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污染形势严峻,联合国发起清洁海洋运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3-03
  • 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最终遗弃在海洋,不仅威胁海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还会破坏渔业和旅游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至少80亿美元的损失。当前海洋垃圾的主要来源(达80%)为塑料。据估计,以我们当前使用和丢弃一次性塑料瓶,塑料袋和杯子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

    太平洋深海生物中检出污染物超标

    近日,英国研究人员报告称在海洋最深海沟的生物中发现了多氯联苯(PCB)。他们收集了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和南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的野生生物,在甲壳纲动物虾(一种端足目动物)中发现了多种多氯联苯的超标,远超过了海洋表面水体。受污染最严重的是马里亚纳海沟,此处虾体的污染水平是中国污染严重河流中蟹体内的50倍。研究者在这些端足目动物中还发现了多溴联苯醚(PBDE),另一类持久性污染物,被广泛用作阻燃剂。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可能是随塑料垃圾或者被污染的动物腐烂尸体进入到海洋深沟里的,而马里亚纳海沟正是坐落在这么一个被称为“大太平洋垃圾带”(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巨大的垃圾场里。

    过去十年,北极深海垃圾增加20倍

    据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最近的一项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利用海底观测系统对2500米深的北极海底进行摄像观测,发现自2002-2014年间,该区域的海洋垃圾的浓度增加了20倍。研究人员假设是夏季融化的海冰将海洋垃圾夹带到北极海洋,但他们目前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因此认为“海冰可能是海洋垃圾污染的天然屏障。”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在深海区域没有紫外线照射,且低温不利于塑料的降解,这更加提醒了我们,北极深海面临着成为海洋垃圾站的更大风险。这些隐藏在海底深处的垃圾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了哪的问题。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2016年度报告》,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垃圾治理取得进展

    2月22日,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了《2016年度报告》和《项目绩效报告》,首次将其《年度报告》和《项目绩效报告》合二为一。报告列述了环境署在去年取得的成就,并与目标绩效进行详细比照。精简版报告将于3月印刷出版。整套报告涵盖了七大工作领域:气候变化、灾害和冲突、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治理、化学品和废物、资源效率和环境审查。

    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报告中指出2016年各国海洋垃圾和污水行动继续推进,新增8个国家同意海洋垃圾和污水计划。2016年,61%(11/18)的海洋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方法促进海洋环境管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环境治理方面,UNEP与世界各国合作并帮助其环境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禁止塑料制品,保护野生动物等。2016年间有20个国家在UNEP协助下,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017世界海洋峰会举行,联合国发起清洁海洋运动

    联合国环境署于2月22日—24日在巴厘岛举办《经济学人》2017世界海洋峰会,会上推出了“清洁海洋运动”,计划在2022年前消除海洋垃圾的主要来源: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成分,以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过量使用。运动希望推动各国政府出台“限塑令”,强制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督促行业减少塑料生产; 并呼吁消费者改掉随便乱丢塑料垃圾的习惯。

    目前已有10个国家加入我们的活动,承诺实现“海洋零塑料”。印尼政府宣布每年将会提供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这一行动计划,在2025年前将本国海洋垃圾数量减少70%;乌拉圭将在今年下半年对一次性塑料袋征税;哥斯达黎加将完善废物管理体系,普及相关知识,推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马丽丽 编译)

相关报告
  • 《《蓝色未来: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12
    • 美国进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18年5月21日发布报告—《蓝色未来:梳理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通过美中海洋对话确定了两国在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途径。 美国和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全球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受到过度捕捞、污染和无度攫取资源的威胁,海洋健康指数急速下降,已经达到危急水平。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利益相关者,对海运贸易、沿海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都有着极大的依赖,因此全球海洋健康的退化给两国带来了新的、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安全风险。 然而海洋也为两国扭转这一趋势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既往经验证明,海洋环境可以通过合理管理得以恢复和重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召集其它国家来共同应对这一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中美双边协议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边气候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基础。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海洋保护领域。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议程,那么其他国家也将效仿。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2018年内,中美关系的演变将使得双方改变世界的合作愈发困难。就美国方面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专注于贸易和朝鲜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难以进入政治议程。该政策优先处理美国的近期问题,而不利于在包括海洋等更广泛和长远的其他问题上寻求和扩大双边合作,虽然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有能力为全球共同利益问题贡献力量。尽管美国和中国政府在一些困难议题上存在分歧,两国的专家在非政府层面上有机会联合起来,努力为未来在诸如海洋保护等更广泛问题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这正是“蓝色未来”对话要实现的目标。尽管中美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但海洋问题仍然在两国关系中属于相对冷门的部分。两国的官员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专门讨论了海洋合作问题。这些初步讨论引发或延续了一些高层协议,包括南极罗斯海的海洋保护区,以及对抗不可持续的海洋捕捞、污染和垃圾的努力。然而迄今为止,中美政府对两国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益的讨论仍停留在表层,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明确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分歧,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首要任务。 2017年度论坛汇集了四个关键领域的专家:全球渔业政策;蓝色经济;极地问题,包括北极和南极;全球环境挑战。与会者讨论了这些具体问题以及它们对中美两国的交叉影响。 作为讨论的成果,与会者就中美两国如何能更有效地合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为未来的海洋管理科学和政策注入可持续、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精神。 • 培养双边关系。两国海洋政策、海洋科学、民间团体和海洋产业决策者应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建立双边关系。该小组承认,分歧在过去妨碍了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但他们也认识到培养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建立信任和相互理解,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未来几年获得较好的效益。 • 加强中国制度能力建设。“蓝色未来”对话的中方与会者指出了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以帮助中国在海洋科学相关的领域加强制度能力的建设。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中美两国均应保持开放态度,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的范围和涵义,增进对基本术语的相互理解。两国的专家可能需要着手起草中英术语对照表,如“可持续捕捞”、“非法捕捞”、“蓝色经济”和“海洋保护区”等。确保信息的清晰性和沟通的有效性,对于达成本报告呼吁的合作,及促进相互理解和获得较好的成效至关重要。 •建立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建立一个专门的、活跃的海洋科学合作项目成果交流中心是极有价值的。在蓝色经济中心和海事联盟等组织帮助下,美国和中国正在牵头在政府会计框架内建立一个海洋卫星账户,将包含尚未纳入两国海洋经济账户的新的创新海洋产业。与会者认为合作应该延伸至生态保护和经济政策分析领域。 • 就海洋问题保持一定形式的政府间对话。当前在中美关系的众多领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存在积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海洋问题而言,保持一定形式的官方沟通至关重要。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考虑发起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作为全面对话的完全独立于现有三大支柱平台之外的第四个支柱—为海洋合作提供更多的政治空间,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 创建海洋合作记叙。与会者指出,缺乏关于海洋合作的单独、强有力且连贯一致的记叙是个重大缺陷,严重妨碍了国际政策领域对重大的海洋问题采取行动。因为缺乏这样的记叙,倡导者和科学专家容易将海洋问题碎片化,导致两国政治资本的分散和主要决策者的不知情。 中文版报告全文下载: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bg_recordshow.htm?id=646&parentPageId=1528767775750&controlType=&serverId=108
  • 《挪威西海岸海洋塑料垃圾威胁海洋鱼类生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2-16
    • 近日,一头柯氏喙鲸在挪威西海岸搁浅,动物保护部门被迫对其实施安乐死。研究人员在解剖这头柯氏喙鲸时发现它的腹中塞有大量塑料制品。据报道,这头柯氏喙鲸在挪威西部城市卑尔根附近的索特拉岛海岸搁浅,当地消防人员多次把它送回深水区,但是它仍不断游向海岸并搁浅。 动物保护部门专家发现这头柯氏喙鲸病情非常严重,最终决定对其实施安乐死。这是首次有记录在挪威海岸发现柯氏喙鲸。研究人员决定对这头重达2020公斤的柯氏喙鲸进行解剖,并计划把它的骨架放在卑尔根大学博物馆展出。 参与解剖工作的卑尔根大学动物学家利斯莱万德说,这头柯氏喙鲸的腹部塞满塑料制品,包括30个塑料袋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其消化系统内没有食物,几乎全被塑料颗粒堵住。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称,每年有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如果国际社会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到2025年,海洋中塑料垃圾总量将达到约1.55亿吨。 (吴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