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科技活动周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大主线》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9-05-28
  • 2019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将于5月19日至26日举办,届时在市内各相关场馆将开展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在5月14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詹德村介绍,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为主题,主要突出4个亮点和特色。

    一是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大主线。活动周开幕启动仪式及各项重要活动上都将有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创新重大成就的内容。以“湾区创响”为主题,邀请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广州等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普或科技创新企业专家作主题演讲;首次举办大湾区科技研学活动,开辟大湾区科技研学主题路线,增进湾区青少年对广州科技创新的了解; 2019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舞美设计方案也将以港珠澳大桥作为背景,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果。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活动中既有展示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就和高科技成果,也有突出市民参与体验、好玩的项目,如创新科普嘉年华活动将引进广州相关企业最新研发且首次展出的“VR看港珠澳大桥”、“绿幕——海洋世界”等。今年的活动周开幕式将结合广州亚洲美食节,跨界融合 “科技+美食”,组织智能厨房、机器人冲饮、分子料理、食品安全检测等与美食相关的科技展览,举办 “奇幻食旅”、“吃酸菜会中毒吗”等美食题材科普表演秀,充分体现广州美食与智慧生活的互动和交融。

    三是突出打造新品牌活动。首次引进SELF格致论道讲坛。该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SELF+Guangzhou讲坛,是SELF格致论道讲坛在广州长期落地的联名品牌,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负责运营落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中国科学院资源,聚集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传播者,发掘和培育大湾区的科学传播明星,向世界讲述大湾区的创新史。

    四是突出传统品牌活动新活力。广州科普活动传统品牌的科学之夜系列活动集中在5月24日晚举行,参加的单位大大超过往年,达到14家,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广东科学中心“恐龙之夜”,广州动物园“动物奇妙夜”,珠江啤酒博物馆“啤酒文化之夜”等十四个夜间科普活动,将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引导公众感受科学的趣味性、观赏性,培养公众热爱科学、传播科学、享受科学的精神风尚。(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486686662210365&wfr=spider&for=pc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电力建设“成绩”亮眼》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0
    • 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5月27—5月30日,《中国能源报》记者跟随第二届“高质量发展能源行”网评引导活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生产一线。 在海上,风电机组发出的绿电不仅解决岛屿用电问题,还有力带动岛内经济发展;在空中,260多米高的铁塔架起一条“输电高速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用电需求;在陆地,光伏、储能、车充等新能源科技“百花齐放”,电力建设带来的惠民、利民成果从内地向港澳扩展……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强输电、稳电网,供电保障有底气 狮子洋是珠江入海的水域,500千伏狮南甲乙输电线路跨越珠江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架起一条“电力高速路”。 据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高级经理吴彦伟介绍,该线路原由外国公司承包建设,运行近40年来,线路逐渐老化锈蚀,存在安全隐患。伴随近期线路改造完成,狮子洋上新建起一座高达264.5米的海上铁塔。《中国能源报》记者登上铁塔基座,看到其架起的输电线路与紧邻的南沙大桥平行,下方是繁忙的航道,一艘艘货船从旁边驶过,远处东莞港岸上堆放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 吴彦伟表示,由于改造工程涉及航道通行,作业单位和航运主管部门积极沟通,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具体情况设定封航时间,在保障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航道稳定通航。而针对水上组塔空间狭小、大风干扰的难题,工程设计采用新型抱杆和承载底座,抱杆的占用空间减少20%,臂展延长25%,载重提升45%,抗风等级提高到17级,平均每4天就能帮助铁塔“长高”20米。“今年5月,伴随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完成,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输电通道之一的南通道交流线路输送能力由原来的240万千瓦提升至300万千瓦。” “电力高速路”有力增强广东电网输电能力的同时,也给电网提出了稳定性和抗扰动的高要求。同时,伴随新能源成为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大装机电源,其发电波动性也对电力系统提出新挑战,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课题日益突出。 “对此,我们提出了数字仿真技术,用数学模型表达电网、发电厂、线路、变电站和负荷等元件,搭建等比例的数字电网,覆盖8000多个电气元件节点,3800多条交流线路,15回直流,实现南方电网的全景镜像实时仿真,精准定位电网运行故障,为交直流大电网运行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南网科研院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涂亮表示,“它像一台CT设备,可以对整个电网运行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点进行诊断和扫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若要保障电力供应稳定,除强化输电能力和电网稳定性外,对电力设备的巡检也必不可少。 据了解,当前,一批科技装备正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落地应用,协助工作人员高效完成线路巡检、异物清除、故障识别等日常作业,有力保障“十五运会”电力稳定可靠供应。在这里,智能机器狗从车上跳下,用身上的全景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捕捉高压室、电缆走廊等关键区域设备运行状态,将画面实时传输至平板电脑,协助工作人员开展巡检工作。难以徒手举起的设备箱,在腰部外骨骼设备辅助下被轻松拎起,使用者说:“能感到腰部有一股力,帮我抬起了这个箱子。是外骨骼识别到了我要做的动作,并在正确的位置发力,让我省了不少劲。” 从海岛到城市,新能源成为新支柱 站在珠海长琴岛的海岸远眺,银白色的风机分布错落有致,迎风转动,于海天之间绘出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是广东省首个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于2016年开工建设。据《中国能源报》记者现场了解,该风电场投产运营后,南方电网进一步完成海上“风电+储能”并网研究实验室建设,至今已完成5种新机型并网测试。“我们为新能源并网装备及相关技术提供研究与试验平台,并积极探索国产主控系统研发、海上风电制氢等前沿技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维斌介绍。 离开海岛,进入城市,课题也从“用上电”变为“用好电”。 “理想的城市电力系统,需要随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高效、节能地实现‘充、储、放’功能。”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运营中心主任王劲表示,储能电站不仅能储存电力,也能“毫秒级”响应电力系统调节需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新型储能电站,佛山宝塘储能电站(以下简称“宝塘储能站”)占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最大运行功率300兆瓦,可一次性充满或放完电60万千瓦时。自2024年1月投运以来,该站已累计调节电量6.47亿千瓦时,充放电效率达89.38%,为大湾区电力负荷调节提供重要支撑。 “如何把300兆瓦规模的储能设备用好?我们认为,不仅要服务好电力系统调节需求,还要对储能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劲说,宝塘储能站不仅是佛山的“城市充电宝”,也是储能设备的“练兵场”,不同技术路线的9种储能系统在这里“同场竞技”。“我们通过对不同电池、不同冷却方式、不同变流器拓扑的运行性能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锂电池储能的高效可靠技术路线。” 而来到经济发达的一线都市,更大的用电负荷意味着需要容量更大、响应更快的调峰调频方案。 在深圳,抽水蓄能成为电力系统负荷调节的重要支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距市中心20公里,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投产以来,累计调节电量超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深圳市两个月的用电量,调节能力超过深圳负荷峰谷差的1/3。 南网储能公司深圳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调节需求,机组从备用到发电状态只需要两三分钟,响应迅速,可以作为电网的应急电源。“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9个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群自今年起将陆续投产。预计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44亿千瓦时,相当于110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从利民到惠民,便利车充普惠百姓 “我就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会来这座充电站两三次。这里充电很快,基本不用排队,我的车10分钟左右就可以补充200公里左右的续航,充满也只需要不到20分钟。如果换其他充电站,充满可能就需要1小时以上。”新能源车主孙先生在深圳莲花山超级充电站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站不仅充电体验良好,“黑科技”也不少,他对V2G(车网互动)技术很感兴趣。“虽然我的车目前还不支持放电功能,但如果能通过车辆放电获取电费收益、减少充电费用,我很愿意尝试。” 据了解,深圳莲花山超充站共有27台充电桩,可同时满足46辆车充放电。该站还配有22台V2G充电桩,最大放电功率可达2160千瓦。所谓V2G,就是让电动车变成电网的“灵活电源”,车辆电池不仅能从电网充电,还能在需要时向电网反向放电,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市场及客户服务部副总经理孙晓佳表示,今年3月,深圳举办全国规模最大车网互动活动,莲花山超充站单日放电量达到了13000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6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在该活动中,新能源车主每向电网反送1千瓦时电,就可获得4元收益,与用电低谷期充1千瓦时电花费0.4元相比,每度电足足赚了3.6元的“差价”。南方电网公司也不断推动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建立“批发+零售”市场化机制,充电运营商将电力交易中获得的部分收益用于补贴车主,有效调动车主的参与积极性,以反向放电助力提升城市能源安全韧性。 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路上常能看到右舵、黑色牌照的澳门车辆。在横琴的一座充电站,一位经常往返粤澳两地的新能源车主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他的车适用欧洲充电标准,和国标充电桩不兼容,以往车里必须常备转换插头才能充电,还可能遇到充电不稳、功率限制问题。但近年来,横琴正设立越来越多的欧标充电桩,欧标车辆充电体验越来越好。南方电网珠海横琴供电局市场营销部经理孙海光介绍:“横琴供电局持续优化充电站布点,增加配置欧标充电桩,保障‘港澳车北上’充电需求。今年以来,横琴欧标充电桩充电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3倍。” 据了解,南方电网已在珠海、横琴范围内为港澳车辆提供欧标桩充电服务超3万车次,累计充电量达54.53万千瓦时,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基础设施县区全覆盖,标志着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整体建成,打通了港澳车北上充电链路。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