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7-04-20
  •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通知》(下称《通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通知》对贯彻中发9号文件精神、落实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要求、促进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实现突破性增长。2016年,全国包括省内直接交易在内的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其中,省内直接交易电量接近8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为电力用户释放了大量改革红利。

    《通知》将9号文发布后新核准煤电机组全部上网电量纳入市场化交易,规定了该部分电量的最高上限。《通知》要求,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尽快组织发电企业特别是燃煤发电企业与售电企业、用户及电网企业签订三方发购电协议(合同)。业内专家表示,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目的是要增加直接交易、市场电量份额,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落地,是新一轮电改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步。

相关报告
  • 《电力市场化改革还能向前吗?》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3
    • 大家都知道最近甘肃现货市场“停摆”了,当然此前广东、山东也都“停摆”过,倒也不新鲜。尽管市场的推进与“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市场”的目标好像有些距离,但近期黑龙江、青海、陕西、新疆、江西、江苏等地都拿出了电力现货建设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或送审稿,也让市场感受到了推进改革坚定的步伐。虽然听说有些赶鸭子上架,但总归是在向前走。 然而,到底现货市场能走多远,仍然是围绕着业内人士的问题。不过这并不好回答,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看似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但如果细想又是个决心和意愿的问题。 能否做成一件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意愿和能力,短期看基本是能力决定事情的成败,然而长期看则是意愿,因为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但真正的意愿和决心则是取决于价值观。 近期在读李录先生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从中找到了一些有趣的思考,结合最近电力市场化改革碰到的问题,故而写篇闲谈,与电力市场有关也无关,权供各位看官周末闲阅。 方向变化 电力市场化的背景是什么? 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在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以政府为辅助的全面自由市场经济,其表现是经济资源对全面开放,包括金融、能源、土地等将不再对外贸、国企倾斜,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向全民放开,以公平价格在全国范围流通。国有企业经营特权将被逐步打破,逐渐形成与民间企业的自由竞争。国企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将逐步分离,引入民间资本,管理彻底市场化,国有股份逐步进入社会保险体系。而随着社会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民间储蓄也将通过逐渐规范化了的股市、银行等金融媒介有效地进入到实体经济,从而形成资本、企业、消费的有机良性循环。从中、长期看,政府将从经济一线主力队员任上逐步退役,专注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及公平的裁判员。政府经济管理方式逐步从正面清单过渡到负面清单。 以上是李录先生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判断,如果这个判断方向是趋势,那么电力市场化的方向就是确定的。其实从近些年政府的政策导向就能看出这种趋势的端倪端倪。 然而回翻过去,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是有着根深蒂固历史记忆的。往远说,过去一些朝代是存在一定市场经济的雏形的,但每当社会财富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货币等生产资料集中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需要进一步加深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一些动荡和不稳定的状况,当时的政府通常就会以安定社会和民意的名义出面干预。比如历史上通常以国有专营的各种方式与民与商争利,以均贫富稳定社会,这样既充实国库,又让实际执行的官吏中饱私囊,一举三得,这样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因此如果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将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以政府为辅助的全面自由市场经济,多少会让人不那么确信。所以这个判断是怎么来的呢? 改革开放后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和投资。 改革之初,一方面中国有大量很有纪律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有一个具有超强执行能力、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的执政党。曾经的劣势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成为它很大的后发优势。政府利用超强的执行力设置了从外汇、资金到土地、劳工等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条件,把中国劳工纳入到整个世界经济市场,最终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外贸成为最大的经济动力之一。即便知识产权、设计、市场两头都在其他国家,中国仍然在中间加工这一环节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跟进,或者说是在看得见的手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外贸、投资两大引擎中,这种现象都很明显。比如,中国式的新型城镇化通常是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地方政府通常扮演核心地产商的角色。 为什么这样一种混合经济制度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呢? 一方面,外贸实际上是在国际大的自由市场中的一小部分,整体的国际自由市场是一个以看不见的手为主导力量的自由市场经济。在这个大循环里面中国只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小部分里使用了看得见的手来主导,这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设计、销售iPhone与制造iPhone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经济从落后状态追赶时,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前人走过的路已经铺好,方向、目标也都明确,只需照着走原路或是抄近路追赶,这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推动经济跑得更快。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极限的,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极限到底在哪。当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之后,显然它的外贸就不可能再以远高于全球贸易的速度持续增长。同样,当投资接近GDP的一半,“鬼城”在各地出现时,以投资拉动的GDP增长也遇到了瓶颈。从长期看,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在内需市场里,不再有国际自由市场做依托,政府与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 这恰符合中央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未来的路可能连石头都没有,因为前人走过路,我们已经走过并且正在赶上,那未来怎么走呢? 未来的方向 经济发展需要靠一个个企业,社会财富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作用,通过各类型的企业研发、购买、生产、销售等行为组成了巨大的经济循环,创造了社会财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拿最常见的投资和贷款行为,如果把资金这种资源放在了好的项目上,那么是有好的收益回报的,反之则会造成损失。这种资源配置发生在经济运行中的各个部分,而目前有效配置资源的最好方法是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在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以创造性的破坏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而这与政府的基本职能相悖。 政府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需要以共识和上下协调的关系来往前推动。政府需要可预测的目标,通过预算、计划,从事有建设性的事情。当政府从后向前追赶的时候,如果面前已有清楚的目标,有已经铺平的道路,并且知道要做些什么,还可以动员强大的社会力量,这时候政府便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建设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或是协助建设煤炭、石油、化工等等传统工业。现代经济绕不开基础设施及传统制造工业,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当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始追赶时,政府就有能力去领导这些建设,从而加快追赶速度,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然而一旦赶上以后,政府就不得不预测未来的状况。此时面临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需要选择赢家、输者,相比政府,市场的优势就明显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在没有外力干预下,无数个体受资本利益驱使,甘愿冒风险试错,最终成功者必然是市场最需要的,也必然是对未来社会资源最有效的分配。但如果由政府来做,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跟政府的基本职能和特征是相悖的。 回看过去许多行业的发展,基本是以一种通过淘汰的方式前行着。前几天,香港联交所宣布自2021年1月18日起,汇源果汁被取消上市地位,这个与娃哈哈同期发展的国民饮料现在在超市几乎看不到了其身影。而类似这样曾经红极一时后又衰落的企业在国内外真是数不胜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大败局》,里面的许多公司可能会让你一听就知道,一想还真是“好久不见”了。 即使如电话的发明公司AT&T,旗下的贝尔实验室培养了那么多诺贝尔获奖者,最终也消失了,其仪器部分的业务也不复存在。像这样创造性的摧毁,与政府的根本职能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因为如果由政府来做决策,怎么会去选择把贝尔实验室舍弃掉,而去选择一家几乎破产的电脑公司——苹果去投资呢?别说是政府,就是连很多投资行业的人可能都不会选择。 由政府来选择未来经济走向,最有可能的结果要么是墨守成规,要么选择错误,要么是两者都有。 电力市场化的意愿 回到电力市场化这个话题,如果政府想持续的发展经济,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道路跟之前的40年又有很大不一样。通过自由市场去配置资源,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发展。所以站在这个角度看,那么电力市场化的方向则是可期的。随着电能替代、碳中和等目标的前进,电力这么大的生产、生活必须要素如果没有市场的调节,效率如何进一步提升? 本文没有谈电力市场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能力有限,且有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分析方案,另一方面还是文初提到的:我们能否做成一件事情,取决于意愿和能力,短期看基本是能力决定事情的成败,然而长期看则是意愿,因为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但真正的意愿和决心则是取决于价值观、世界观。
  • 《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管住中间”迎来首个部门规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10-19
    • 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再迎里程碑事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这是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在油气管网监管领域出台的首个部门规章。 “新监管办法实现了从原规范性文件到部门规章的层级跃升,这一制度性突破具有重要法治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说,通过法治化手段防范管网资源滥用、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为油气市场构建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 油气管网是油气运输的“交通网络”,能否公平开放,不仅关系到油气产品流通效率,也关系到民生保障、能源安全、经济运行效率。全国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的建章立制工作始于2014年发布的试行监管办法,经过5年试行后于2019年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实施。 “原监管办法在打破垄断、提高管网利用效率、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油气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其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说。 近年来,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2019年12月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指引下,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油气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对公平开放诉求与日俱增。 北京燃气研究院副院长白俊注意到,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与原有监管办法相比,新修订的监管办法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首次将监管办法从规范性文件升格为部门规章,增强了监管工作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二是明确相应罚则条款,根据不同违规情形设置相应处罚标准,规范油气管网设施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缩小执法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减少执法争议。 “原监管办法为监管机构开展公平开放工作提供了监管依据,但受限于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监管机构在开展监管执法工作时手段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执法权威。”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本次修订将监管办法升格为部门规章,增加相应罚则条款,丰富监管执法手段,着力提升监管效能。 “新监管办法直面当前监管的难点、堵点、痛点,聚焦公平开放制度健全、设施服务完善、保障合同签订、规范信息公开与报送等问题,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赋予政府监管部门执法权和行政处罚手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表示,新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油气管网运营企业和油气销售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各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例如,新监管办法首次对“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进行了权威定义,明确公平开放是指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对已建成投运的管网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符合条件用户公平、无歧视地提供油气输送、储存、接卸、气化等服务。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管网公平开放的核心瓶颈之一。新监管办法创新性将信息公开分为“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两类:公平开放制度、用户注册条件和程序等基础信息,向社会主动公开;油气管网设施剩余能力、运行情况等敏感信息,向已注册用户依申请公开,兼顾设施信息安全和用户需求。 在准入环节,新监管办法明确提出,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用户注册具体办法、服务受理的条件程序,鼓励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通过网络平台等便捷化方式受理服务。“这是从制度上着力杜绝‘玻璃门’‘旋转门’。”陈守海说。 在容量分配环节,新监管办法要求,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制定本企业油气管道输送容量分配实施细则;申请容量服务能力超过实际剩余能力时,综合考虑受理时序、服务周期、采暖季非采暖季使用情况等因素决定剩余容量分配,分配情况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这可以有效防范‘暗箱操作’和歧视性对待。”陈守海认为。 此外,新监管办法还将分散受理容量服务或临时容量服务需求的响应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新监管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油气管网公平开放的主体范围,扩大了公平开放范围,优化了油气管网公平开放的服务规范,为进一步促进管网开放,扩大油气市场化交易,巩固油气体制改革成果打下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新监管办法落地实施情况,结合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的实践,进一步细化监管要求,丰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