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输水3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2月27日,引江水正式进入天津。截至8月2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平稳运行1300余天,累计向天津安全输水达30亿立方米,全市14个行政区、910万市民从中受益,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通水三年多来,引江供水量不断加大,从2015年占城镇供水的28%提升至2017年的57%,这意味着引江水已成为天津城镇供水主水源。

    有效缓解了天津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津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属重度缺水地区。引江通水前,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引江通水以来,全市总用水量和城镇用水量均呈稳步增长,全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约2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7年约29亿立方米,城镇用水量由14亿立方米左右增加至17亿立方米左右,外调水供水量由约10亿立方米增至约13亿立方米。引江供水区域覆盖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宝坻、静海城区及武清部分地区等14个行政区,除北部的蓟州区、宁河区,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全覆盖,910万市民从中受益,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了战略性突破。

    切实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率

    引江通水前,天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引江通水后,天津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又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成功构架了城乡供水新格局

    引江通水前,天津供水格局为城市以引滦为主,地下水作补充,辅以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引黄济津作应急;农村农业生产以当地地表水、入境水为主,地下水做补充,农村生活以地下水为主。引江通水后,构架出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的供水格局,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

    明显改善了城镇供水水质

    引江通水前,天津城镇主要供水水源为引滦水,引滦原水长期为地表水Ⅲ类标准。引江通水以来,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氯化物、硫酸盐等指标大幅低于引滦水源,水质波动平稳,耗氧量维持在2.0mg/L左右,叶绿素、藻类计数、总磷指标也大幅低于引滦水,水质明显优于引滦水。由于引江水耗氧量、叶绿素等影响产水工艺的指标上优于引滦水,自来水厂药耗成本及出厂水的浊度大大降低,管网水浊度指标也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得到全新提升。

    有力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

    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引江通水前,天津河道大多断流、河湖水域面积萎缩,河道水质难以保证。虽然近年来实施了多轮治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由于环境用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水环境无法得到根本的转变。引江通水为生态补水创造了条件,2016年,天津首次通过子牙河退水闸利用引江水向海河补充生态水量,截至目前,累计利用引江水向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生态调水5.96亿立方米。同时,由于引江水有效补给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替换出一部分引滦外调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同时水系循环范围不断扩大,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年多来,天津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18年上半年,天津“水十条”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已上升至50%,比2014年上升2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25%,比2014年下降40个百分点,超过国家考核目标。

    有效促进了地下水压采进程

    天津是重度资源型缺水城市,地下水曾是最为可靠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地下水超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开采量持续下降,但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按照《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2014年8月,市政府批复了《天津市地下水压采方案》;市政府办公厅也印发通知,重新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区域范围,要求引江通水后更加严格管理地下水。引江通水以来,天津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加快了地下水压采进程,2015~2017年累计压采地下水6400万立方米,到2016年,天津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已降至1.76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天津202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的目标。同时,地下水压采一定程度上对减缓地下水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天津共设有地下水监测井414眼,截至2017年,38%的监测井水位埋深有所上升,54%的监测井水位埋深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或趋势,局部地区水位下降趋势趋缓。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供水工程体系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输配水要求,按照《天津市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天津新建了一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曹庄泵站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至宜兴埠泵站原水管线联通工程,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工程,引江向尔王庄水库供水联通工程,北塘水库完善工程以及北塘水库维修加固工程等10项输配水工程已建成生效,工程质量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安全生产始终稳定受控。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使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宝坻、静海城区及武清部分地区等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覆盖,进一步完善壮大了天津城市供水工程体系,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天津正在加快实施王庆坨水库工程、宁汉供水工程和武清供水工程,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以便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扩大引江引滦供水覆盖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报告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供水5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09
    • 截至5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引调长江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350个西湖的水量,供水范围覆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近千万人受益。   目前,南水北调水已经成为天津市的主力水源,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拥有1600多万人的天津市是我国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属重度缺水地区。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天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天津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天津市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虽然有了南水北调外调水源,但要确保天津供水稳定安全,必须对南来之水进行调蓄。近两年,天津市不断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步伐。2019年9月4日,天津市引江中线配套工程王庆坨水库正式开闸蓄水,存蓄引江水1200万立方米。蓄水完成后,王庆坨水库将充分发挥调蓄作用,满足天津稳定供水要求,进一步提高天津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有效促进了天津市地下水压采进程。地下水曾是天津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天津加快了地下水源转换和压采进程。2019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4.05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1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明确的“202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天津干线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实现1900多天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水质稳定达标。据介绍,目前工程已进入第6个调水年度,向天津市供水量呈逐年提高趋势,除2014~2015年度因工程初期运行,控制调水流量外,其他4个年度供水量均超过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向天津市的分水量8.63亿立方米,2019~2020年度计划向天津市供水12.04亿立方米。
  • 《南水北调东中线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 润泽北方40城》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8
    • 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东中线工程已全面通水四周年。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郊的滹沱河,水流充沛,水质清澈。很难想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这里已经干涸多年。“没有治理前,这里就是大沙坑,车一过就尘土飞扬,特别脏。”滹沱河沿岸居民石晓旭感慨地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河道续上了水,河两岸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采取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不少干涸的河流重现生机。”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介绍,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河湖水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河道复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趋势有效遏制。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稳定;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补水河段的地下水回升平均都在0.5米以上。   生态补水增加了河湖水量,提升自净能力,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的数据显示,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的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和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   据介绍,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供水保证程度大幅提升,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鲁地区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黄淮海平原地区超过1亿人直接受益。中线工程总受益人口5300余万人,东线工程总受益人口6600余万人,其中山东胶东半岛实现南水全覆盖。   “目前,中线工程进入冰期输水,已抬高渠道运行水位,并适当减少输水流量,保持较低流速。”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副主任韩黎明介绍,为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南水北调中线沿线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捞冰设施,并设置了排冰闸,紧急时可以排出流冰到渠外;闸门安装有热融冰装置,可加热门槽,保障冬季闸门顺利启闭;渠道中的一些部位还设置水流扰动装置,通过不断扰动水流避免结冰。   对于下一步南水北调的工作重点,袁其田表示,水利部将着眼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三大水安全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8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