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控制桃树垂枝性状的遗传位点》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控制桃树垂枝性状的遗传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系列的植物生物学(BMC Plant Biology)》上。

      桃树年生长量大、易形成冠内郁闭,每年需进行大量修剪。优良的树型能促进果实品质形成且节省人力物力。垂枝型桃树开张角度大,利于树冠内部通风透光,但目前垂枝型桃树多见于观赏桃。对桃树垂枝性状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培育观赏和食用兼顾型新品种,为桃树的标准化、省力化栽培管理奠定了基础。

      科研团队以“97矮化”和“鸳鸯垂枝”为试材,通过构建杂交群体,明确了桃树垂枝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分离群体的混池测序手段,对控制桃树垂枝性状的基因进行了定位和精细定位,最终将目标基因缩小至物理距离15万个碱基对范围内,并开发出与目标性状完全连锁的分子标记。同时,对普通型和垂枝型桃树一年生枝条进行切片观察,发现其次生木质部存在明显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桃树垂枝性状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通讯员 赵倩)

      原文链接:https://bmcplant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0-022-03840-1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kyjz/324450.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大豆籽粒性状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来源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及工业原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大豆产量一直是大豆育种领域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豆育种研究取得诸多进展,但学界对大豆种子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深入研究大豆种子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基因,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副研究员张万科和助理研究员陶建军团队对稳定转化的MIR172a过表达大豆植株进行了全生育期观察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显示,MIR172a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种子大小和重量,百粒重由对照品种JACK的17.01g降低至6.02g—9.23g。同时,种子中脂肪酸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减少,而亚麻酸(18:3)增加,且蛋白质含量有所提升,这表明miR172a在调控大豆种子表型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积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鉴定miR172a靶基因,研究人员利用MiRbase网站筛选出10个AP2/ERF家族基因作为候选并分析发现,ERF416和ERF413在MIR172a转基因大豆种子中表达显著下调。同时,5'RACE-PCR实验证实,miR172a可在ERF416和ERF413靶位点诱导mRNA切割,因此ERF416和ERF413是miR172a的靶基因。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ERF416和ERF413突变体,以研究其大豆种子表型的变化。与对照品种DN50相比,突变体籽粒变小、百粒重显著下降,但单株产量大幅增加,单株产量最高可提高31.8%。同时,突变体籽粒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尤其是油酸(18:1),而蛋白质含量下降。研究显示,过表达ERF416可显著提高种子大小和百粒重,增幅最高可达13%,且由于过表达材料中单粒荚比例上升、四粒荚比例下降,使每株种子总数减少,产量未受显著影响。此外,过表达材料中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亚油酸(18:2)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表明,ERF416过表达有助于提高大豆种子粒重,但或对脂肪酸积累产生负面影响。 进一步,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在ERF416/413突变体中GmKIX8-1表达上调。实验证明,ERF416/413通过结合其启动子区域的GCC元件抑制GmKIX8-1表达,从而促进种子增大。同时,ERF416/413可激活另一个下游基因GmSWEET10a的表达,在过表达大豆中该基因上调,在突变体中下调。双荧光素酶和ChIP实验均验证了ERF416/413与GmKIX8-1、GmSWEET10a启动子的直接结合与调控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分析ERF416启动子的单倍型变异及其与大豆种子大小和基因表达的关系发现,在195个栽培大豆和94个野生大豆中,有Hap1、Hap2、Hap3三种主要单倍型。其中,Hap1对应较高的ERF416表达和较大的百粒重,且与较低的脂质含量相关,而Hap3与较高的脂质含量相关。不同地区的大豆中,Hap3比例从东北至南方逐渐降低,这表明Hap3可作为高油品种育种的优良等位基因。 该研究发现了miR172a-ERF416/413模块可调控大豆籽粒大小和粒重,且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控其脂肪酸含量。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iR172a-ERF416/413 module regulates soybean seed trait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引起桃早熟芽变的表观遗传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4
    •  桃鲜嫩多汁、营养丰富,但不耐贮藏,目前主要通过调控成熟期以延长鲜果的供应期。芽变选择是果树育种的一种重要方式,广泛用于果实成熟期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但至今关于芽变产生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少。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安徽省农科院首次发现一条长约17 Mb的染色体片段的DNA甲基化变化是桃早熟芽变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以“A large-scale behavior of allelic dropout and imbalance caused by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in an early-ripening bud sport of peach”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   研究人员以油桃品种‘ZY4’和其早熟芽变品种‘LXH’为材料,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两个品种之间存在大量的单碱基差异位点(SNP),其中82.0%的SNP位点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部约17 Mb的片段内(图1)。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这个17-Mb染色体片段存在等位基因缺失(alleleic dropout,ADO)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allelic imbalance,ASE)现象;阐明了DNA甲基化变化是导致这种大规模ADO和ASE现象的原因。此外,还发现这个17-Mb染色体片段内包含一个成熟期主效基因PpNAC1,该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引起其表达水平升高是早熟芽变性状产生的原因。   该研究不仅揭示丰富了果树芽变产生机制的认知,而且首次揭示了大规模发生等位基因缺失与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这一罕见的诡异现象,并指出了等位基因缺失是一种常见现象,容易引起基因分型错误,将杂合基因型误判为纯合基因型,对杂合度较高树种的遗传学研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周晖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植物园韩月彭研究员以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张金云研究员和潘海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