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徐书华:研究亚洲人群基因组 探秘人类进化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1-29
  • 中新网上海11月25日电题:青年科学家徐书华:研究亚洲人群基因组 探秘人类进化奥秘

      作者 郑莹莹

      在亚太地区,很少有人像徐书华和他的团队这样,十几年来执着探索亚洲人群基因遗传和演化规律的。

      徐书华目前是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群体基因组学。

      徐书华是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1978年出生的他说自己“生逢其时”,对于科研成长这个过程,内心充满感恩。

      上世纪90年代,他从湖北的一个遥远山区走出来,1996年进入湖北大学,完成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学习,而后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便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直到现在。

      徐书华带领的研究组经过多年积累,系统研究了整个亚太地区人群的遗传多样性、迁移历史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水平居亚太前列。他介绍,长期以来,国际领域的生物医学和遗传进化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的人群,中国乃至亚洲的人群受关注度相对小得多,研究缺乏长期的、系统的积累。本土的人类群体研究在国际领域也未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规模和地位,因此这也是他的团队和合作者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徐书华介绍,在学术界,他的团队第一个利用前沿的基因组技术和计算分析手段,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了西藏藏族高原人群的系统演化历史,“我们研究了一系列人群,包括:新疆的维吾尔族,西藏的藏族等一批在亚洲人群遗传演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

      此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包括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等等,徐书华的团队都有长期关注。

    徐书华团队尝试阐明这些人群的遗传背景以及基因组多样性形成机制,比如:“这些人怎么来的,他们为何会出现,当中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携带这些遗传变异?”

      “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人类族群的演化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功能和表型意义。有很多遗传变异你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少数族群中才有可能观察到,继而进行研究。”他说。

      徐书华介绍,基因组学跟语言学、民族关系等领域紧密关联,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不仅能追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还对现实的人类健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回溯族群的“基因史”,了解多样化人群演化的来龙去脉,复杂的遗传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从而为精准医学奠定群体遗传学基础。

      “今后的精准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过去一种病全世界的人可能用一种药,未来根据群体或个人基因组的不同,药也需不同,比如汉族和少数民族吃的药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药也不同,甚至上海和浙江的居民吃的药都不同。今后的目标是不断精确,精确到一个特定的小群体,最终可能一直精确到‘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医疗。”徐书华说。

      伴随中国科研实力的总体提升,本土也涌现一批优秀科研人才。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科研人才,徐书华说,希望中国能给本土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土壤,给他们持续、稳定的支撑,让他们的科研事业能有更多上升的通道、成长的空间。

      今后的人生路,徐书华说,很多研究尚在半途中,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要10年,才能将前面积累的数据以及不断增长中的信息,逐步消化,转变为知识。”

      他有个理想,就是把一个个族群的遗传背景、起源和演化历史研究清楚,建立并解析“中华民族基因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命与医学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完)

相关报告
  • 《Nature子刊:科学家成功揭开HIV生命周期的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1
    • 尽管最近被全球所流行的COVID-19所掩盖,但人类仍然面临着另外一种疾病的流行,即HIV/AIDS,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3800万HIV感染者;自HIV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爆发流行以来,很多人死于HIV的感染,在寻找抗病毒疗法的新方法上,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其或能分析并影响HIV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相关研究结果“Short- and long-range interactions in the HIV-1 5’ UTR regulate genome dimerization and packaging”刊登在了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代表了药物和疗法非常诱人的靶点,因此,进行基础研究来理解和影响基本的分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HIV-1突变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含有两个病毒基因组拷贝,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两个基因组能被一种名为二聚化作用的过程聚集在一起,而该过程也是病毒包装的先决条件,最终就能导致新型感染性病毒颗粒的产生以及完整的病毒复制过程的进行。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能在单核苷酸分辨率下调查HIV-1生命周期的新型技术,这种名为FARS-seq(RNA结构的功能性分析)的方法或能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出HIV-1基因组中对于二聚化和病毒包装非常重要的区域。研究者Redmond Smyth教授解释道,二聚化是病毒包装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在HIV-1研究中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然而,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本文研究在高分辨率下提供了这些信息,其或许还有望进行靶向性的干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IV-1的基因组会以两种不同的RNA构象存在,其中仅有一种参与到了基因组的包装过程中,在第二种构象中,RNA能停留在宿主细胞中随后会翻译成为新的病毒蛋白,因此,这两种构象就好像一种分子开关,其能指导病毒RNA的命运以及病毒的复制过程。如今,科学家们确定了能调节两种RNA构象之间平衡的序列,本文研究揭示了病毒因子如何与这些区域相结合从而用来靶向作用或干扰病毒的装配。 研究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利用这些研究发现开发基于RNA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改进型的基因疗法载体,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想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是否这些观察家结果也适用于其它HIV毒株。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或许对于HIV-1的生命周期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还对RNA二聚化和包装之间的关联提出了一种机制性的解释。
  • 《“科学”号首次探秘卡罗琳海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8-17
    •  新华社“科学”号8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14日在西太平洋下潜考察卡罗琳海山。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卡罗琳海山位于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雅浦海沟东侧。   据12日至13日“科学”号获得的最新地形扫描数据,按50米等深线计算,这座海山南北向长约15海里(27.78千米),东西向长约5海里(9.26千米),实际面积是海图测算面积的5倍多。海山最高处距海平面约28米,山顶部是一个椭圆形盆地。   徐奎栋说,“发现”号首次下潜的位置在海山南麓,位于水下约1500米处,这里地势相对平缓,以确保“发现”号安全下潜。   “首次下潜,‘发现’号将对海山南侧1500米至500米深的区域进行调查,了解海山的精细地形、底质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信息并获取生物和地质样品,”徐奎栋说,“在这个区域的海面上,我们看到了成群的海鸥、飞鱼等,这预示卡罗琳海山区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将利用‘发现’号从不同方向对这座海山进行剖析。”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科研人员此前已对雅浦-马里亚纳岛弧的两座海山进行了调查,这两座海山距离只有180公里,但共有物种的比例只有12%左右,其他生物均不相同。   卡罗琳海山和上述两座海山形成一个三角区,此次科学家就是要通过对卡罗琳海山的环境与生物生态调查,探秘三个海山生态系统的共性、特性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虫砂或珊瑚砂为主的软底沉积。全球海洋中估计有逾3万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   海山最主要的特点是生物资源丰富,这是因为洋流遇到海山会向上走,即形成上升流,将海底的营养盐带到海山上方,吸引生物在这里聚集。同时,上升流会改变海山上方流场,形成特定环境将生物吸引在海山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