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到强,中国电池产业需解创新之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8
  • “中国电池产业产能全球第一,但是单位产能利润却低于日本和韩国,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不在我们手中。”在6月6日至7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道出中国电池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

    孙世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苹果手机所使用的锂电池90%都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下游,赚的钱是“小头”。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也是类似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动力与储能电池的需求非常大,但是目前国产电池的性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孙世刚介绍,目前市场上高端电池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国产电池相对中低端。

    孙世刚告诉记者,电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中国虽然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却往往需要购买国外专利。例如磷酸铁锂电极材料在电池产业应用广泛,但是这种材料的专利是美国的。

    “而且国内电池生产线上的装备基本都引自日本或韩国。我们使用别人的装备,怎么可能生产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孙世刚说,这些现状说明国内电池产业缺乏原始创新。

    就动力与储能电池而言,在孙世刚看来,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对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提出更高要求,这是电池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机遇。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是“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海市科委研究员秦文波在会上介绍,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需要很多技术创新。因为它要求从电池的设计、应用到回收,都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日产LEAF电动汽车被称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样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张剑波介绍,LEAF电动汽车在电池的安全防护上进行了4层设计,因此自2010年上市至今未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而且日产公司专门成立子公司,对电池的梯次利用进行研发。

    孙世刚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对电池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材料领域。这是因为电动汽车市场火起来后,吸引很多材料领域的研发人员进入电池领域,而从材料入手进行研发门槛相对较低。但要实现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面向未来市场研发出更好的电池体系,需要开展更多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认识电池系统,比如电池的工作机制和衰减机制到底是什么。”孙世刚说,中国电池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更多原始创新。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6/08/content_678961.shtml
相关报告
  • 《国产大飞机需解“空窗”之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1
    • 最近的川航风挡玻璃事件,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用于万米高空的客机风挡玻璃。目前,美、法、英三家公司垄断着全球航空风挡玻璃市场。飞机风挡玻璃研发难点在哪?为什么这么重要?我国相关研究进展如何?国产大飞机如何破解“空窗”之困?科技日报记者20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客机玻璃结构类似“三明治” “玻璃既是结构件也是整体件,虽然占整机比重很小,但却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和整个飞机的安全,是关键部件之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建材总院)玻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臧曙光告诉记者,目前客机风挡玻璃多由无机硅酸盐玻璃与有机透明材料复合而成,具备多种功能:有足够强度,以承受飞机座舱压力、气动载荷、机体结构载荷等;作为透明观察窗,要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具备抗鸟撞以及防冰除雾等功能。 臧曙光将客机玻璃结构比作“三明治”,例如388结构,每层玻璃厚度分别为3毫米、8毫米、8毫米。最外层3毫米的玻璃表面,需要镀上一层透明导电膜——该膜具备除冰除霜的电加温功能。 “如果电加温的温度均匀性不好,会缩短风挡玻璃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引起玻璃炸裂。电加温线路系统的短路、断路等故障也会造成风挡玻璃失效。”臧曙光说,由于几乎涵盖了玻璃加工的所有高精尖技术,飞机风挡玻璃制造被称为“玻璃加工技术之花”。 三家公司垄断全球市场 风挡玻璃寿命、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民航用大型客机运营成本,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臧曙光告诉记者,目前全球大型飞机制造主要被波音、空客垄断,为其配套的三家公司也垄断了客机风挡玻璃市场。我国每年仅维修更换玻璃的费用就达数亿元。 究其原因,这些厂商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了轻量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多功能的产品发展趋势。 美、法等国家开发的锂铝硅组分的专用平板玻璃,强度和应力层深度比普通化学钢化玻璃高50%以上,每平方米面积可承受近5000公斤的力。采用这种玻璃原片制作的新型飞机风挡玻璃,在保证600公里/小时的抗鸟撞强度的情况下,厚度可减薄到30毫米以下,减重效果极其显著。 国产玻璃被用于C919舷窗 1958年,建材总院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飞机防弹玻璃,之后又相继研制成功30多个品种60多种规格的航空玻璃,满足了包括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国产机种配套需要。 国产大飞机也拉动了包括玻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国产玻璃被用于国产大飞机舷窗。 但臧曙光告诉记者,客机风挡玻璃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适航认证管理程序,国内应用需通过中国民航CAA认证,如要为波音、空客等配套,还需通过美国FAA等国外认证。 他认为,虽然我国能够生产出满足适航要求、性能可与国外相媲美的产品,但因为缺乏大型客机的实际应用经验,打破国外公司垄断还需时日。 建材总院博导、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CTC)首席科学家包亦望分析,不考虑鸟撞和冲击,飞行过程中飞机风挡玻璃破坏可分为三种情况:玻璃破裂但没有脱落,还能挡风但影响视野;玻璃破裂随后脱落,形成空窗;没有破裂整体脱落。 “这都可以预先检测和预防。”包亦望举例说,第一、二种情况下,玻璃一定存在某个破坏源(缺陷、微裂纹或划痕),为防止事故发生,可对没有发生事故的飞机采用无损在线检测方法排除风险隐患,或对用了5年以上的飞机进行检查。建材总院和CTC发明的光弹扫描法可用来检测、预测玻璃内应力集中和缺陷的部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玻璃安全及各种钢化玻璃安全检查。
  • 《做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 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5
    • 5月10-11日,2019求是缘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上虞)高峰论坛暨产学研结合做强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 本次峰会主题为"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就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全供应生态链领域,做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峰会由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主办,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省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绍兴市上虞区投资促进中心共同承办,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和求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协办。近300位来自海内外多地的半导体产业界、高校、研究机构、投资界、政府园区等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 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理事长、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原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董事长陈荣玲开幕致辞,介绍,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由浙江大学校友发起,目前集聚了全球多个高校校友、公司、组织机构、政府园区及科研院校等个人和单位,是一个自愿组成的全球性跨区域、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全产业链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特别是中国大陆区域的半导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过四年多发展,目前联盟有来自全球多地半导体产业界、投资界、法务界、政府园区等400多正式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1900+人次在线社群,同时联盟今年开始推出半导体项目融资落地服务,积极建立沟通渠道,串联半导体产业链资源,服务融资企业、投资机构、园区招商,从而更好地助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之间,与上海隔湾相望,相继获得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等殊荣。目前,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重点发展“4+1”即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 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包朝阳代表东道主欢迎大家到来,他指出上虞作为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的故乡,希望通过本次峰会,能再续上虞求是情缘,同时希望通过本次峰会能让更多的浙江大学的学子、来自海内外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能走进上虞、了解上虞和关注上虞。 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胡炜代表浙江大学及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前来祝贺本次峰会的顺利举办。 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霖,国家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石瑛以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鲁瑾分别进行了致辞。 专家们表示,中国大陆目前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发展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仍然微不足道,但是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还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实现了一些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指出做半导体产业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八年、十年不盈利的准备,同时希望地方政府能“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并重,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 随后,中国知名半导体行业评论家莫大康,以及应用材料原全球执行副总裁、华虹集团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芯国际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及合肥长鑫存储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EMI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硅谷杰出工程师协会名人堂入选者王宁国博士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莫大康作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业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协调的问题,在短期内是很难解决的;建议建立以国产设备为主的8英寸产品生产线,目的是来考核设备的实用化,要以设备厂为主导,而制造厂为协助;提高半导体设备零部件( MFC、管道、阀门、接头、泵等)的国产化率;而半导体设备不能满足于由“0”到“1”的突破,更要关注“1” 的内含,要能满足客户量产需求。 王宁国博士,在“创新、商业化与业务拓展”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目前中国大陆自主生产的半导体设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仅在2-3%。这说明中国大陆自主生产半导体设备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业如何后来者居上,科技创新就非常重要。而停留在实验室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能商业化、被市场认可的创新才真正有社会价值。 峰会上,来自半导体装备领域的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博士、半导体晶圆材料领域的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彦君以及晶圆制造领域的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制造事业总部总裁范伟宏分享了各自企业的概况和经验。 峰会期间,王宁国、莫大康、范伟宏、曹建伟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长沈浩平以及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o-CTO程卫华等嘉宾参加了圆桌对话,围绕做强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各抒己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傅新,强调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要,技术创新与高端产业链的支持密不可分,每一项技术攻关都是艰辛的,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也请大家给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团队,比如光刻机项目团队,一定的耐心。 峰会上,来自产学研界的专家代表都对做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进行了充分探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有广大的市场,有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必要性和强有力的市场支持。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需要以全球市场为导向,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同时需要建立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与世界一流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