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08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惠琼课题组将生物聚合物肝素钠引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阴极界面,在TiO2和MAPbI3层之间起到分子桥梁的作用,钝化了界面缺陷,并同时改善了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该研究结果日前以“A Biopolymer Heparin Sodium Interlayer Anchoring TiO2 and MAPbI3 Enhances Trap Passivation and Device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廉价的特性,引发了能源转换领域的研究热潮。然而,活性层或界面的缺陷可以严重影响钙钛矿电池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周惠琼课题组将肝素钠分子桥联了TiO2和MAPbI3层,研究其对缺陷钝化和器件衰减的影响。该界面层的引入同时钝化了钙钛矿活性层内的本体缺陷以及TiO2/MAPbI3界面之间的界面缺陷,从而将器件效率从17.2%提高到20.1%,并抑制了电滞回线现象和缺陷诱发的电荷复合。修饰后的器件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空气中放置70天后,依然保持了85%的起始效率。DFT理论计算表明肝素钠分子通过多种功能基团 (-COO-, -SO3-, or Na+) 与TiO2中的Ti4+,以及MAPbI3中的Pb2+和I-发生相互作用。这项研究阐述了一种高度简易可行的、利用生物分子提高器件性能的钙钛矿电池界面修饰策略。

      该项研究是周惠琼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 (Chem. Eur. J. 2017, 23, 18140) 的进一步拓展,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施兴华课题组(理论计算)、裘晓辉课题组(开尔文探针测试)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渊课题组(器件物理测试)通力合作,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前后的器件效率和环境稳定性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中心: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惠琼课题组将WOx纳米颗粒与商业化的PEDOT:PSS乳液混合用作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层材料,改善了空穴传输层的表面自由能,优化了活性层的形貌,从而同时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填充因子,为高效有机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空穴传输层修饰方法。该研究以“A Highly Effcient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 with a Fill Factor over 0.80 Enabled by a Fine-Tuned Hole-Transporting Laye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Adv. Mater. 2018, 1801801)。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而填充因子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一个重要的光伏性能参数,主要受界面层和活性层性质的影响。   周惠琼课题组将WOx纳米离子与PEDOT:PSS乳液混合,经过细致优化WOx: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组分和膜厚,基于PBDB-TF:IT-4F体异质结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实现了80.79%的填充因子(FF)和14.57%的转换效率(中国计量院验证效率为14.15%)。阻抗分析和瞬态光电流光电压测试等表征揭示了相对于广泛应用的PEDOT:PSS薄膜,WOx:PEDOT:PSS空穴传输层具有更优越的电荷提取性能。AFM和RSoXS测试发现具有不同表面自由能的空穴传输层(WOx, WOx:PEDOT:PSS,PEDOT:PSS)可以调控体异质结层的形貌。通过对比相区尺寸/纯度,载流子寿命,激子解离性能和载流子传输迁移率,研究认为WOx: PEDOT:PSS器件具有高的FF来源于更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更长的载流子寿命以及减弱的非辐射电荷复合。   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郑众助理研究员,是周惠琼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 (Nano Energy, 2018, 50, 169-175;J. Mater. Chem. C., 2018, DOI: 10.1039/C8TC02933D; RSC Advances, 2017, 7, 12400-12406) 的进一步拓展,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课题组(材料合成)、上海交通大学刘烽课题组(形貌表征)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渊课题组(器件物理)共同合作的成果。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Nature子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11
    • 3月7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团队与合作者在碱性调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缺陷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093-1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兴的光电半导体材料,因其诸多优异的光电特性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而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从2009年至今,通过对钙钛矿材料性质、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以及相关界面的不断深入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从3.8%提升到了23.7%。不同于传统的硅材料,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软的离子晶体,在其多晶薄膜中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点缺陷(如空位、间隙离子、反位取代等),它们往往作为非辐射复合中心,影响薄膜的光致发光的量子效率,降低太阳能器件的光伏性能。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些缺陷,以揭示其形成和消除的机理。研究发现,缺陷的形成与溶液状态和加工条件息息相关,同时,通过添加合适的添加剂,改变溶液状态,控制薄膜加工条件,可以降低钙钛矿多晶薄膜中缺陷密度,从而提高相应的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然而,目前对于如何大幅度消除各类碘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的深能级缺陷,如间隙碘,还缺少普适可靠的手段。 (a) 弱碱性消除钙钛矿薄膜深能级缺陷示意图。(b) 碱性影响钙钛矿薄膜结晶动力学示意图 针对这一问题,周欢萍课题组及合作者,通过在前驱液中引入碱性物种,促使单质碘杂质在不同的碱性环境下发生歧化反应,有效的抑制和消除了前驱液中的单质碘杂质。同时,碱性的引入进一步地影响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动力学和缺陷性质,大幅度提升了相应的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开路电压和光电转化效率。该工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碱性强弱对前驱液中碘单质的歧化反应(碱性介质可使大部分零价碘缺陷还原成碘离子)、成膜过程中黄相黑相的结晶动力学(弱碱性介质有利于光活性相黑相的形成,而强碱性介质则抑制光活性相黑相形成)、钙钛矿薄膜中缺陷态密度的影响。 同时,以乙酸甲脒作为一种“无残留”的弱碱性物质为例,可以有效地调控混卤钙钛矿(FA,MA,Cs)Pb(I,Br)3前驱体中阳离子的化学计量比,同时通过消除前驱液中的碘单质,大幅降低其薄膜中深层缺陷的密度。据此,该课题组成功制备了经美国Newport认证的20.87%效率的混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同时,开路电压损失也降低至413 mV,为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认证值电压损失最小的器件之一。 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a) PVSK和PVSK-FA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b) 左图:PVSK和PVSK-FA薄膜的吸收和PL光谱;右图:PVSK和PVSK-FA器件开路电压统计直方图。(c) PVSK-FA器件的正反扫。(d) PVSK-FA器件的稳态电流密度和效率。PVSK和PVSK-FA器件的 (e) 瞬态光电压衰减曲线和 (f) 变光强开路电压曲线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周欢萍课题组2016级博士生陈怡华。周欢萍特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陈棋课题组、香港科技大学黄勃龙课题组、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浦课题组、国家纳米中心刘新风课题组、澳门大学邢贵川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研究员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