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辅助服务市场等内容!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8
  • 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其中指出,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3.49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亿千瓦;其中,风光新增发电装机3.58亿千瓦,累计达14.07 亿千瓦,同比增长33.9%。

    2024 年,全国发电量10.0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风光新增发电量3660亿千瓦时,占总新增发电量的58.1%,达到1.83万亿千瓦时。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8%,2016—2024年年均增速 6.6%。

    新型储能方面表示,

    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方式更加多样。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呈现“政策框架统一、区域差异化探索技术多元化应用”的特征,通过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途径实现收益。山东、广东储能以“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现货,山西储能可自主选择“报量报价”或“报量不报价”方式参与现货,甘肃储能以“报量不报价”方式参与现货,在电价高峰放电、低谷充电。广东、甘肃、山西、山东等地储能可自主选择参与现货和调频市场。

    虚拟电厂方面指出

    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有益尝试。《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要求,切实发挥需求侧参与系统调节作用,推动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进入电力市场。《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法改〔2024〕93号)提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市场与其他经营主体享有平等的市场地位,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平等参与电力市场。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多种交易品种互补,鼓励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市场经营主体多元,有华能、国电投、三峡、京能等国有企业,有电管家、特来电、蔚来汽车、万邦数字等民营企业,有芬欧汇川等外资企业。

    辅助服务市场方面表示,

    辅助服务品种日益丰富。在区域层面,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主要开展区域内调峰交易,实现区域内资源余缺互济;南方开展与区域现货市场相衔接的区域调频、备用交易。在省内,各地主要开展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并根据电网实际运行需要,不断调整丰富辅助服务交易品种,探索爬坡等灵活调节资源的交易。

    2024年,南方区域调频辅助服务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市场年出清均价为11.23元/兆瓦,年调频总里程约 1.22 亿兆瓦。

    随着独立储能 2024年2月进入市场,南方区域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整体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2024年南方区域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平均出清价格同比下降11.9%,提供里程同比提升 10%以上。

    2024年,全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费用为402.5亿元,其中用户侧分摊费用11.1亿元,用户侧分摊占比2.8%,用户侧平均度电分摊价格为0.0008元/千瓦时。发电侧煤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水电、气电、其他电源分摊比例分别为 24%、44%、19%、8%、3%、1%、1%,发电侧平均度电分摊价格为0.0053元/千瓦时。

  • 原文来源:https://chuneng.in-en.com/html/chunengy-46827.shtml
相关报告
  • 《重磅!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30
    •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的通知。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辅助服务市场经营主体范围。辅助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明确了储能企业、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运营企业等经营主体地位,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调节。 二是规范辅助服务交易品种设立流程。由电力调度机构根据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提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需求并拟定分析报告,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省级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会同省级价格、能源主管部门组织论证需求合理性,制定实施方案报国家能源局,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后实施。设立新品种时,应依序开展模拟试运行、结算试运行、正式运行相关流程。 三是健全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明确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结合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情况,建立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地区,符合规定的调频、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费用,原则上由用户用电量和未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的上网电量共同分担。 独立储能、虚拟电厂等“发用一体”主体,在结算时段内按上网(下网)电量参与发电侧(用户侧)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或分享。 四是明确与电能量市场衔接机制。明确调频、备用、爬坡等有功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可独立出清,具备条件时推动与现货市场联合出清。经营主体提供辅助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电能量费用按照电能量市场规则结算。 五是理清电力市场运营机构职责。电力调度机构负责提出辅助服务需求并统一采购,负责辅助服务交易组织、市场出清、服务调用、费用计算、提出安全约束、开展安全校核等业务,负责辅助服务市场运营监控工作,负责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与辅助服务市场相关的技术支持系统。电力交易机构负责经营主体市场注册、变更和退出等相关服务,负责披露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信息,负责提供结算依据。 原文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的通知 发改能源规〔2025〕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有关发电企业: 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要求,指导全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适应电力改革发展需要,根据《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年第20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4〕196号)等有关规定,我们组织起草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会同省级价格、能源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则》和发改价格〔2024〕196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市场运营机构制修订辅助服务市场实施细则,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确保与《规则》要求一致。 二、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地区,要完善现货市场规则,适当放宽市场限价,引导实现调峰功能,调峰及顶峰、调峰容量等具有类似功能的市场不再运行。 三、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要会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等单位组织对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行、资金使用、执行效果等情况进行年度评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家 能 源 局 2025年4月3日
  • 《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1
    •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赵琼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在7月10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70%,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35%。 《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保持平稳增长,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2023年。2024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继续提升,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提供了基本支撑。不过,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以及来水存在不确定性,常规电源增加规模小于用电负荷增加规模,均增加了电力生产供应的潜在风险。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迎峰度夏和度冬用电高峰期,部分区域中的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可能需要实施需求侧管理等措施。 《报告》预计,从需求总量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电力需求将持续保持刚性增长。到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绿氢、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用电需求将显著提高。从供应结构上看,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持续加大非化石电力供给,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统筹优化抽水蓄能建设布局。从消费结构上看,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全面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 《报告》表示,我国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电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23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566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4%。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4.3万家,同比增长23.9%。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并持续增长,发挥出电力中长期交易保供稳价的基础作用。2023年,全国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交易电量比重在90%以上,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96%,成交价格平稳。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23个省份启动了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品种和主体进一步丰富。全国各电网区域已实现辅助服务市场全覆盖,初步建立市场引导的辅助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形成以调峰、调频、备用等交易品种为核心的区域、省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 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2023年,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出台,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机制,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节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全国范围内促进有效竞争的交易规则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构建绿电、绿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机制,自绿电、绿证交易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国绿电交易累计成交量954亿千瓦时,绿证交易累计成交量突破1亿张。 目前,电力行业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电力源网荷储全链条发展迈上新台阶。 《报告》强调,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系统构建基础不断夯实,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比如在灵活智能方面,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加强,具备深度调节能力的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2814万千瓦,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电力发输配售用全环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激发电力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