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进化出“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25
  • 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有机材料具有柔性好、重量轻、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等优势,有机太阳能电池对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提供廉价电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李永舫院士团队教授李耀文等人在《中国科学—化学》(ScienceChinaChemistry)上发表文章,他们利用银纳米线掺杂透明导电聚合物,并与纳米压印的网格银柔性基底复合,制备出了低面电阻、可见光高透过率的新型柔性透明复合电极,基于此电极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超过了12%。

    “塑料”也能导电

    目前,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晶硅等无机半导体材料为活性层制备。但是,这种太阳能电池生产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原材料生产过程能耗大和污染重等弊端,同时,这类太阳能电池由于无机半导体本身的刚性结构,难以制备柔性器件。因此,制备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正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目标。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导电的。但是,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打破了这一常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AlanJ.Heeger、AlanG.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HidekiShirakawa发现,经过氧化或还原掺杂,一类共轭聚合物能够成为导体或半导体。

    塑料就是一种聚合物。聚合物要能够导电,其主链碳原子之间必须具有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的共轭结构,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其主链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具有导电性。AlanJ.Heeg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对共轭聚合物聚乙炔进行碘掺杂,聚乙炔能够表现出像金属一样的导电性。

    “AlanJ.Heeger等人开拓了导电聚合物领域。透明导电聚合物的电极材料是导电聚合物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有机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共轭聚合物或共轭有机分子这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做成的。”李耀文告诉《中国科学报》。

    与以硅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样性、功能可调、可柔性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光电转化效率不断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到了商业化的“黎明前夕”。

    光电转换效率突破12%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具有优良的可弯曲性,这使其在柔性太阳能电池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李耀文表示,高性能柔性透明电极、高效和低成本的有机半导体光伏材料、大面积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以及器件封装和稳定性研究,是当前实现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李耀文告诉记者,商业化的铟锡氧化物柔性透明电极由于易脆、耐弯折性能差、面电阻高、透光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因此,发展具有优良机械弯曲性、低面电阻、高透光率的新型柔性透明电极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基于银纳米线的导电薄膜不仅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而且其光学和电学性能优异,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柔性透明电极材料。但是,粗糙度大、附着力弱,形貌不稳定等缺点依然限制了它在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对此,李耀文等人采用醇溶性高导电性、高规整度的银纳米线,对透明导电聚合物掺杂,通过调控掺杂比例有效调控导电聚合物薄膜的透过率和导电性,并进一步与纳米压印的网格银柔性基底复合,构筑了新型复合柔性透明电极。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银纳米线的掺入为导电聚合物薄膜提供了额外的电荷传输通道,可获得较高的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此新型复合柔性透明电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最高透过率达到了86%。同时,面电阻降低,导电薄膜与基底之间也表现出了良好的贴合性和热稳定性。

    “这些特点有助于下一步制备高性能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李耀文说。

    接下来,研究人员发现,基于这种新型复合电极制备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了12.07%,表现出了与基于玻璃基底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效率(12.94%)。这也是目前报道的非铟锡氧化物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

    产业化指日可待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近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明确指出,将重点发展基于有机、钙钛矿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

    李耀文介绍说,尽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与硅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仍有较大差距,然而,它在柔性和半透明器件方面独特的优势为其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实现与硅基太阳能电池的互补、填补光伏市场在柔性和半透明器件方面的空缺。

    首先,有机太阳能电池光活性层所采用的有机/聚合物材料,使其在制备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此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活性层通常不仅具有较薄的厚度(100~300nm),而且其光学带隙通过对活性材料的化学剪裁可实现有效调控,从而拓展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半透明和彩色电池领域的应用。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独特的轻质、半透明、多彩化、可弯曲以及可卷对卷大规模生产的特性,在未来的可穿戴能源设备、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帐篷和光伏大棚等领域的应用上将会大放异彩。”李耀文说,“因此,柔性、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目前我国有很多课题组已从事相关内容的研究。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在该领域应该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有很多科研成果出现。”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李永舫已着手相关产业化布局,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成立了光伏中心。光伏中心已配备相关研发人员和设备,主要开展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的放大量合成,以及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制备和稳定性研究。

    谈到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李永舫对《中国科学报》说:“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他表示,首先是高效和低成本有机光伏材料的开发和放大合成,以及高性能柔性透明电极的开发和大面积制备;其次需要开展柔性器件的大面积制备工艺、器件稳定性以及封装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最后需要与公司合作,制备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建立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实现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应用。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中国人引领的一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要在中国率先实现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李永舫说。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发新有机太阳能电池 专为室内照明设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与使用晶体硅半导体的更常见的对应物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薄,柔软,重量轻且便宜,允许它们应用于多种物品中。现在,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针对室内照明进行优化的产品。 新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由瑞典林雪平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其有源层由供体和受体材料的独特组合组成,使其能够吸收大多数室内环境中常见的精确波长的光。简而言之,供体材料吸收光子,而受体则获得电子。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创建了两个原型,一个尺寸为1平方厘米,另一个尺寸为4平方厘米。 据报道,当暴露在强度为1000lux的人造光下时,较小的一个被发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效率高达26.1%。在超过1000小时的时间内,它利用环境光提供超过1伏的电压,环境光在200到1000lux之间变化(典型的室内照明范围)。与此同时,较大的电池保持了23%的效率。 这种转换率是值得注意的,因为通常已知有机太阳能电池不是特别有效。事实上,科学家们相信,一旦进一步发展,室内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应该提高得更高。然后,它们可以用于各种应用,例如为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的简单设备供电。
  • 《有机太阳能电池:绿色能源未来的新选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11
    • 从远古自然火的利用,到钻木取火,直至煤炭、石油的利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能源利用能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当代文明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到了21世纪,由于对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的担忧,以及化石能源在开采与使用过程中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绿色可持续的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唯有解决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科学问题,才是人类永续发展之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断言,“太阳是万物之母,能源之‘源’。每时每刻抵达地球的太阳光能量若能被利用万分之二,即可满足目前人类社会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陈永胜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科研使命浓缩为一句话——“向太阳要能源”! 1.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业化应用   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太阳能电池,即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是当前已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以晶硅等无机材料为基础制备太阳能电池。但是这种电池生产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材料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眼下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材料为基本原料,通过技术手段获得高效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能源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陈永胜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有机电子学及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与以硅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样性、功能可调、可柔性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目前,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屏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并在手机和电视显示屏中获得广泛应用。   而基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材料结构多样性、可大面积低成本印刷制备、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优点,具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良特性。除了作为正常的发电装置外,在其他领域如节能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等方面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不断刷新。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到了商业化的‘黎明前夕’。”陈永胜说。 2.突破瓶颈:努力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制约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在于光电转化效率偏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制备出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重现性良好的可溶液加工活性材料,则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基础。   陈永胜介绍,早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的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活性层是基于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本体异质结构。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器件工艺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具有确定化学结构的可溶液处理寡聚小分子材料开始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这类材料具有结构单一、易提纯、光伏器件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陈永胜说,早期,大多数小分子溶液处理成膜性不好,因此主要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器件,使其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设计合成性能良好并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光伏活性层材料,是科学家们公认的关键难题。   凭借对该研究领域敏锐的洞察力和审慎分析,陈永胜果断选择了当时具有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新型可溶液加工处理的有机小分子和寡聚物活性材料作为太阳能发电研究的突破点。从分子材料设计,到光伏器件的制备优化,陈永胜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展开科研攻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构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机太阳能材料体系。   从效率5%到超过10%,再到17.3%,他们在不断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他们提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被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几年来,他们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申请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 3.转化效率一小步,能源界一大步   陈永胜一直在思考:有机太阳能电池到底能达到多高的效率,能否最终媲美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的“痛点”在哪里,如何去破解?   在过去几年中,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14%,但是与无机和钙钛矿等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效率仍然偏低。虽然光伏技术应用要考虑效率、成本和寿命等多项指标,但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发挥有机材料的优势,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改进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从2015年开始,陈永胜团队开始进行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他认为,要达到甚至超过以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性能的目标,设计叠层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案——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的结构多样性、太阳光吸收和能级可调节等优点,获得具有良好太阳光吸收互补的子电池活性层材料,从而实现更高的光伏效率。   基于上述思路,他们利用团队设计合成的系列寡聚小分子制备获得12.7%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刷新了当时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效率,研究结果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该项研究入选“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究竟有多少提升空间?陈永胜和他的团队系统梳理分析了目前有机太阳能领域材料和器件方面数以千计的文献和实验数据,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和实验结果,预测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层器件实际可达到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对理想活性层材料的参数要求。基于此模型,他们选用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能力的前电池和后电池的活性层材料,获得了验证效率为17.3%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我国2016年43.6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计算,如果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由太阳能电池来产生,就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亿吨。”陈永胜说。   有人说,硅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陈永胜看来,硅材料也有其缺点:“且不说硅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它的硬、脆特性也难以满足未来人类对于‘可穿戴’器件的柔性要求。因此,以具有良好的可折叠的柔性碳材料为基础的技术产品将是新材料学科可预见的发展方向。”(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   从远古自然火的利用,到钻木取火,直至煤炭、石油的利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能源利用能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当代文明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到了21世纪,由于对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的担忧,以及化石能源在开采与使用过程中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绿色可持续的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唯有解决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科学问题,才是人类永续发展之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断言,“太阳是万物之母,能源之‘源’。每时每刻抵达地球的太阳光能量若能被利用万分之二,即可满足目前人类社会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陈永胜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科研使命浓缩为一句话——“向太阳要能源”! 1.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业化应用   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太阳能电池,即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是当前已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以晶硅等无机材料为基础制备太阳能电池。但是这种电池生产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材料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眼下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材料为基本原料,通过技术手段获得高效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能源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陈永胜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有机电子学及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与以硅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样性、功能可调、可柔性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目前,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屏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并在手机和电视显示屏中获得广泛应用。   而基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材料结构多样性、可大面积低成本印刷制备、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优点,具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良特性。除了作为正常的发电装置外,在其他领域如节能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等方面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不断刷新。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到了商业化的‘黎明前夕’。”陈永胜说。 2.突破瓶颈:努力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制约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在于光电转化效率偏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制备出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重现性良好的可溶液加工活性材料,则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基础。   陈永胜介绍,早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的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活性层是基于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本体异质结构。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器件工艺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具有确定化学结构的可溶液处理寡聚小分子材料开始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这类材料具有结构单一、易提纯、光伏器件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陈永胜说,早期,大多数小分子溶液处理成膜性不好,因此主要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器件,使其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设计合成性能良好并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光伏活性层材料,是科学家们公认的关键难题。   凭借对该研究领域敏锐的洞察力和审慎分析,陈永胜果断选择了当时具有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新型可溶液加工处理的有机小分子和寡聚物活性材料作为太阳能发电研究的突破点。从分子材料设计,到光伏器件的制备优化,陈永胜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展开科研攻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构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机太阳能材料体系。   从效率5%到超过10%,再到17.3%,他们在不断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他们提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被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几年来,他们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申请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 3.转化效率一小步,能源界一大步   陈永胜一直在思考:有机太阳能电池到底能达到多高的效率,能否最终媲美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的“痛点”在哪里,如何去破解?   在过去几年中,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14%,但是与无机和钙钛矿等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效率仍然偏低。虽然光伏技术应用要考虑效率、成本和寿命等多项指标,但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发挥有机材料的优势,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改进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从2015年开始,陈永胜团队开始进行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他认为,要达到甚至超过以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性能的目标,设计叠层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案——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的结构多样性、太阳光吸收和能级可调节等优点,获得具有良好太阳光吸收互补的子电池活性层材料,从而实现更高的光伏效率。   基于上述思路,他们利用团队设计合成的系列寡聚小分子制备获得12.7%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刷新了当时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效率,研究结果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该项研究入选“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究竟有多少提升空间?陈永胜和他的团队系统梳理分析了目前有机太阳能领域材料和器件方面数以千计的文献和实验数据,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和实验结果,预测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层器件实际可达到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对理想活性层材料的参数要求。基于此模型,他们选用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能力的前电池和后电池的活性层材料,获得了验证效率为17.3%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我国2016年43.6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计算,如果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由太阳能电池来产生,就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亿吨。”陈永胜说。   有人说,硅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陈永胜看来,硅材料也有其缺点:“且不说硅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它的硬、脆特性也难以满足未来人类对于‘可穿戴’器件的柔性要求。因此,以具有良好的可折叠的柔性碳材料为基础的技术产品将是新材料学科可预见的发展方向。”(陈建强 刘茜 吴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