层骨干人才1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600名。
  • 《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0
    •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54个地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保定市榜上有名。 国家级试验区缘何花落保定?保定市卫健委主任庞颖表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具体的中医药发展举措以及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是该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 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优势发挥,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产业思维,加快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文化弘扬,着力提升保定特色中医药传播力影响力……11月15日,保定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医药发展重要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东侧的国际医疗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外墙轻钢龙骨隔断龙骨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是保定市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是该市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该市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和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培育,形成南有安国中药都、中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有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的中医药康养发展格局,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探索创新。 庞颖介绍,近年来,保定市承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办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安国国际药材节、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等中医药盛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该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强化科技、质量、人才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构建中药现代化繁育体系、制造体系、商贸体系和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 据介绍,预计到2028年,该市将涌现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企业,打造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医药产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保定市西大街,一场中药与美食碰撞的盛宴——保定“安国药膳”市集火热开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健康又美味,刷新药膳在我心中的认知!”游客王斌说。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 安国大力推广“安国药膳”品牌,是保定市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该市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和保定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专科联盟为载体,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为引领,依托保定市康复医院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全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业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城区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活馆,打造城区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建设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环京护理院、疗养院。预计到2028年底,建设一批环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保定市做强现代化中药繁育种植链条,实现中药材质量精准管理。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农业育种制种龙头企业和院所,实施中药材种业提升计划,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和中药材品种繁育,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建成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机制。依托安国药博园,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为让传统中药制药插上科技翅膀,该市做长做强现代化中药制造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为主,以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中药制药企业培养计划,以药都制药、天浩制药、保定中药等企业为引领,培育本土优质潜力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中药企业。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引培育大健康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医药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产业科技合作计划、中医药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叫响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易县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助推该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易水学派、寒凉学派等中医流派,刘完素、张元素等名医辈出。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保定市重点围绕文化、品牌、科技、质量、人才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中医流派和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继承和传播。 该市围绕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着力打造四馆一庙中医药文化地标,塑造刘完素、张元素、邳彤等国医名家文化品牌,提升守真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张元素博物馆、葛洪博物馆、安国药王庙建设。以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刘完素研究分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为平台,建立守真中医药研究中心和易水学派研究中心。 依托中医药特色主题园区、中医药博物馆、药博园等建设中医药综合文化体验基地,办好守真文化节和安国国际药材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广场、中医药健康文化驿站,开发100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宣传矩阵,以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以影视、诗歌、动漫等多形式展示为载体,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作品,讲好保定中医药故事。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持续巩固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宣传中医”良好氛围,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培养中药材种植栽培专业人才,支持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传统炮制、中药饮片鉴别等技能人才。实施守真人才培育工程,建设守真书院,加强国家、省级名中医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传承,建设3至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至8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年均培养西学中人才1000人。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依托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和优秀临床人才培训。依托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建设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以县级优才为骨干,覆盖县、乡、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培养基层骨干人才1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6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