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周琨团队综述:3D打印高熵合金》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11-04
  • 近年来,金属3D打印技术在制造复杂金属结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高熵合金(HEAs)因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增材制造领域的热门材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周琨教授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专注于激光粉床熔融(LPBF)技术在高熵合金中的应用,系统总结了高熵合金的设计策略、粉末制备方法、打印态微观组织、性能表现及其潜在应用。该综述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助力高性能高熵合金的开发,推动其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263195.html
相关报告
  • 《近原子尺寸3D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4
    • 近年来,3D打印(或称增材制造),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制造工艺,可用于各种各样的部件。德国欧登堡大学的化学家Dmitry Momotenko利用一种新3D打印技术制造出超小的金属物体。他与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纳米快报》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称,该技术在微电子学、传感器技术和电池技术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电化学技术,可以用直径仅为25纳米的铜制造物体。作为对比,人类的头发大约是金银丝纳米结构的3000倍厚。 这种新打印技术是建立在相对简单和众所周知的电镀工艺基础上的。在电镀中,带正电的金属离子悬浮在溶液中。当液体与带负电荷的电极接触时,金属离子与电极中的电子结合形成中性金属原子,沉积在电极上,逐渐形成固体金属层。 “在这个过程中,固体金属是从液态盐溶液中制造出来的,电化学家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这个过程。”Momotenko说。在这种纳米打印技术中,他在一个微小的吸管中使用了一种带正电的铜离子溶液。液体从移液管的顶端通过打印喷嘴流出。在实验中,喷嘴开口的直径在253到1.6纳米之间。只有两个铜离子可以同时通过这么小的开口。 在3D打印中,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随着金属层的增长,打印喷嘴的开口往往会堵塞。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监测印刷过程的技术。他们记录了吸管内带负电荷的衬底电极和正极之间的电流,然后在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中调整喷嘴的移动:喷嘴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近负极,一旦金属层超过一定厚度,喷嘴就缩回。 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逐渐将一层又一层的铜层涂到电极表面。由于喷嘴的精确定位,他们能够打印垂直柱和倾斜或螺旋的纳米结构,甚至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打印方向来打印水平结构。 他们还能够非常精确地控制结构的直径。首先,通过选择打印喷嘴的大小,其次在实际打印过程中基于电化学参数。研究小组表示,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打印出的最小物体直径约为25纳米,这相当于195个铜原子排成一排。 这意味着有了新的电化学技术,可以打印出比以前小得多的金属物体。例如,利用金属粉末进行3D打印(一种典型的金属3D打印方法),目前可以达到大约100微米的分辨率。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制造出的最小物体比目前研究中的要大4000倍。 虽然更小的结构也可以用其他技术生产,但潜在材料的选择是有限的。“我们正在研究的技术结合了金属印刷和纳米级精度。”Momotenko解释说,正如3D打印引发了一场生产复杂的大型部件的革命,微型和纳米级的增材制造可以制造功能结构,甚至是超小尺寸的设备。 “3D打印催化剂具有高表面积和特殊的几何形状,允许特定的反应活性,可用于生产复杂的化学品。”Momotenko补充说,三维电极可以提高电能储存的效率。他和团队目前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通过3D打印大幅增加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的表面积,减少负极和负极之间的距离,以加快充电过程。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2847
  • 《3D打印又上《Nature》:超细晶粒高强度钛合金3D打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09
    • 金属增材制造(MAM)正在彻底改变多个行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和生物医学领域。然而,MAM被进一步广泛采用还有很多技术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障碍是对晶粒结构的控制。晶粒结构控制不好会影响其热裂性等性能,并且导致各向异性的机械性能,特别是在高性能合金中。当前在工业中使用的合金最初都是针对常规生产工艺设计的,并没有针对MAM工艺进行优化。需要具有高强度和最佳凝固性能的新型合金,以最大程度地吸收MAM,以此作为高性能部件的竞争性制造途径。 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细小和等轴的晶粒可以减少热裂的趋势并改善其性能,例如:通过Hall-Petch关系加强。但是,在MAM中,由于极高的冷却速度和热梯度的不平衡凝固,晶粒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柱状和织构化的微观结构。因此,在MAM中形成等轴晶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在铝合金的MAM中通过添加晶粒细化剂来获得细等轴晶粒已取得了进展,但仍然没有能够有效细化钛晶粒微观结构的商用细化剂。 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增材制造中心Mark Easton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Hamish L. Fraser教授团队(共同通讯作者)带领下,Dong Qiu博士和Duyao Zhang博士与英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昆士兰大学和内华达大学合作,为MAM组件(尤其是轻合金)设计可调谐的微结构。 △RMIT大学先进制造区 实验中使用的Trumpf 3D打印机。来源: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该项目背后的理论是基于David StJohn教授等人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Acta Mater.2011,59,4907)。这种钛铜合金具有较高的组织过冷能力,这是由于凝固过程中合金元素的分配所致,它可以克服激光中高热梯度的负面影响。打印过程无需任何特殊的工艺控制或其他处理,打印的钛铜合金试样具有完全等轴的细晶粒组织。与在类似加工条件下的常规合金相比,它们还显示出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如高屈服强度和均匀的伸长率,这归因于利用了高冷却速率和多次热循环而形成超细共析微结构。 2019年12月5日,南极熊获悉,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Natrue》杂志上,题目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ultrafine-grained high-strength titanium alloys”(超细晶粒高强度钛合金的增材制造)。 △Ti-6Al-4V和Ti-8.5Cu合金的3D打印 如文中所述,MAM工艺制造的Ti-Cu合金具有完全细的等轴初生晶粒和共析薄片,并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实验已经表明,可通过MAM在多个微结构长度尺度上实现可调谐的微结构。提出的新合金设计策略集中于协同控制合金元素的热力学和MAM的凝固条件。作者也期望他们的合金设计理念可以应用于其他合金系统,并在未来为MAM开发更多高性能的工程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