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龙头如何舞起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7
  • 茫茫天海间,数十台漆成红色的岸桥、轨道吊依次排开,在东海的波涛间巍然矗立。这里是全球最大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被称为全球港口建设“珠穆朗玛”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

    这块方寸之地,是上海以及她所背靠的长三角进出口的中枢节点。长三角产业发展急需的物资从这里集散,中国日益发达工业体系的制成品从这里走向全球。

    集聚和辐射,在4000万标准集装箱的年吞吐量中,在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在长三角,成为一种既宏大又平实的叙事。

    港口、铁路、公路,在这里无缝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在这里汇合联结。千百年来,长江与大海交汇孕育的江海文明,在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以占全国3.8%地域面积创造全国近1/4经济总量,走过几十年一体化发展之路,长三角跻身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城市群之列。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建共享民生工程……如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统筹谋划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蓝图,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阔步迈进。

    与全球竞合:勇当中国经济踏浪全球化的“超级巨轮”

    如果说全球经济竞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具有全球影响的城市群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巨轮。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无疑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超级巨轮”。4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高擎改革开放火炬,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奋戟争先。如今的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

    ——按经济总量算,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7年合计的经济总量达19.53万亿元,占全国的23.6%,其中以26个城市为边界的长三角城市群2017年的经济总量为16.52万亿元,居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第五位。

    ——按人均水平算,2017年人均GDP,长三角地区为8.74万元,比全国高2.77万元,按2017年年底汇率,人均水平为1.36万美元,已达到发达国家初等水平。而上海为12.46万元,江苏为10.72万元,浙江为9.21万元,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艰苦奋斗再创业,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代对长三角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那就是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理解长三角城市群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需要我们透过时间的维度去追寻,也需要我们站在空间的尺度去审视。

    两种看似相反的力量,“向心力”和“辐射力”,编织着长三角的历史与未来。透过时空的迷雾,我们能更好地触摸长三角独特的“向心力”。

    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便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最富庶的经济区域。及至近代,上海开埠、西风东渐,申城逐渐成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今天,作为大江大海的连接处,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

    长三角天然有强烈的横向联系需求。早在1982年,中央组建上海经济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加以规划,凤凰、永久自行车探索跨省联合生产,苏浙灯芯绒和锦缎谋划一条龙生产。横向发展、协作共生模式,雏形显现。

    20世纪80年代,身着蓝卡其布中山装、拎着人造革包的“星期日工程师”,穿梭于长三角各县市,给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带去了技术和理念。交流和融合,突破了技术范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迎来了全面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近两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新阶段。今年以来,贯彻落实中央指示要求,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按下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快进键。以往长时间停留在设想层面的议题,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入现实操作层面。

    通过空间这个放大镜,我们能更好看清长三角的“辐射力”。从空中俯瞰,上海虹桥恰处于长三角城市群“Y”字结构交会之处。日客流吞吐量110万~140万人次,每年超过4亿人集散,让这里成为连接世界和长三角的“交通神经中枢”。1小时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长三角经济圈重点城市,2~6小时到达国内主要城市,经济一体化、高铁地铁化、地铁双城化,都在虹桥枢纽汇聚。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延伸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提速,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工作圈进程也逐步加快。发达的高铁网,让苏州、昆山、嘉兴等城市与大虹桥仅“一步之隔”。每天从嘉善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有多达24班高铁,仅嘉善一地每天就有近1.5万人完成和上海之间的常规通勤。

    跨区域融通:打造全球城市竞争的“长三角命运共同体”

    从上海松江沿着G60高速一路向西南到嘉兴,再到杭州,一条科创大走廊正在形成。日前,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松江区挂牌成立,由九城市派驻的28名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跨区域的创新资源流动、科创项目共建在这片热土上全面展开。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跨区域整合,从一条G60走廊,延伸到整个长江三角洲流域。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无疑是一次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地理版图的重塑。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进程不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具特色:上海科技教育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制造业发达,浙江市场活力强、商业模式创新走在前列,安徽新技术方面则有蓄势待发之势。

    如何实现区域融通,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亟待在高质量一体化的谋篇中回答。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强调,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这为新时代推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

    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实际上是国家各自顶级城市间的竞争。然而“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没有区域一体化,一个城市很难迈向卓越。从全球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从国内看,城市群也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从自身看,长三角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全球竞争中,上海和它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长三角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打造“长三角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多方面谋篇布局:

    协调“首席”和“乐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这个乐团的“首席”,上海必须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在“服务”两个字上做文章,提升作为经济中心城市集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级,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同时,苏浙皖也要各扬所长,找准定位,充分利用自己的发展禀赋和特色优势,共同下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盘大棋”。

    疏通“经络”和“穴位”。只有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才能充分流动,城市生态群落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蓬勃绽放。对长三角来说,打通“经脉”,就要打通一切有形、无形的“断头路”,拆掉所有可见、不可见的“隔离墙”。疏通“穴位”,就要攻克那些困扰长三角深度同城化的“堵点”“痛点”“难点”,如环境共治、医疗养老等。这一切,都依赖于改革来破题,从制度、政策、标准等层面加以协调对接。

    厚植“土壤”和“树林”。区域一体化这片“树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文化认同的深厚“土壤”。共同信念、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共同的生活习俗,有助于个人、企业家、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济风险、经营风险。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为这一地区人们所认同的地域文化,即江南文化。今天,构筑长三角文化认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江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气质,引导区域文化从传统的“亲情伦理”向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原则”的转变,引导城市抛弃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城市发展理念,将城市区域合作从利益考量变成政府的自觉自愿行动。

    为全国服务:当好中国经济走向未来的探索者创新者引领者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世界经济的亮点在中国,中国经济的亮点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当有凌云笔。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史诗般的征程中,国家和人民都在期待上海和长三角有史诗般的作为。

    这需要长三角肩负起中国经济走向未来的探索者、创新者、引领者的角色,为改革探路,为发展闯关,为未来蓄势:

    ——办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大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龙腰(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尾(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办好重大改革探索突破的难事。资源共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策,也是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共有难题。上海在人才、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高端资源。一方面,要主动对接苏浙皖三省需求,包括大科学设施共享、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战略产业联盟、数据开放共享等,全面深化合作,推动长三角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共建共享,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生态保护等,强化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让更优、更好资源惠及更多长三角老百姓,为破解资源共享这一共性难题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办好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要事。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一体化程度比较高,有条件率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要发挥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优势,共筑现代产业集群新动能,建设协同创新长三角。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造中心为抓手,打造多个创新联动示范区。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等多个角度设置政策,促进经济带动科技转型升级。率先在高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建立税收分享机制,通过公共税收共享推动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城市群自由流动。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初秋的长江入海口圆陀角,烟波浩渺、水天相接,长江、黄海、东海交汇而行,三水相依,奔涌入海。新时代,长三角三省一市精诚合作,携手共赢,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跃然眼前。不一样的长三角,未来可期。

相关报告
  • 《长江解读 | 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腰”舞起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2-14
    • 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抓住机遇,“舞”起“龙腰”?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特邀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专家共同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之道。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当其时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辐射全国,是我国中部崛起的核心经济区。专家们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长江流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对接当中,长江中游是一个连接点 ,主通道 、大动脉,向西可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可以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以说是内外“双循环”。” 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耀彬:“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效应,还未充分发掘 ,充分展示,怎么发挥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共同治理的样板,区域协调的样板,这是一个面临的挑战。” 湖南省政府参事 湖南省政协委员李琳:“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中的“龙腰”支撑作用,尤显迫切与重要。” 发挥“黄金水道”优势 打造“双循环”主动脉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真正做到一体化发展?专家们认为,首先应该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在已有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快陆海联动、加速市场流通。 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耀彬:“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前期建设,已经具备了海陆空网络体系,为我们交通网络基础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构筑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交通网络,共同推进中欧班列的建设,共同推进中三角集装箱公共班轮的发展,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的网络,真正打造成为双循环的一个主动脉、主阵地。” 抓住特色谋发展 打造区域发展新样板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在区域发展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专家们认为,要以城市群优势产业为主,探索多种出口模式大步“走出去”。 湖南省政府参事 湖南省政协委员李琳:“在优势行业着手突破,在旅游、 装备制造业 、农业、 文化产业等行业,共同打造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一体化,努力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我们湖北的汽车产业,湖南的轨道交通产业 、重型机械,江西的飞机制造,我们可以联合起来,把这些产业链做大做强延伸,形成我们中部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些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为国家的双循环作出我们中部的,作出长江中游的应有的贡献。
  • 《长三角“氢走廊”规划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9
    • 2019浦江创新论坛联合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等多家机构发布了《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智库研究成果。 面对世界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指导和上海市科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如皋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写的《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正式发布。 规划立足高质量发展,适度超前布局,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可行性强的规划,将长三角氢走廊打造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加氢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调平衡发展。 根据规划,氢走廊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间带状及网状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重点城市市内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城际间交通加氢需求为出发点,适度超前建设,以推动实现加氢基础设施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调平衡发展为目标。氢走廊建设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近期发展规划(2019-2021年),此阶段立足于长三角现有氢能产业基础,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同时将以上海为龙头的产业先行城市打造成氢走廊的核心点,率先启动建设4条氢高速示范线路。先行城市包括已经确定积极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上海、苏州、南通、如皋、宁波、嘉兴、湖州、张家港等。 在氢走廊发展初期,先行城市结合实际发展专向规划,以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示范推广线路的加氢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氢气供给情况,优先在公交、物流、出租等领域建设与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阶段性目标相适应的加氢设施。 同时发展城际快速路连接站。以上海为重点城市,辐射周边苏州、南通、如皋、宁波、嘉兴、湖州、张家港等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方面有较好基础或者较强政策导向的城市。以城际快速路G15(沈海高速)作为氢能高速路建成加氢站4座,连接宁波—上海—苏州(张家港、常熟)—南通—如皋等区间城市;以城际快速路G42(沪蓉高速)作为氢能高速路,建成加氢站2座,连接上海—苏州等区间城市;以城际快速路G50(沪渝高速)作为氢能高速路建成加氢站2座,连接上海—湖州等区间城市;以城际快速路G60(沪昆高速)作为氢能高速路建成加氢站2座,连接上海—嘉善—嘉兴等区间城市。以点带线,形成长三角带状氢能走廊,初步形成氢能高速走廊示范。 第二阶段为中期发展规划(2022-2025年),此阶段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发展,进一步提升氢能关键技术水平,在重点城市之间推广建设1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拓宽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范围。同时实现氢能产业快速成长,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的的氢走廊创新发展模式。 在氢走廊发展中期,扩大热点城市规划,结合重点城市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计划,在城市、城际快速路及周边广泛布点。连接南京、常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扬州、盐城、连云港、杭州、舟山、绍兴、台州、温州、合肥、芜湖、马鞍山、宣城等热点城市。延伸前期已建成的4条氢能高速公路,新增城际快速路G40(沪陕高速)、城际快速路S32/S21(申嘉湖高速)、城际快速路S28(启扬高速)、城际快速路G1501(上海、宁波绕城高速)、城际快速路G2501(南京、杭州绕城高速)等氢能高速公路,继续促线成网,增加形成10条以上氢能高速网络。 第三阶段为远期发展规划(2026-2030年),氢走廊要覆盖长三角全部城市和20条以上主要高速公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区域,充分带动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未来社会清洁能源和动力转型。 长三角氢走廊的发展可带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同时氢走廊可有效拉动一定规模的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示范运行,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效应,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集聚区、氢经济实践者。 张家港市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氢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来牵头做这件事情,中国的氢都未来在长三角地区必将崛起,现在珠三角的氢能源产业已经在崛起。 如皋市相关负责人回答界面新闻记者提问时指出,整个长三角氢走廊的规划,一开始如皋市便参与其中。“一个产业的发展只发展一个点不行,需要覆盖整个区域。没有加氢站,氢能源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南通地区即将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这次牵头长三角氢走廊建设,我们如皋作为一个县级市希望通过加入长三角氢走廊,让产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规划》中还透露,除了在加氢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布局,上海下一步还将发布氢能和燃料电池创新发展白皮书,持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