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毒株】新冠病毒又现新变种XE,传播速度快10%》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库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2-03-31
  • 据英国太阳报3月28日报道,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证实,目前已监测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名为XE,这是两种奥密克戎子毒株的重组变体。目前已在英国境内发现了637例这种病例。

    XE被称为重组变体,即两种菌株混合形成一个新版本,是奥密克戎BA.1和奥密克戎的“妹妹”BA.2的重组体。

    专家表示,XE的早期增长率与BA.2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截至3月16日的最新数据来看,XE的增长率/传播速度比BA.2高9.8%。但还没有证据表明XE在疾病程度方面更加严重,也还未发现XE的其他特性。

    UKHSA首席医学顾问苏珊·霍普金斯(Susan Hopkins)教授表示:“迄今为止,新冠病毒已经发现了几种变体。当有几种变体在流通时,重组变体并不罕见。与其他种类的变体一样,重组变体大多数会相对较快地消亡。”

    她表示:“这种特殊的重组变体XE显示出可变的增长率,我们还不能确定它是否具有真正的增长潜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得出关于传染性、严重性或疫苗有效性的结论。”

    UKHSA的一份报告称:“XE在英格兰境内社区已经传播开,尽管它目前还不到已测序病例总数的1%。”

    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欧洲国家不应低估混合毒株带来的危险。

  • 原文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Q3TN78053469LG.html;https://3g.163.com/dy/article/H3NC5VNP0552N0VG.html
相关报告
  • 《法国发现新冠病毒新变异毒株》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法国巴黎近郊克雷泰伊市亨利·蒙多尔医院近期发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暂命名HMN.19B),并已在法国活跃传播。3月30日发表在《新发传染病杂志》的论文指出,新变异毒株位于S蛋白的多个突变有可能使其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抵抗疫苗的能力。   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在30日发布的新闻稿中称,亨利·蒙多尔医院于2月底对4例院内群聚感染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了新的变异毒株。4人中有2人曾在2020年10月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另有1人已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这种暂被媒体称为“亨利·蒙多尔”的变异毒株出现了18处突变和2个氨基酸缺失,其中7—8处突变发生在新冠病毒的关键位置S蛋白上。   新变种S蛋白突变(20I/501Y.V1)可能与传染性增加有关,另外S蛋白突变(N501Y、L452R和H655Y)已被证明需要更高水平的抗体才能中和。发现该变异毒株的病毒学教授让·米歇尔·波洛茨基表示,该变异毒株有2处突变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501Y”突变,可能增强病毒的传染性;另一个是“452”位置发生突变,有可能降低病毒对疫苗的敏感性。   目前确诊的“亨利·蒙多尔”变异毒株感染病例并未表现出比普通新冠病例更严重的临床特征,但让研究人员警惕的是,该变异毒株已在全法范围内开始传播。截至3月初,“亨利·蒙多尔”变异毒株已迅速占到法国确诊病例的2%。与此同时,在英国发现的变异毒株(B.1.1.7)占比达63%,南非发现的变异毒株(B.1.351)占5.3%。   法国卫生当局正密切监视新变异株在法的传播情况。亨利·蒙多尔医院也已开展研究,特别关注该变异株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抗疫苗。   法国疫情近期持续加剧,累计确诊人数跃居全球第四。截至3月29日,B.1.1.7变异毒株占法国新确诊病例超过80%。全法重症监护患者达到5072人,超过2020年秋季的第二波疫情数据。
  • 《新冠病毒在日本变异是否应该担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3
    •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日本3月的疫情主要是由欧洲相关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导致,但这波疫情已在5月下旬暂时平息。6月中旬起,以东京为中心点,出现了大量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变异病毒,而且迅速向日本各地扩散。6月以后染病的患者,大多感染的是这种变异后的新冠病毒。   研究显示,从全球来看,自2019年年末至今年7月的这段时间里,新冠病毒基因组平均随机发生了大约15个碱基变异。病毒变异会带来何种影响?带着这一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病毒学家北里海雄博士。   变异病毒的病原性减弱,感染性增强   北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从日本国内3700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采集的病毒样本,经过基因组序列解析发现,欧州型的病毒基因组存在的变异在日本也得到确认。6月初日本全国解除紧急事态后,感染又开始迅速增加,呈现第二波疫情趋势,目前仍继续扩大,而且发现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有别于3月份的欧州亚型的变异。   北里认为,虽然这些变异对病毒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日本的新冠病毒变异不必特别担心。因为这些变异病毒株主要是在无症状或轻症病毒感染者中隐性传播中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变异的病毒并没有通过不断传播而导致感染者出现重症倾向,也显示这些病毒的病原性在减弱。   同时,日本6月份以后的这一波疫情传播速度快,显示这些变异病毒的感染性明显增强,导致病毒能够快速传播。尤其是在气温逐渐升高,病毒感染还在不断扩大,可以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对高温条件下病毒颗粒的稳定性有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变异可能增加了病毒的稳定性,使其在相对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一段时间存活和感染能力。   不只是日本,全球出现新冠病毒变异倾向   北里说,根据日本的研究报道,这些变异是有别于目前欧美流行的病毒亚型,是日本第二波大范围流行后独立出现的变异。奇怪的是,这些变异与早期欧洲型流行株之间的中间变异体没有找到。根据数据库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更接近美国佛罗里达分离的病毒株。一种可能是从美国输入后在日本流行起来的一个亚型。至于是否全球均出现了这些变异,目前还没有定论,需要今后更多的病毒解析加以确认。   另外,据最近美国及中国的研究报道,目前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株的膜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的614号位置的天冬氨酸(D)变异成了甘氨酸(G),D614G变异导致了病毒S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原因是D614G的变异使S蛋白新形成了一个弹性蛋白酶elastase-2的切断点。弹性蛋白酶elastase-2是在胰腺及血液白血球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蛋白酶。病毒S蛋白多出这个酶切点,就会使病毒S蛋白在血液中被这种酶切断成S1和S2两个断片,使没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活化成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者使病毒颗粒感染性更加强大。因为新冠病毒是蛋白酶依赖性病毒,感染主要是由S蛋白决定,S蛋白必须通过蛋白酶切割成S1与S2两个亚基病毒才具有感染性。S1亚基负责结合其细胞受体ACE2, S2亚基具有膜融合功能,负责病毒囊膜与细胞质膜的融合,使病毒的核酸及蛋白等在细胞内放出。   目前已经实验确认,这个D614G突变使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能力增强了将近10倍。这个变异3月份最早出现在欧洲,目前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大多都是这种变异株。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也证实,目前日本流行的病毒株也包括这种变异。随着感染人群的不断扩大,病毒变异出现了感染力更强但病原性更弱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全球都已出现。   变异或对疫苗有一定影响,但不会使疫苗完全无效   北里介绍,目前世界上研发的几种疫苗中,最主要也是最领先的一种就是中国及英国团队分别研发的用腺病毒载体表达病毒S蛋白的疫苗。这种疫苗能诱导产生对S1的中和抗体,主要瞄准S1与其细胞受体ACE2结合部位的受体结合域(RBD),阻止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目前日本发现的这些新的变异,还不能确认是否会影响到病毒S1与ACE2的结合,如果其影响很大,那么就有可能会对疫苗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使疫苗完全无效。原因是病毒载体表达的疫苗相当于活疫苗,其不仅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也会诱导对病毒的细胞性免疫,这些细胞免疫反应最终会将感染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另外,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包括很多种,除了与RBD结合的抗体以外,与病毒S蛋白其他位置结合的抗体,也可能抑制或影响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起到抑制病毒感染作用。   疫苗的研发就是在跟病毒抢时间   北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RNA病毒的基因突变很快,非常狡猾。RNA病毒不断在人群中扩散的过程,就是在与不同人体免疫系统进行斗争的过程,病毒会不断变异、不断进化,产生出能够回避免疫系统识别及攻击的变异体,最终成功战胜免疫系统的攻击。存活下来的病毒会形成优势群体,在人群中不断扩散。而这些能存活下并继续扩散的病毒,具有对不同人体免疫力的抵抗能力。因此,病毒只要在人群中继续扩散,就会导致病毒不断积累新的变异。尽可能早期有效抑制病毒的扩散,就能抑制新的变异病毒的出现,这样也能为疫苗研发争取宝贵的时间。疫苗的研发就是在跟病毒抢时间、争速度的竞赛。   北里说,中国抗击疫情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及所做的各种努力,已经证明了效果显著,为世界树立了典范。放眼全球,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巴西、印度等国的疫情控制不力,全球疫情在持续蔓延而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跟新冠病毒的斗争,恐怕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短则2—3年,或者需要做好更长期持久战的打算。虽然随着疫情的蔓延,也不排除将来会出现新的变异病毒,导致感染的重症化及死亡人数增加的可能性。但是,北里仍然相信,全世界只要团结起来,聚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最终人类一定会战胜这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