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次以设计最大流量输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2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穿过闸门,欢涌向北。监测显示,此刻的入渠流量为420立方米每秒,这是中线工程首次以设计最大流量进行输水,以这个流量5秒钟即可充满1个标准游泳池。 中线工程在第6个调水年度就达到加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输水设计目标,是对工程输水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是工程质量稳定可靠和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标志。据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负责人介绍,这次加大流量输水将全面检验中线工程状态和大流量输水能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次重要实践,是检验中线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完成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一个关键步骤,同时也是水利行业全力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今年入春以来,丹江口水库来水情况较好,随着汛期来临,迫切需要腾库迎汛。这为持续开展丹江口水库洪水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创造了条件,水利部决定实施中线工程加大流量输水工作。从4月29日开始,逐步调增陶岔渠首输水流量,加大流量输水过程预计持续到6月中旬。 “从世界各国大型调水工程运行的规律看,大型调水工程达到设计输水流量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中线工程在第6个调水年度就实现加大流量输水设计目标,这是对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中线建管局”)总工程师程德虎介绍说。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交叉建筑物2385座,运行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以来,中线建管局积累了大量运行管理数据和经验,工程运行经受住了设计标准流量350立方米每秒的检验,以及汛期和冰期输水的考验,运行状况良好。截至5月9日,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平稳输水290亿立方米,成为沿线24座城市供水的生命线,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成为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线工程加大流量输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据测算,每年华北地区超采55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多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历史欠账多,实现采补平衡及地下水水位回升将是长期的过程。2019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地下水超采回补的重任。 2017年至2020年,按照水利部部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保证沿线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连续4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富余水量,实施向沿线河湖生态补水,目前累计生态补水达34.92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得到涵养修复,局部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生态补水区域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更为明显。石家庄滹沱河、邢台七里河、郑州贾鲁河等部分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波光潋滟,水鸟翻飞,为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促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大流量输水期间,中线建管局严格落实巡视巡查、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工作,24小时不间断巡渠查险,明确巡查重点渠段、重要风险部位,高度关注安全监测与技术保障,加强内观数据采集,加密外观测点观测,强化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

相关报告
  • 《南水北调中线加大输水量实现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6-23
    •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42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输水工作结束,工程运行良好,调度平稳有序。期间输水19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提升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   这是记者21日从水利部了解到的。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9年,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大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地下水超采回补重任。   为了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汛前富余水量,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4月29日正式启动此次加大流量输水,陶岔入渠流量按计划逐步从350立方米每秒设计流量提升至420立方米每秒加大设计流量。目前已历时50余天,输水19亿立方米,向沿线35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缓解了华北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恢复了河道基流,河道水质有所改善,沿线地下水位逐步抬升。   据了解,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受水区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通过相机实施生态补水,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据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比上升1.85米,有47个县(市、区)水位回升,衡水、保定、廊坊等地上升明显。地处邢台市七里河下游的狗头泉、百泉干涸了多年,今年实现稳定复涌。   “通过加大流量输水,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膨胀土段、地下采空区渠段等特殊地质区段也经受了检验。”水利部这位负责人说,工程满足加大流量输水设计工况,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输水3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2月27日,引江水正式进入天津。截至8月2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平稳运行1300余天,累计向天津安全输水达30亿立方米,全市14个行政区、910万市民从中受益,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通水三年多来,引江供水量不断加大,从2015年占城镇供水的28%提升至2017年的57%,这意味着引江水已成为天津城镇供水主水源。 有效缓解了天津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津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属重度缺水地区。引江通水前,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引江通水以来,全市总用水量和城镇用水量均呈稳步增长,全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约2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7年约29亿立方米,城镇用水量由14亿立方米左右增加至17亿立方米左右,外调水供水量由约10亿立方米增至约13亿立方米。引江供水区域覆盖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宝坻、静海城区及武清部分地区等14个行政区,除北部的蓟州区、宁河区,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全覆盖,910万市民从中受益,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了战略性突破。 切实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率 引江通水前,天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引江通水后,天津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又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成功构架了城乡供水新格局 引江通水前,天津供水格局为城市以引滦为主,地下水作补充,辅以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引黄济津作应急;农村农业生产以当地地表水、入境水为主,地下水做补充,农村生活以地下水为主。引江通水后,构架出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的供水格局,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 明显改善了城镇供水水质 引江通水前,天津城镇主要供水水源为引滦水,引滦原水长期为地表水Ⅲ类标准。引江通水以来,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氯化物、硫酸盐等指标大幅低于引滦水源,水质波动平稳,耗氧量维持在2.0mg/L左右,叶绿素、藻类计数、总磷指标也大幅低于引滦水,水质明显优于引滦水。由于引江水耗氧量、叶绿素等影响产水工艺的指标上优于引滦水,自来水厂药耗成本及出厂水的浊度大大降低,管网水浊度指标也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得到全新提升。 有力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 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引江通水前,天津河道大多断流、河湖水域面积萎缩,河道水质难以保证。虽然近年来实施了多轮治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由于环境用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水环境无法得到根本的转变。引江通水为生态补水创造了条件,2016年,天津首次通过子牙河退水闸利用引江水向海河补充生态水量,截至目前,累计利用引江水向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生态调水5.96亿立方米。同时,由于引江水有效补给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替换出一部分引滦外调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同时水系循环范围不断扩大,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年多来,天津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18年上半年,天津“水十条”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已上升至50%,比2014年上升2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25%,比2014年下降40个百分点,超过国家考核目标。 有效促进了地下水压采进程 天津是重度资源型缺水城市,地下水曾是最为可靠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地下水超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开采量持续下降,但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按照《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2014年8月,市政府批复了《天津市地下水压采方案》;市政府办公厅也印发通知,重新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区域范围,要求引江通水后更加严格管理地下水。引江通水以来,天津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加快了地下水压采进程,2015~2017年累计压采地下水6400万立方米,到2016年,天津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已降至1.76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天津202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的目标。同时,地下水压采一定程度上对减缓地下水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天津共设有地下水监测井414眼,截至2017年,38%的监测井水位埋深有所上升,54%的监测井水位埋深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或趋势,局部地区水位下降趋势趋缓。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供水工程体系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输配水要求,按照《天津市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天津新建了一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曹庄泵站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至宜兴埠泵站原水管线联通工程,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工程,引江向尔王庄水库供水联通工程,北塘水库完善工程以及北塘水库维修加固工程等10项输配水工程已建成生效,工程质量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安全生产始终稳定受控。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使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宝坻、静海城区及武清部分地区等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覆盖,进一步完善壮大了天津城市供水工程体系,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天津正在加快实施王庆坨水库工程、宁汉供水工程和武清供水工程,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以便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扩大引江引滦供水覆盖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