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两篇顶刊,佛山科技学院刘全团队等发现两种人类致病新病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3-01
  • 蜱是重要的病原传播媒介,可传染的病毒包括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内罗毕绵羊病病毒及阿龙山病毒等。

    2021年2月18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刘全教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王伟院长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钱军教授等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ew orthonairo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 in China 的论文。

    研究团队从蜱咬伤病人分离鉴定一种新的蜱传病毒—松岭病毒(Songling virus, SGLV)并提示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

    研究者首先对一名蜱叮咬后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血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该名患者疑似被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感染。随后,通过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并对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形态结构与已知的内罗病毒属病毒相近,却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分支。松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内罗病毒科正内罗病毒属成员,基因组包括L、M、S三个片段,与已知正内罗病毒序列同源性为46.5–65.7%。随后,研究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涉及SGLV感染的病人均有蜱叮咬史;疾病潜伏期约为6天;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疼、发热、精神沉郁、乏力和头晕等;部分病人体内能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此外,研究者检测了东北地区硬蜱与血蜱,发现均有SGLV感染,提示其在SGLV传播上的重要意义。

    中国学者发现了一种新的内罗病毒,该病毒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发热性疾病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松岭病毒(SGLV)可能是以前未知的发热性疾病的原因,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这种疾病在其目前识别区域之外的地理分布。

    2019年5月30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刘全教授、浙江大学周继勇教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王伟院长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A New Segmented 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 in China 的原创论著(Original Article)。

    2017年,在对中国蜱虫传染疾病的监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名内蒙古病人,患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他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蜱传脑炎病毒(TBEV)感染,然而,奇怪的是病人体内却未检测到TBEV的RNA和针对该病毒的抗体。

    这是一名来自阿龙山的病人,该病患者的大热病因不明,研究人员从该患者身上获得了血液样本,使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分离和鉴定致病病原体。

    同时研究人员还在该医院启动了一项加强监控计划,以筛查出现发烧、头痛和蜱叮咬病史的其他患者。并使用RT-PCR和细胞培养分析来检测病原体和免疫荧光和中和分析,以确定患者血清样本中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水平。

    分析揭示了致病原因是一种以前未知的分段RNA病毒,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阿龙山病毒(ALSV),属于Flavi-viridae家族中未分类的 jingmen virus 组。

    研究人员还在其他患有发烧和头痛的患者以及该地区的蜱虫和蚊子中也检测到阿龙山病毒(ALSV)。RT-PCR检测了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86例发热,头痛和蜱叮咬史的患者的ALSV感染情况。血清学检测显示,所有19例患者均发生血清学转换,其中标本可从急性期和疾病的恢复期获得。

    总的来说,刘全团队等发现并命名了阿龙山病毒和松岭病毒,这两种新型病毒均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发热性疾病有关,可能是之前未知的发热性疾病的原因,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其在其目前识别区域之外的地理分布。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参考文献:

    [1] Ma, J., Lv, XL., Zhang,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orthonairo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 in China. Nat Med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1228-y

    [2] Wang ZD, Wang B, Wei F, et al. A New Segmented 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9 May 30;380(22):2116-2125. doi: 10.1056/NEJMoa1805068. PMID: 31141633.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T3-5wNuyTP0O1yu0piz_g

相关报告
  • 《Nature:新研究发现9种新的冠状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所有公开的RNA测序数据,发现了比以前已知的RNA病毒多出近10倍的病毒,包括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的几种新的冠状病毒。这个全球规模的RNA病毒数据库可以帮助快速识别病毒外溢到人类,以及那些影响牲畜、作物和濒危物种的病毒。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1月2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etabase-scale sequence alignment catalyses viral discovery”。论文通讯作者为加拿大独立研究员Artem Babaian博士。 Babaian博士是Serratus项目合作的幕后推手。Babaian说,与云创新中心(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亚马逊网络服务之间的公共/私人合作)合作,Serratus项目能够在亚马逊网络服务上建立一台“极其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其功率相当于22500个CPU。 这台超级计算机读取了来自世界各地570万个生物样本的2000万GB(gigabyte, 千兆字节)的公开基因序列数据,寻找表明存在RNA病毒的特定基因。这些样本已经收集了13年,并在世界研究界内自由分享,包括从冰芯样本到动物粪便的一切样本。 Serratus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了132000种RNA病毒(以前只知道15000种)和9种新的冠状病毒。Babaian估计,如果没有云创新中心和亚马逊网络服务,传统的超级计算机需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和几十万美元来完成这项分析所需的2000年的CPU时间。Serratus项目在11天内花费24000美元完成了这一任务。 Babaian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了解自然界中病毒的遗传和空间多样性的新时代,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与这些病毒接触。我们希望是如果像SARS-CoV-2---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之类的病毒再次出现,我们不会措手不及。这些病毒可以更容易地被识别,并且可以更快地找到它们的天然病毒库。真正的目标是这些感染被及早识别,以至于它们永远不会成为大流行病。如果一名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一旦对血液进行测序,你如今可以将人类中的未知病毒与现有病毒的更大数据库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一名病人在圣路易斯市出现了来源不明的病毒感染,你如今可以在大约两分钟内通过这种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将这种病毒与例如2012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取样的一只骆驼联系起来。” 32岁的Babaian之前一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癌症研究中心进行癌症基因研究,当COVID-19大流行病发生时,他转换了研究方向。Babaian说,这项新的研究是作为一个“有趣的副业”开始的,始于2020年3月3日,当时他和他的登山伙伴朋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学生Jeff Taylor---“在一张餐巾纸的背面”勾勒出了这个想法。他指出,“我应该保留那张餐巾纸。” Babaian不久后向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云创新中心(Cloud Innovation Centre)寻求帮助。Serratus项目,以英属哥伦比亚省Tantalus山脉的Serratus山命名,他和Taylor在2020年的一次攀登中看到了这座山,于是发起了这个项目。 Babaian回忆说,当第一批研究结果开始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闪现时,他正坐在他妻子的护理椅上,这表明Serratus项目不仅在工作,而且以几乎难以理解的速度产生数据。 他说,“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时期。有两种类型的乐趣。第一类是微笑和开玩笑。第二类是当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很痛苦,但记忆却很闪亮,就像攀岩。在许多方面,Serratus项目是第二类乐趣。你只需要相信它会成功。” Babaian说,如果没有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云创新中心的支持,他不可能完成这项研究。他说,“云创新中心确实在那里为我们打开了大门。我们有一个想法,他们从他们的网络中带来了专家,使其成为现实。如今,全球社会可以从所有这些以前未被利用的研究中受益。”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云创新中心主任Marianne Schroeder说,“Babaian带着一个创新的愿景找到了我们。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云创新中心的力量在于,我们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内部创新和技术团队与亚马逊网络服务的团队配对。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支持这一愿景的实现;协助为复杂问题找到技术解决方案是我们的工作。” 参考资料: Robert C. Edgar et al. Petabase-scale sequence alignment catalyses viral discovery. 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1-04332-2.
  • 《连发两篇Nature!颜宁团队在结构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5
    • 当地时间5月13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2篇论文在Nature同时上线。 这是颜宁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学术生涯的第33、34篇CNS论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解析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的冷冻电镜结构及其反应机理,对靶点抑制剂的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一篇文章报道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的冷冻电镜结构,并揭示了ACAT1的催化机理和主要作用底物,为开展ACAT1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胆固醇相关疾病潜在药物靶点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分子基础。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钱洪武为论文的另一共同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新、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鄢仁鸿为并列第一作者。 第二篇文章介绍了人类DGAT1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研究首次揭示了人源DGAT1同源二聚体结构以及其底物acyl-CoA的结合位点,对DGAT1靶点抑制剂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贝勒医学院教授周鸣为该文章的另一共同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博士生王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钱洪武、博士韩亦沫及贝勒医学院博士年寅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 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