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布局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3
  • 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从布局变化看,中国耕地持续多年的“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

    报告说,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从地类结构看,旱地9.68亿亩,占比50.2%;水田4.68亿亩,占比24.2%;水浇地4.93亿亩,占比25.6%。从地区分布看,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的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5省区合计耕地面积接近全国耕地面积40%。

    报告指出,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标准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相比,总量增加1120.4万亩,增幅0.58%。从布局变化看,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从坡度变化看,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趋势初步呈现,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132.19万亩(不含梯田),2度以下耕地净增加714.7万亩。

    报告说,中国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北京等15个省份43个城市开展试点,启动实施再开发153.55万亩。近年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报告称,中国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2023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数量已下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4/12-22/10340619.s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20
    • 国新办19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在会上介绍,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 刘国洪表示,党的二十大以来,自然资源部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聚焦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建立经济奖惩机制,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聚焦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2021年以来,找矿资金投入连续3年增长,有力促进了矿产资源增储上产。甘肃洪德发现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鄂尔多斯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深层煤层气田,四川雅江发现超大型锂矿,云南镇雄发现亚洲最大磷矿。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体规划、83%的市级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持续优化规划和土地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服务新型城镇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万亿元,同比增长6.0%;持续推进大洋、极地科学考察,新建中国南极秦岭站投入使用,“双龙探极”取得新突破,中国极地考察走过40年历程、成就斐然。 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和标准控制,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45%;推进绿色勘查开发,所有在产矿山涉及的125个矿种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也就是通常说的“矿产三率”实现最低指标全覆盖;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开发,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用海应保尽保。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153万亩、批准用海739万亩,其中涉及4238个交通项目、281个水利项目、4588个能源项目建设。完成覆盖约3/4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的实景三维数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引导规范光伏项目用海,促进新型能源开发。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布局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完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256个重要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四是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全国所有市县实现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强化法治建设,推进国家公园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定,严格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维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
  • 《中国石油清洁能源布局初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3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710亿元至750亿元,增长374%至395%,创7年来最好水平。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石油取得良好业绩的重要原因。2021年,在确保能源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中国石油在清洁能源领域寻求突破,实现了“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新格局,新增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345万吨标煤,总能力接近700万吨标准煤/年,创历史新高。 布局氢能产业链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石油上海平霄路油氢合建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首个油氢合建站项目,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加氢、加油、充电、便利店等服务于一体。开业当天,引来不少好奇的司机“尝鲜”。 氢能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一种可行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国石油踊跃参与其中,希望通过技术突破,探索出清洁能源发展新路径。 位于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张家口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于2021年2月投入使用。“加氢站建设的背后,是中国石油打造的一条氢供应链。”中国石油河北销售公司崇礼北综合能源新形象站站长秦渊说,前端是北京、河北一批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相继投产,后端是华北石化建成投用的500标准立方米/小时副产氢提纯装置,每天满负荷生产可产出纯度接近100%的氢气4750公斤至5500公斤,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中国石油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陈明卓介绍,中国石油目前在北京、河北、重庆等地建成8座加氢站、6座换电站、3座综合能源服务站,在环渤海、陕甘宁等7个区域部署建设19个氢提纯项目,氢气年产能将超过260万吨。 地热跑出加速度 在关注氢能这个“新选手”的同时,中国石油还注重更好发挥其他“老选手”的作用。这个冬季,在全国正式供暖前,从辽河到雄安新区、从唐山到德州,中国石油新投产的6个地热清洁供暖项目全部加入“保供大军”,新增供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 在地热领域,中国石油发展迅速。毗邻雄安新区的华北油田,高效开采油田深层的地热资源,用于石油新城、万锦新城等小区供暖,坚持100%同层无压回灌,实现地热供暖可持续发展;在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欢三联合站地热应用工程是中国石油典型地热工业应用示范项目,利用10口地热井替代原水套加热炉,实现清洁供热。 中国石油集团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新能源处处长苏春梅告诉记者,中国石油积极开拓地热产业,加大对内清洁替代、对外清洁供能。眼下,中国石油正致力于打造京津冀清洁供暖示范、东北用能替代示范和长三角采暖制冷示范“三大示范区”,受益人口达350万,年替代标煤40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 光伏发电谋突破 如果说氢能与地热利用的是石油生产副产品和地质资源,还属于石油公司的业务延伸。那么,光伏发电基本已经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迈向新的领域,开启老油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2021年12月27日,对于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六大基地”之一的玉门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座巨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电约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97吨、二氧化碳28万吨。 这是中国石油第一个获得保障性并网指标、批复立项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2020年11月,玉门油田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老君庙采油厂太阳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年发电总量155万千瓦时,约减少碳排放1545吨,节约标煤626.2吨。其成功运作是玉门油田向新能源业务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也为油田后期光伏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样是在西部,中国石油的绿色清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宁夏销售公司建成国内首座BIPV光伏发电油气合建站,相比传统的BAPV光伏发电模式,效率高、寿命长、成本低。塔里木油田已有12座泵站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灌溉示范站,替代柴油机发电灌溉。目前正在建设塔中沙漠公路太阳能利用工程,完工后将实现全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光电抽水灌溉全覆盖。 如今,中国石油对外清洁电力新增光伏装机20万千瓦,已有117座加油站开展充电业务、91座加油站开展光伏发电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