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首次探秘卡罗琳海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8-17
  •  新华社“科学”号8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14日在西太平洋下潜考察卡罗琳海山。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卡罗琳海山位于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雅浦海沟东侧。

      据12日至13日“科学”号获得的最新地形扫描数据,按50米等深线计算,这座海山南北向长约15海里(27.78千米),东西向长约5海里(9.26千米),实际面积是海图测算面积的5倍多。海山最高处距海平面约28米,山顶部是一个椭圆形盆地。

      徐奎栋说,“发现”号首次下潜的位置在海山南麓,位于水下约1500米处,这里地势相对平缓,以确保“发现”号安全下潜。

      “首次下潜,‘发现’号将对海山南侧1500米至500米深的区域进行调查,了解海山的精细地形、底质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信息并获取生物和地质样品,”徐奎栋说,“在这个区域的海面上,我们看到了成群的海鸥、飞鱼等,这预示卡罗琳海山区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将利用‘发现’号从不同方向对这座海山进行剖析。”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科研人员此前已对雅浦-马里亚纳岛弧的两座海山进行了调查,这两座海山距离只有180公里,但共有物种的比例只有12%左右,其他生物均不相同。

      卡罗琳海山和上述两座海山形成一个三角区,此次科学家就是要通过对卡罗琳海山的环境与生物生态调查,探秘三个海山生态系统的共性、特性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虫砂或珊瑚砂为主的软底沉积。全球海洋中估计有逾3万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

      海山最主要的特点是生物资源丰富,这是因为洋流遇到海山会向上走,即形成上升流,将海底的营养盐带到海山上方,吸引生物在这里聚集。同时,上升流会改变海山上方流场,形成特定环境将生物吸引在海山周边。

相关报告
  • 《卡罗琳海山系统多学科综合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9
    • 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于8月7日从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亚,圆满完成热带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项目科研团队针对位于东经139-141º、北纬10-11º之间的卡罗琳海山区,从地质、水文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调查入手,对海山系统进行了综合探测,涉及从水体到沉积物,从海山到周边深海的完整区域。   卡罗琳海山位于卡罗琳洋脊区,处于马里亚纳海沟的南侧,雅浦海沟的东侧,此前尚未被调查过。本调查通过多波束地形扫描,获得了10米级的高精度海山地形图。利用温盐深仪、垂直拖网和分层拖网等完成了海山“十”字断面22个站位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生态调查。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下潜15次,获取巨型和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涉及柳珊瑚、海葵、海绵、海胆、海星、蛇尾、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170多种生物,包括许多未知的新物种;获得了41块岩石和1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以及大量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填补了国际上在卡罗琳洋脊区海山调查的空白。   通过调查发现,卡罗琳海山是一个平顶海山,最高处距海面约28米,海山基底以上高约3000米。在海山东侧发现了一个自海面下1500米一直延伸到海面下600米的海岭。利用ROV进行的探测发现,整个海岭均由巨厚珊瑚礁灰岩组成,且具有明显的海蚀地貌,随处可见由浪击和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洞。据此推测,这个海山是一个曾矗立于海面上至少1500米的岛屿,在地壳运动中逐渐下沉,兼之海平面上升的作用,成为现在的海底山。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识该区域海山和板块成因以及相关地球物理过程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该航次,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寡营养海域的深海底发现“珊瑚林”和“海绵场”。深海“珊瑚林”和“海绵场”通常见于南北纬30度至两极,在南北纬20度之间的寡营养海域尚未见报道。本航次通过ROV的近地精细观察,在东侧海岭上发现了大片的“珊瑚林”和“海绵场”,珊瑚和海绵又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优良的附着基和生境,进而形成海山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样性的壮观场景。   在海岭上的“珊瑚林”中,科学家采集获得一株翼展约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其根部直径达5.1厘米,推测其生长已达数千年之久。目前全球已知的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一株约4200年的深水黑珊瑚,采获于400-500米水深。而本调查航次发现的柳珊瑚处于1246米的深海,水温更低,食物来源更少,因此生长更慢,年龄可能已经超过已知的珊瑚。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高度超过1000米,但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全球估计有逾3万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海山生态系统特殊,洋流复杂,地形多变,对航行安全、军事保障、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远洋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卡罗琳海山地形 海山上的珊瑚林 采获的部分海山生物
  • 《科学家徐书华:研究亚洲人群基因组 探秘人类进化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1-29
    • 中新网上海11月25日电题:青年科学家徐书华:研究亚洲人群基因组 探秘人类进化奥秘   作者 郑莹莹   在亚太地区,很少有人像徐书华和他的团队这样,十几年来执着探索亚洲人群基因遗传和演化规律的。   徐书华目前是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群体基因组学。   徐书华是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1978年出生的他说自己“生逢其时”,对于科研成长这个过程,内心充满感恩。   上世纪90年代,他从湖北的一个遥远山区走出来,1996年进入湖北大学,完成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学习,而后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便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直到现在。   徐书华带领的研究组经过多年积累,系统研究了整个亚太地区人群的遗传多样性、迁移历史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水平居亚太前列。他介绍,长期以来,国际领域的生物医学和遗传进化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的人群,中国乃至亚洲的人群受关注度相对小得多,研究缺乏长期的、系统的积累。本土的人类群体研究在国际领域也未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规模和地位,因此这也是他的团队和合作者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徐书华介绍,在学术界,他的团队第一个利用前沿的基因组技术和计算分析手段,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了西藏藏族高原人群的系统演化历史,“我们研究了一系列人群,包括:新疆的维吾尔族,西藏的藏族等一批在亚洲人群遗传演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   此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包括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等等,徐书华的团队都有长期关注。 徐书华团队尝试阐明这些人群的遗传背景以及基因组多样性形成机制,比如:“这些人怎么来的,他们为何会出现,当中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携带这些遗传变异?”   “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人类族群的演化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功能和表型意义。有很多遗传变异你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少数族群中才有可能观察到,继而进行研究。”他说。   徐书华介绍,基因组学跟语言学、民族关系等领域紧密关联,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不仅能追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还对现实的人类健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回溯族群的“基因史”,了解多样化人群演化的来龙去脉,复杂的遗传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从而为精准医学奠定群体遗传学基础。   “今后的精准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过去一种病全世界的人可能用一种药,未来根据群体或个人基因组的不同,药也需不同,比如汉族和少数民族吃的药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药也不同,甚至上海和浙江的居民吃的药都不同。今后的目标是不断精确,精确到一个特定的小群体,最终可能一直精确到‘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医疗。”徐书华说。   伴随中国科研实力的总体提升,本土也涌现一批优秀科研人才。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科研人才,徐书华说,希望中国能给本土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土壤,给他们持续、稳定的支撑,让他们的科研事业能有更多上升的通道、成长的空间。   今后的人生路,徐书华说,很多研究尚在半途中,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要10年,才能将前面积累的数据以及不断增长中的信息,逐步消化,转变为知识。”   他有个理想,就是把一个个族群的遗传背景、起源和演化历史研究清楚,建立并解析“中华民族基因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命与医学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