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全国电驱式、气力式等高性能播种机保有量接近18万台》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22
  •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国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了新进展。负责人表示,“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聚焦农业生产急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国产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研发创新上,启动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以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为重点,实施丘陵农机、农业
    机器人
    、智能农机等研发专项,支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一批智能化程度高、先进适用、性能可靠的机具相继研制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这里面有“两个18”很有典型性、代表性。比如,
    全国电驱式、气力式等高性能
    播种机
    保有量接近18万台,播种质量得到了提高,推动出苗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每秒18公斤大喂入量机型首次应用于麦收作业,在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低损收获。
    再比如,
    丘陵山地
    拖拉机
    、山地玉米播种机等急需的机具实现量产应用,丘陵山区部分领域“无机可用”的问题得到缓解

    推广应用上,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导向作用,坚持以用促研发、以用促制造、以用促转化,布局建设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分区域、分作物打造了400个农机创新产品熟化应用试验场。加力推进补贴机具“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农机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97%、91%和88%,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研产推用一体推进,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农机研发创制和推广应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注:本文由农机网(www.nongjx.com)整理发布,资料来源:国新办。
  • 原文来源: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9621.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7月18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的通知。 通知指出,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光伏微电网应用、太阳能光热蓄能增温等技术的示范与应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在具备条件的种植园区,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及新型纳米仿生态转光膜技术综合应用到传统温室大棚,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可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供暖。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的通知 京政农发〔2023〕34号 各相关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经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7月7日 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全市“双碳”战略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前提,以实施减排固碳重大行动为抓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双碳”战略顺利实施贡献农业农村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业农村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要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节能减排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2.坚持生产生态协调推进。保障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稳定供应,不以降低生产规模简单实现减排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比例,实现保障供给与减排增效协同。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资源、产业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农村减排策略,实现最优的减排固碳效果。 4.坚持市场政府协同推进。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针对农业农村减排重点,积极制定支持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不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稳中有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5%和95%以上。 到2030年,清洁低碳、节能高效、绿色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单位农产品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绿色转型,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种植业减排降碳 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秸秆、尾菜、果木枝条资源化利用。开展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农田固碳点位监测。发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打响农业绿色有机品牌。 (二)养殖业减排降碳 推进品种改良,实施养殖饲料调控减排,提高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促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兽药减量化利用。建立养殖业减排监测点。扩大绿色有机畜、禽、水产品生产规模。 (三)农田固碳扩容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田块集中、土壤改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建立生态高效的农业耕作制度,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农机节能减排 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高性能低碳节能农机装备,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快绿色、复式农机装备升级改造和应用,推动农机智能化发展。 (五)农村用能与废物处理减排 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用能技术示范与应用。开展农房安全性、节能性改造,推广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机衔接。 三、重大行动 (一)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专用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推行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推进先进施肥机械替代,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推进氮肥减量增效,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全程绿色高效融合的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使用,降低农药使用强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兽药减量化,加强兽药使用监管,严禁超范围、超剂量用药,推广低毒无残留兽药新产品,引导养殖场正确选用替代产品。推进高效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旱作雨养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菜田精量微灌施肥等系列节水技术,推进工程节水。 (二)养殖低碳减排行动 实施养殖饲料调控减排,推广适宜的日粮精粗比,采用全混合日粮调控技术,适当添加甲烷抑制剂、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抑制瘤胃发酵,推广畜禽水产饲料营养调控、营养精准供给技术,推广高产低排畜禽品种。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养殖场用水、储粪、污水收集设施,健全储运体系,推广密闭式发酵、覆膜堆肥发酵等粪污堆肥发酵技术。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强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和技术支持,规范设置养殖尾水排放口。发展种养循环农业,统筹协调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废弃物消纳条件,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基地,形成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三)农机绿色节能行动 支持农机节能减排迭代升级。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低的老旧农机具,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固碳、安全可靠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国四”排放标准柴油农业机械和其他节能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推进应用绿色农机技术,开展绿色机械试验示范,推进农机智能化。推广应用自动驾驶、农田精细平整、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精准喷洒、设施智能监控和精准收获作业等智能装备。支持农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新型智能化农机装备,同时对具备改造条件的传统农机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 (四)农田碳汇提升行动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平整度,改良土壤,整修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林,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和改造输配水管、排水沟、泵站及渠系建筑物。提倡农田有机肥施用,在粮食、蔬菜生产方面推广有机肥替代行动,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储存能力。建立生态高效农业耕作制度,推广少免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深松整地等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继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创建,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市级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推广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黄)贮等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推进尾菜、果树枝条、菌渣等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六)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光伏微电网应用、太阳能光热蓄能增温等技术的示范与应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在具备条件的种植园区,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及新型纳米仿生态转光膜技术综合应用到传统温室大棚,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可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供暖。 (七)科技创新支撑行动 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新型肥料、农业深度节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立体生态复合种养、生物农药研制、品种培育、设施农业智能控制装备、节能型农房改造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集成创新,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一批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减排固碳技术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北斗、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以现代设施农业为切入点,加强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设施装备与栽培技术配套,促进良种、良法、良机协同。加强农业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 (八)监测体系建设行动 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建立减排固碳监测体系,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开展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和农田固碳等定位监测。定期开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站。运用遥感测量、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统计监测体系,建立重点领域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本市农业农村碳排放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施全方位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大农产品定量检测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企业、合作社、散户三类主体追溯试点推广应用,完成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及信息互联互通,促进自产农产品的流向可查、全程可追溯。建立绿色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打造农业绿色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 (十)乡村建设行动 有序推进老旧户厕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未达标公厕改造,全面升级乡村旅游厕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培育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加快构建宜居低碳农房、农宅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推广新型低碳节能建筑保温材料、高能效建筑设备,推进绿色农宅、装配式农宅、超低能耗农宅建设,大力提升农宅节能宜居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研究审议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与规划,协调解决主要问题,对各部门和重点领域定期进行调度,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各区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具体工作。 (二)加强政策创设 加大对有机肥推广应用、绿色防控产品、耕地地力保护、秸秆综合利用、低碳农机具、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的财政补贴,建立完善耕地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完善落实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持续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建立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加强宣传引导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低碳发展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介。发挥党政机关、企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作用,开展宣讲活动。通过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线上宣传。 (四)加强试点示范 建立农业绿色低碳试点,探索开展零碳示范村、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减排固碳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打造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板。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农场等创建工作,为农业减排固碳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五)加强人才支撑 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牵头组建低碳农业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支撑作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加强节能减排、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示范。健全绿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绿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模式。
  • 《四川发文加快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到2027年农用无人机保有量1.5万台以上》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8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决策部署,抢抓低空装备创新和产业增长的发展机遇,形成农业领域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日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加快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目标任务:推动低空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资源集聚、应用广泛、服务高效、体系完备、保障有力的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新发展格局。到2027年,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新基建、新应用、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以下简称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到15000台以上,新培育持证农用无人机操控员5000人以上,打造“农用无人机+”5类应用场景,年度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次。 附全文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的通知 川农发〔2025〕- 11号 各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决策部署,抢抓低空装备创新和产业增长的发展机遇,形成农业领域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着力科技赋能农机装备、插上现代农业发展翅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试点先行、安全发展”的原则,积极研制低空农业装备、提高低空服务能力、打造低空应用场景、优化低空农业生态,开拓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路径,打破传统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时空限制,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赋予飞翔动力。 (二)目标任务。推动低空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资源集聚、应用广泛、服务高效、体系完备、保障有力的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新发展格局。到2027年,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新基建、新应用、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以下简称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到15000台以上,新培育持证农用无人机操控员5000人以上,打造“农用无人机+”5类应用场景,年度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次。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装备技术攻关。按照“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服务产业”的原则,全面梳理低空领域农业装备短板弱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无人机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低空飞行器及其配套农机具,重点开展农用无人机、机载传感器、飞行控制、绿色新能源动力、智能作业系统等技术攻关。利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丘陵山区农机化薄弱环节技术攻关项目,开展适宜农用无人机作业的肥药耐腐蚀播撒系统、种子精量飞播技术攻关,以及开发适应农用无人机喷洒的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加强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做好鉴定检测认证,促进创新产品加快迭代升级。 (二)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低空飞行农业装备作业引领区,分作物分区域分环节举办现场演示活动,打造植保作业、精准施肥、播种、农情监测及农林产品吊运等典型应用场景,构建高效的空地协同农业生产体系。 1.打造农用无人机大载重吊运示范应用场景。在农机无法通过机耕道进出的坡耕地、高台地和背湾死角等区域,通过大载重农用无人机吊运轻简型农机上山、农产品下山等,开展低空飞行农业装备集成配套和中试熟化,促进新技术、新装备转化应用。 2.巩固“农用无人机+植保、施肥”应用场景。在连片粮油、果蔬茶种植区域广泛开展农用无人机病虫害飞防、撒施肥料等作业,按作物类型开发作业标准,加快在茶叶、果树、蔬菜等特色产业上的应用。 3.扩大“农用无人机+播种”应用场景。重点在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地块小、坡度大等区域,以及因土壤湿度大导致播种机械不能开展作业的区域,通过农用无人机飞播油菜、小麦、青稞、牧草种子,保障农事生产。 4.突破“农用无人机+农林产品”采收吊运应用。重点在丘陵山区林果、林药、菌菜种植集中区域,从林区、果园中吊运水果、药材、菌菜到收集点,发挥“空中运输队”作用,加强单机智能规划、多机协同监管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装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帮助群众减少运输成本、增加经营收入。 5.拓展“农用无人机+农林草牧监测”智慧管理。主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地理勘测、田间遥感监测方面,粮油、果蔬、林草种植基地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监测方面,牧场整体环境和牲畜个体行为监测方面,发挥“空中侦查员”“数据收集员”“网络通信员”作用,提供详实农情,服务农田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管理,支撑“农用无人机+智慧农场”建设。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低空+农业”新基建,布局建设低空飞行农业地面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农用无人机起降平台(点)、充电站、维修站和停放场等设施。灵活部署车载移动式地面工作站和保障站,提供燃油、电力和维护,确保作业过程稳定进行。灵活投放中继无人机、系留式中继无人机,提高信号薄弱区域的通讯质量。建设农用无人机作业监管系统,建立农用无人机作业数字档案,提高作业数据的溯源监管能力。 (四)构建低空飞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具有低空飞行农业装备相关学科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低空飞行农业装备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农用无人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持证操控员,遴选一批操控培训教员。与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集整机销售、租赁、配件提供、维修保养、报废更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用无人机服务中心。强化低空飞行农业装备管理、推广、安全监理等专业服务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用无人机。加大报废更新补贴,推动农用无人机换代升级。加强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项目储备,在国家“两重”项目、地方专项债申报时予以支持。鼓励把农用无人机开展飞防、飞播等作业服务,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范围。支持各地打造“农用无人机+”应用场景,开展田间、林间农用无人机快速充电装置、“机巢”和维修点建设,增强应用服务能力。探索针对农用无人机作业意外事故,以及农作物药害造成损失的商业保险产品。 (二)强化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开展农业低空飞行安全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培训管理规定(试行)》,积极推广《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作业规范指南(试行)》,排查整治飞行安全隐患,防控炸机、碰撞致人伤亡事故发生,稳妥处理低空飞行纠纷。 (三)强化统筹协同。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协同电力电信部门,推动种植田块附近影响正常飞行作业的电线、通信线优化调整。要统筹组织本地区低空农林作业,顺畅开展设备调配、能源供给、空域协调和后勤保障等。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